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粹军衔 二战德国有两套军衔体系,准将和上校军衔,该怎么区分
军衔作为现代军队的重要标志之一,诞生于15世纪的欧洲。15世纪以前,世界各国军队只有官衔,但官衔并没有将军队中的士兵纳入等级体系。
15世纪后,一些欧洲国家,如意大利和法国,率先在军队中推广军衔制度。从整个时间开始,最底层的士兵开始分级。从此,军衔在世界各国军队中普及开来,成为现代军队中不可或缺的等级制度。说到哪个国家的排名最混乱最难区分,二战时期的德国责无旁贷。二战期间,德国的军衔制度比其他国家复杂,尤其是上校军衔和准将将军军衔,一般很难区分。原因是什么?
1.二战时期德国的两大武装力量都有自己的军衔制度,这就造成了二战时期德国军衔制度的混乱和不可区分。根本原因是二战期间德国有两个相对独立的军衔制度,分别适用于国防军和党卫军这两支武装力量。当时,德国国防军有四个上将军衔,分别是上将、上将、中将和少将。其中也有具体兵种的详细划分。只有军队的将领分为八种:步兵、骑兵、装甲兵和工兵。因此,在国防军原来的军衔制度中,没有准将将军的军衔。
那为什么要说德国上校和准将的军衔没有区别呢?其实是因为后来独立于空陆军和陆军的国防军中,海军增加了一个准将军衔,也就是说德国国防军中只有海军有准将军衔,其他军种没有。更难理解的是,海军虽然确立了准将将军的军衔,但并没有为准将将军的军衔重新设计新的肩章,而是使用了上校的肩章,所有的肩章都饰有两颗四角星。他们之间唯一的区别是上校有四根杠和一颗星,而准将有一根杠和一颗星。但由于臂章的区别不明显,区分两个军衔时容易混淆。
既然两者军衔相差不大,而且当时德国也没有为准将将军重新设计肩章,为什么国防海军要单独设置这个军衔呢?事实上,国防海军准将上将军衔是为了军事水平的需要而设立的。一战德国战败后,被迫签订《凡尔赛条约》,明确规定德国不允许排水量6000吨以上的巡洋舰,但可以使用排水量2000-3000吨的驱逐舰。随着德国军事力量的恢复和发展,德国开始在不违反条约的情况下,拔高锋芒,建造了大量5000吨左右的轻型巡洋舰。
在海军体系中,重巡洋舰、战列舰等舰艇有1000多名船员,舰长军衔一般为少将。对于6000吨以上的驱逐舰,舰长大多是中校和上校。他们之间的轻型巡洋舰有大约700名船员,而轻型巡洋舰的舰长应该在上校和少将之间。在此背景下,德国海军设立准将将军军衔,担任轻巡洋舰舰长。 第二,党卫军的军衔划分的比较详细,但是没有准将将军。作为二战期间德国的另一支武装力量,党卫军采用了与国防军完全不同的军衔制度。严格来说,党卫军不是军队,而是准军事力量。因为不同于国防军,使用的等级制度也不同于将军、校对员、指挥官的召唤方式。
党卫军中军衔最高的是国家领导人,有军长、大队长、突击队队长、突击队中队长、小队长等等。所以在党卫军中,没有准将将军、上校这样的称谓,但可以通过排名与上校、准将将军的军衔相提并论。
党卫军中的旅队长和区队长其实就是准将和上校的区别。相比国防海军,SS的比较难度会让人崩溃的更厉害。如果要单独通过肩章来区分清大队队长和区队长,需要逐个数肩章上的橡树叶。从橡树叶的数量来看,准将将军的叶子只比上校的多一片。与肩章相比,SS更直观,更容易区分两者。准将将军的肩章是金的,而上校的是银的。 一般来说,二战时期德国的准将和上校军衔很难区分。第一个原因是当时德国有两个军衔和等级,第二个是国防军的准将军衔,是为了适应轻型巡洋舰而增加的。肩章没有重新设计。对于党卫军来说,根本就没有准将和上校,所以自然没有必要做明确的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