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为网 政府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为企业复工复产护航
把政府摆正位置,护航企业复工复产
中国新闻周刊评论员/闫晓峰
发表于《中国新闻周刊》2020年5月25日第948期
回顾过去的改革历程,有一句话叫做“强行改革,释放活力,触动市场”。在当前这个时间点,是时候鼓足干劲,为改革开放呐喊了。5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提出要聚焦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体制机制存在的突出问题,着力构建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是在七个重点领域落实改革措施,包括构建更加完备的市场化要素配置体系和机制,进一步激发全社会的创造力和市场活力;要在更高水平上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这份《意见》在关键时刻吹响了全面市场化改革的号角,甚至展现了新一轮改革的坚定决心。其隐含的关键词是“矫正”——矫正近年来经济领域广泛存在的非市场化和反市场化行为。
虽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核心理念,但近年来这一纲领性理念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相反,出现了反市场化的做法,比如一些地区出现了所谓的“国进民退”现象,垄断行业的既得利益难以打破,特别是在处理政府与市场的核心关系上,缺乏清晰的路线图。
《意见》提到,要借鉴国际成熟市场经济体制的经验和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加快国内制度规则与国际接轨,以高水平开放推进深度市场化改革。这就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尊重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尽量减少市场资源的直接配置和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有效弥补市场失灵。
按照上述精神,将政府摆正位置,为疫情后企业复工复产保驾护航,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其中,如何支撑和守住制造业这个中国经济的压舱石,是当前各级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中国是当今世界产业链最完整的国家。中国离不开制造业,制造业与就业、创新息息相关,也是发展各种服务业的坚实物质基础。当前,反全球化的暗流涌动。为了减少和防止“产业链外移”的趋势,地方政府应该尽力而为,保持土壤。
在复工复产过程中,政府要回归“服务型、响应型政府”和“精耕细作”,让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手段,让企业家充分发挥作用。要更加尊重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对市场资源的直接配置和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就要求各级政府更好地发挥作用,做好服务和引导,真正做到“有所作为”。
《意见》12次强调“激励”,比如完善改革正向激励制度,强化敢于承担责任、克服困难的用人导向,注重考察识别改革一线干部,用好有改革创新意识、勇于改革、善于改革的干部。巩固廉政建设成果,推进亲清政商关系建设。建立健全改革容错纠错机制,正确把握干部在改革创新中所犯错误的性质和影响,切实保障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这些干部考察和任用的新标准、新取向,也成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因素和制度保障。
中国新闻周刊,2020年第17期
免责声明:《中国新闻周刊》稿件的发表须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