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狼 网络职业打假灰产链调查:套路满满 惯用群狼战术索赔
网上职业造假的灰色生产链研究
近年来,相当一部分职业造假者往往利用保质期和广告语言描述的漏洞,故意大量购买,要求商家赔偿,甚至成为职业索赔者。与电商平台的打假治理不同,这些职业打假人通常寄生在各大电商平台,以打假为名进行敲诈勒索,严重扰乱市场秩序
随着网购的兴起,职业打假人的战场从线下店扩展到了线上店。在专业造假者眼里,造假也是一种技术活动。他们应该熟悉广告法和电子商务法,有一套完整的流程。据了解,食品、服装、鞋类等行业的防伪方法各不相同,高档店造假者怕轻易惹祸上身
职业造假者大多以盈利为目的,对打击造假、维护公共利益的作用非常有限。而且,专业理赔占用大量行政、司法资源,对正常市场监管产生负面影响□记者赵丽
□实习生董金蒙
“你怎么证明这棵橡树已经20岁了?”面对这样的质证,郑敏是有一百个论据的,因为他不能让被做成桌子的橡树证明自己是无辜的。
这不是一部喜剧,也不是想象中的搞笑情节,而是媒体最近揭露的一个真实案例——郑敏遇到了一个职业造假者。几天前,郑敏在一家网店卖了一张橡木桌子。在他的产品描述中,他说这张桌子是“用橡木精心制作了20年”。随后,这句话被专业造假者盯上,他们向方向电商平台投诉卖家涉嫌虚假宣传。
全民参与打假是治理假冒伪劣商品的有效渠道。但近年来,相当一部分职业造假者往往利用保质期和广告语言描述的漏洞,故意大量购买,要求商家赔偿,甚至成为职业索赔者。与电商平台的打假治理不同,这些职业打假人通常寄生在各大电商平台,以打假为名敲诈勒索钱财,严重扰乱市场秩序。对此,《法制日报》记者进行了调查。
招募学徒传授经验
教防伪也教防伪
事实上,郑敏人面对的不是个别造假者,而是一个庞大的专业造假产业链。
《法制日报》记者在QQ群搜索框中输入“专业打假”一词后,出现了一大批名为“专业打假交流群”“专业打假维权”的QQ群,其中不乏付费群和一些规模达数千人的大群。
经过一段时间的浏览和调查,《法制日报》记者发现,在这些专业打假群体中,只要表明自己是“白人”并要求授课,就会有很多所谓的“前辈”私下和你聊天,有的只会接受简单的咨询,有的则是“学徒”。
“学徒制”是指招募学徒,教新人如何打击职业造假。通过交谈,《法制日报》记者发现,这些招收学徒的“前辈”除了打假,主要以另一种形式获利。收费从38元到2000元不等,学习内容可以是防伪,也可以是防伪。
其中,学习打假大致可分为要求商家退款但不退货的“吃货”型、要求多次退款的高赔偿型、要求假货一罚十罚的高赔偿型等。在教学内容中,还有关于品牌、差价、材质、授权证书的防伪技巧。
在一些QQ群文档中,《法制日报》记者发现了大量专业的防伪教程,其中有专门介绍行业内“黑话”的文档。比如“上车”就是别人带你去打假,“票”就是“上车”给别人钱作为利益。
此外,还有很多介绍防伪流程的文件,详细描述了网上防伪的流程,包括寻找可能是假货的链接、与客服交谈、收货时如何取出开箱视频、如何给出合理证据、如何申请退款等。它伴随着许多法律法规,包括《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广告法》。
《法制日报》记者在浏览了10多个这样的专业打假群后,注意到他们的群聊内容主要分为三类:拉客广告、制作打假证明广告、讨论打假成果。此外,假链接将在群中共享。据报道,关系好的人通常会以小组形式发送此类链接,并在小范围内进行“打假”。如果是几百人一大群发的话,可能会有一股冲劲。
在专业造假者眼里,造假也是一种技术活动。他们应该熟悉广告法和电子商务法,有一套完整的流程。据了解,食品、服装、鞋类等行业的造假方式各不相同,高档店造假者怕轻易惹祸上身。
在群里,群主或“老鸟”会对电商平台上销量好的店铺进行分类“扫描”。一旦某个产品的描述出现问题,就会迅速拿着证据,将产品链接和虚假抛入群内,动员群内的专业造假者下单。收到货后,他们会给差评并举报,然后等商家赔钱。
放弃电子商务,转向防伪
学费很贵
在打假群体中,不仅有熟悉相关法律法规的“老鸟”,还有无数类似大学生或宝妈的“小白人”。他们只想靠打假赚外快。
在调查中,《法制日报》记者联系了三位所谓的“前辈”,他们的绰号分别是“叶子”“坏孩子”“宝宝”。
“爷爷”自称是电商,但被专业的防伪烦透了,于是花了不少钱学习防伪和防伪。现在他已经从事“学徒”业务六年了。防伪平台横跨多个电商平台。据群里的群友说,“叶子”很贵,至少几千块钱。
“坏孩子”说是想让更多人了解职业打假,所以收学徒比较便宜。交完费后,“坏孩子”先给法制日报记者发了两份文件:《标签要求相关食品安全标准汇总表》和《进口芦荟饮料退货一份》。后者为媒体报道,讲述“一退十亏”的次元力指向新资源视频,部分新资源视频因未提前编制相关标志被相关部门罚款十倍。
