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 写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六周年之际
新华社北京11月8日电:接力奋进,全方位推动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写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六周年之际
新华社记者霍、、罗、王鹏
刚刚结束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就“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重大问题作出专题研究决定,为我们推动各项制度走向成熟定型,明确了时间表和路线图。
就在6年前,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我们党首次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命题,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
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六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勇往直前,朝着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不断前进。
六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改革开放旗帜,运筹帷幄,把握大局,攻坚克难,严格责任,形成了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思想,掀起了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大潮。目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336项改革措施正按照党中央部署的时间表和路线图稳步有序推进。
六年来,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政治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不断创新发展,社会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党建体制改革扎实推进,纪检体制改革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主要领域基本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六年来,全面深化改革着力解决深层次制度性障碍,克服制度性障碍,着力改变老百姓身边的事。一大批有利于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改革落到实处,一大批难点改革任务取得突破。通过立法和制度建立了大量改革创新成果。人民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改革成效不断显现。各种制度变得更加成熟和定型。
空前的决心,空前的实力,空前的成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意义更加突出。
体现在推进改革的制度总体设计上——
改革进入深水区,涉及问题多、领域广、矛盾深,前所未有。几项改革措施不可能一点一点地做到。
在全面深化改革之初,习近平总书记就为这个新时代的改革开放划上了新的高度:“全面深化改革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不是某一个领域。一个方面的单一改革。”“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加强各项改革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可行性研究。”
避免设计理念上的“碎片化”。生态文明制度改革摒弃了按山治山、按水、面向天空空治理污染的旧思路,从顶层设计上构建了制度的“四梁八柱”,形成了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治理体系。
在扶持政策方面,要用好“组合拳”。以“三权分立”改革为主导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出了农村土地征收、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等多项举措。,这再次释放了中国农村的巨大活力。
在操纵各种改革措施的过程中,我们也力求用十个手指弹钢琴。司法责任制改革与岗位制改革紧密衔接,确保“法网不漏必复”。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措施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指向创新驱动发展的总体目标。
充分衔接、相互耦合,六年来各项改革协同推进,相得益彰,“1+1大于2”的“化学反应”不断发生。
体现在正确处理“破”与“立”的关系上——
确定总目标,全面深化改革,从一开始就明确“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我们的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六年来,我们坚持什么、如何改变,必须以是否符合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标准。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把加强党对各领域各方面工作的领导放在首位;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不动摇;深化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坚持国家和集体对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性质不变...涉及道路、理论、制度等基础问题。,“不应该改变的,不能改变的,永远不会改变”。
与此同时,户籍制度改革坚定推进,打破了城乡分割成二元世界的坚冰;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全面推进,24年国税地税分离格局正式成为历史;国防和军队改革大刀阔斧,实现了国防和军队的全面革命性重塑...对于那些制约生产力发展、制约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升的体制机制,“要坚决改那些该改的,能改的”。
体现在改革与法治的良性互动-
改革就像鸟的两翼,车的两个轮子,是帮助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器,而法治则是与改革相匹配的稳定器,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一切重大改革必须以法律为基础”,改革的探索和推进要在法治框架内进行。2018年,为推进党和国家机构依法依规改革,平稳有序调整行政机关职责和工作,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分别作出相关决定,及时明确相关法律法规。中央办公厅还对党内法规和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相关文件进行了专项清理,废止3件,修订35件。
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步伐,立法也将随之而来。与改革不相适应的法律法规要及时调整和修订。回应人民的需求,婚姻,住房,隐私,合同...从制定民法通则到审查民法典草案,“民法典时代”正在向我们走来;针对社会关切,修订《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出台《土壤污染防治法》,解决“心肺之痛”,助力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船与船匹配,随水而行。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依法治国齐头并进,建设法治国家的宏伟蓝图徐徐展开,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建设充满活力、灿烂辉煌的法治中国。
体现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人民群众关心和期待的,改革必须把握和推进的,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的获得感。”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人民要求什么,改革就应该做什么。2015年底,实施了全面的二胎政策。在随后的三年里,全国出生了2000多万“二胎”;全面实施新的个人所得税法,预计2019年全年减税3000亿元;教育改革稳步推进,全国92.7%以上的县实现了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在新时代改革的大布局中,人的获得感是改革的含金量。
改革是为了人民,也取决于人民。六年来,北京的“吹口哨走街串巷,向部门汇报”改革,浙江的“最多跑一次”改革,福建三明的综合医疗改革...六年来,全面深化改革以激发人民首创精神为重点,各地因地制宜大胆实践,探索出一系列切实有效的制度措施,为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积累了丰富经验,不少做法在全国推广。
人民是改革的基础。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人民群众自身的进步和价值正在灿烂绽放,“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成为社会最大的公约数。
体现在狠抓改革落实,不断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再好的系统设计,如果不能扎根,也会成为空的城堡。再好的治理体系,如果不能转化为治理效率,就会变成花瓶摆设。
六年来,为把宏伟的改革蓝图转化为全方位治理的改革实践,我们建立了自上而下强有力指挥的改革领导体制。党中央第一次成立了专门研究改革工作的中央深改领导小组。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担任组长。从中央深改领导小组到中央深改委,共召开会议50次,审议通过改革文件500多份,提出各方面改革方案2000多项。各地各部门坚持“一把手”亲自抓改革,确保各项改革部署落实有序推进。
为推动广大党员干部“既是改革的推动者,又是改革的实践者”,习近平总书记率先垂范,亲自谋划、部署、推动改革,始终强调推进改革要长期做,“落实”始终是中央深改领导小组、中央深改委新闻中的高频词。各地区、各部门坚持“一极到底”,探索改革容错机制,营造想改革、求改革、善于改革的浓厚氛围。
为从机制上保障改革措施真正推动制度完善,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探索开展改革督导评估工作的多种机制,坚持“哪里推进改革,巡视员就跟到哪里”,明确提出“三监三查”。同时,注重加强改革评估工作,及时总结推广形成的经验,认真研究解决发现的问题,重点清理改革试点工作..一系列措施集中在努力帮助各种改革和部署。
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改革的步伐从未停止。
我们啃过很多硬骨头,但还有很多硬骨头要啃。我们克服了许多困难,但仍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我们绝不能停下来,也绝不能有放松和休息双脚的想法。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需要出发,对改革事业作出了新的部署。
“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既要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又要抓紧制定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急需的制度,以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的必要制度。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永葆活力。”
同时,全会提出200多项重大举措,要求把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持续深化各领域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定型。
号角吹响,新的航程就在眼前。
基于六年全面深化改革积累的成功经验和广泛共识,乘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的磅礴东风,改革再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