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波雷达 4D 毫米波雷达,在 L4 级低速无人驾驶中的应用
编者按:3 月 25 日,焉知汽车首届「智能汽车年会」,邀请了纵目科技副总裁李旭阳分享:「4D 毫米波雷达助力 L4 低速无人驾驶量产落地。」
智能泊车的量产落地
2021 年,自动驾驶会迎来功能上的大爆发,这一点已经是行业内的一个共识了。
而功能是自动驾驶技术在驾驶场景里的具体体现,也就是说,针对场景去做特定功能开发,是每家企业实现技术落地的最优解。因此,让自动驾驶能够覆盖更多的场景是体现自动驾驶能力的一个标准。
目前自动驾驶技术方案整体是往「无人驾驶」的终极目标在演进,在实现真无人驾驶的过程中,技术所受到的挑战是巨大的,因此,市场也就演化出来了两条线:一,技术上,依然朝着高阶自动驾驶在突破;二,由高阶自动驾驶技术,反哺低速场景的自动驾驶。
这也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车企、供应商在寻求特定场景的特定功能上实现率先量产,交付用户。
毫米波雷达助力低速场景的应用
上面我们说了低速场景自动泊车依然有难度,从技术角度来讲主要有三个方面:感知、定位、规划控制。
这三个方面很难说哪一步是最难的或者说是最重要,但从实际的研发来看,环境感知对于厂商研发来说会有比较大的优先级,因为感知基础。
目前,感知在低速泊车里的应用有几种路线:
一,基于纯视觉的路线。
基于纯视觉路线的厂商一般是和自家自动驾驶路线相搭配,典型的代表企业有小鹏汽车、特斯拉、蔚来,还有以百度为主的互联网企业,都率先量产了纯视觉 AVP。
纵目科技融合毫米波雷达的 AVP 系统
在聊纵目科技的 AVP 系统之前,我们要先聊一下纵目科技这家公司,纵目科技成立于 2013 年,是为数不多的已经进入智能泊车量产前装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公司。
纵目的 AVP 方案是在 APA 系统的基础上加入了毫米波雷达,纵目科技在 2017 年发布了第一代的 AVP 产品,到 2019 年年底发布了第二代系统,除了有 AVP 控制器之外,传感器方面有 4 个摄像头、4 个角雷达和 12 个超声波。
第一代系统用的是 100 万摄像头,第二代升级到了 200 万摄像头,第一代超声波检测距离为 3.5 m - 4 m 左右,第二代可以检测距离可达 6.5 m - 7 m,可以有效提高近距离的感知能力,前向毫米波雷达从 4D 单芯片到芯片集成方案。
纵目科技 AVP 最大的性能提升指标就是加入了 4D 毫米波雷达,所谓 4D,其实就是雷达除了距离、水平、速度等维度的检测能力还增加了垂直高度检测。
早在 2019 年,纵目就发布了量产版 4D 毫米波雷达 SDR1,主要性能指标是:测距范围 0.1-100m、FoV H/V 150°/30°、每帧最多点云数 512、物体跟踪数量 64。
SDR1 的工作频段是 76 GHz - 79 GHz,最小检测距离低至 0.1 m,点云数每帧最多可达 512 位。也就是说,这款雷达可以满足低速场景以及特殊物体的轮廓绘制。
纵目这款 4D 毫米波雷达除了上面的指标外,还有两个特殊能力:
一,双模式方案。
SDR1 4D 毫米波雷达可以满足高速 ADAS 和低速无人驾驶,所谓双模式就是,在高速ADAS 使用中可以完成检测距离 80 - 100 m左右的功能;在低速 AVP 的模式下可以进入另外一种模式,即实现近距离的检测能力,测角的精度、水平更高,垂直车角也会变高,最小的检测距离从正常的大几十公分小到 10 公分,甚至 5 公分。
按照李旭阳的说法,「纵目的创新,追求的不是雷达的角度分辨率,因为在很近距离的时候角度分辨率不需要太高,纵目追求的是角度精度,这个指标非常关键,纵目在这个维度做了很多创新,尤其在垂直的精度上做了很多的开发,效果就是对物体的测高能力有显著提升。」
比如,增强动态目标检测。在检测受限的场景内,普通传感器不一定能检测出来,快速出现的动态目标,毫米波雷达利用多普勒检测动态目标,在性能上有非常高的优势,而纵目基于动态目标做跟踪,基于点云做自由空间,让目标很快被识别到。
二,对雷达的输出做大追踪。
李旭阳表示,纵目可以基于点云做自由空间的检测,通过对 4 个雷达点云做积累,一般的积累周期是 3 - 5 周,这样就可以形成非常致密的环境感知,比如在酒店场景,有喷泉、道路、树,这样的场景下,纵目追踪点云可以把整个场景勾勒出来,在没有激光雷达的情况下做环境识别、分类。
因为毫米波雷达可以做多目标的追踪,所以纵目研发的雷达在高速场景下检测信息也比较稳定。
从目前纵目的路线来看,多传感器融合会是下一步主要的方向,纵目在低速泊车里传感器有三个,360 环视、毫米波雷达、超声波。与其他供应商不同的是,纵目属于软硬件均自研的企业,传感器自研可以带来的一个好处就是,「得到原始的数据」。李旭阳强调,「纵目通过数据和点云数据融合,把融合的结果做数据标记,这样就可以得到更好的物体识别。」
以上,是纵目在感知层面的主要产品以及技术路径,解决感知后的按李旭阳的说法,就要做定位、全局规划,最后一步是到控制。
除了感知,定位也是泊车中的一大难点,单纯依靠视觉定位,会产生不稳定现象,它的挑战在于,如何去掉干扰信号。怎么解决则很重要。
根据李旭阳介绍,纵目利用三个传感器不同的数据信息做特征分层,一,雷达的特征层;二,基于视觉的特征层;三,高精地图和摄像头的特征层做融合,具体的融合策略每家企业都不一样,但因为纵目拥有软硬件自研后的原始数据,因此,通过特殊算法可以将识别精度做到 10 cm 以下的水平。
李旭阳表示,「在整个定位平台里面,如果要把这样的技术量产落地,供应商必须跟图商合作高精度地图,把特征数据和图结合起来一起落地。同时需要方案商兼顾不同图商的语义标准,才能兼顾不同图商的地图使用。」
从 360 环视到APA,再到 AVP,最后到实现低速 L4 级无人驾驶的量产,同时向高速无人驾驶迈进,纵目的核心进化逻辑其实比较清晰,「实现现有技术量产推动整个智能汽车智能化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