之后,“坏孩子”给《法制日报》记者发了一篇关于某电商平台违禁物品的教程。据他说,在相关平台上搜索违禁品和其他物品是最容易成功的,比如防狼喷雾和电击枪。根据演示的具体步骤,到达后不要拆包,录完拆包视频再申请退款。此时只要求退款,退款原因是违禁品。“如果商家不处理,时间到了会自动退款。商家如果拒绝退款申请,可以拍照或者上传视频,一般两三天就可以办理退款。”
“我们需要怎么找到假货?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价格,商品的价格是正品旗舰店的一半。”“坏孩子”认为“吃货的关键要素是找到链接、制作开箱视频、给出合理证据、申请退款。如果谈判,主要看你的表达能力。如果电商平台客服介入,会要求提交证明是假货的证明。然后比如评论里有人评论说这是假的,也可以作为证据。”
按照“坏孩子”的说法,一般来说,成功的食物补偿是从500元到1000元。据他说,很多企业都有负罪感,“所以即使报警,也不用害怕,这种情况很少发生”。
根据“宝宝”,你需要下载两个App平台,“天眼查”和“全国12315”。前者在找假货,后者在抱怨商家。“打假”的具体步骤包括:第一,寻找有问题的商家店铺。一般店内会有营业执照等照片,然后在产品点评中与厂家对比,再在天空调查中对比;之后与商家沟通,沟通中会用到相关法律法规。为此,《宝贝》详细列举了《食品安全法》第148条等多项条款,沟通时有必要出台一系列相应的法律规定对其进行迫害。此外,它还可以威胁商家向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投诉。
惯用的狼战术声称
恶意纠缠满满
近年来,职业造假者进入公众视野,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如今,随着网购的兴起,职业打假人的战场已经从线下店扩展到了线上店。
《法制日报》记者通过几天的观察注意到,这类打假群体庞大且非常活跃。高层QQ群还会讲授制作鉴定证书的教程,如“超范围操作、重金属污染、虚假宣传、非法添加”等。针对化妆品店的造假问题,集团还会教制作过敏证明,从而触碰到一些没有问题的店铺。
同时,《法制日报》记者也发现,专业打假团体的组织形式相对传统和松散,主要是因为“前辈”带来新人,一起去“打假”网店。
法制日报记者进入群后不久,一位群管理员发了一条模仿群内某名牌鞋的购物链接,表示要“开车”,招呼感兴趣的群内成员“上车”,和他“干”一个卖家。
《法制日报》记者表示愿意作为新人“上车”,并询问如何操作。群管理员说,他用的是“狼战术”,就是几个人同时下单,每个人只下小单,然后一起索赔,扬言要举报。一般卖家会给钱消灾,或者接受退款不退货,从而达到“吃货”的目的。同时,群管理员告诉《法制日报》记者,如果他成功了,要记得给他一张“票”,并大方地表示可以“先领票”,即先“吃”货或获得赔偿,再给他相应的钱。
在上述QQ群“潜水”一晚后,《法制日报》记者发现,群内经常有人“开车”。通常会有老手在群里贴一个可能是假货或者不合格商品的链接,号召大家“上车”一起打假。每次都有大量的人报名参加。成功人士将在群里分享打假的过程和经验,发布与卖家谈判的聊天记录,并“晒”索赔金额。
据“前辈”介绍,手机等店铺也很容易被专业造假者盯上,主要是查营业执照、产品编号、3C认证等。如果没有,他们会被勒索。此外,一些训练有素的专业打假团队对于寻找“猎物”也非常讲究,那些表面上卖假冒伪劣产品的小店并不在他们的目标范围内,因为一旦索赔过高,老板很可能会直接关门,造假者也有可能赔钱,得不偿失。
因此,他们主要关注单价较高的电子、家具等产品。他们会从销量较好的网店中选择自己的爆款产品,然后向工商举报,发律师函,再到法院起诉。有一套流水线操作流程,每次成功率高,收益好。
《法制日报》记者了解到,一些职业造假者被异化,甚至以打假为名造假。比如有所谓的造假者,用蘸有特殊药水的棉布擦掉商品的生产日期,或者用针把头发扎进面包里向商家索赔。
面对一些造假者的恶意纠缠,商家赔钱就能全身而退吗?
朱先生在一家电子商务企业从事法律工作。他处理了大量涉及职业造假者的案件。朱先生告诉《法制日报》记者,对于职业造假者来说,常规的“套路”有两种:一种是反复购买理赔、分享业务信息,但不会举报业务;二是放大限定商品的缺陷,进行投诉举报和敲诈勒索,达到取钱的目的。最后,市场上的假货仍然被允许,或者商家的缺陷继续存在。职业造假者无法真正维护市场运行秩序,商家也面临着造假者再次上门的可能。
很多受访的业内人士认为,职业造假者大多以盈利为目的,因此不能被视为真正的消费者,他们在打击造假、维护公共利益方面的作用非常有限。此外,职业索赔占用了大量的行政和司法资源,给正常的市场监管带来了负面影响。
制图/李晓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