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说第三季 《奇葩说》第三季 为何越来越没意思
由蔡康永和高晓松分别带队进行辩论的《奇葩说》第三季这周暂告一段落,节目以两个队伍都分别淘汰三个新奇葩选手结束了第一阶段。而淘汰选手基本在意料之中,算是无惊无喜安全进入新的赛程。在第一阶段,海选的18名新选手和前两季的12名老选手共进行了6场比赛。问了问周围一直追着《奇葩说》看的朋友,几乎反应都是,真是一季比一季差。第二季,虽然没有宋啸老师普及历史知识,但赢家是新人邱晨,优秀选手也不少。辩论水平波动不大。最重要的是辩论话题得到了大规模的推广,激发了艺术家应该公开出柜,城市青年和城镇青年应该有想法、有意见、有意义、有话可说的社会思维。你来找我导师谈话,值得深思。到了第三季,变化不少。但从目前的效果来看,不理想,甚至已经到了马东都失去耐心的程度,在节目现场不止一次提醒选手忽略的论点、指出立论漏洞、批评选手太啰嗦……更不用说对观众来讲,失去的已经不是耐心,而是兴趣。开阔视野、有变化感是一段艰辛的旅程,但这个节目背后的核心价值观和粉丝其实是非常稳定的。第三季,现在变成这样了。原因是什么?先来看看在上周六“新咖试炼战”阶段最后一期节目,正式辩论刚开始的一幕。
可以看出,在经历了六期的折磨之后,现场的马东已经不想再忍受选手们毫无意义的发言,而这个片段就是一次爆发。其实在本期中,“不要脸是坏事吗?”在辩论节目中,整个第三季的问题被彻底暴露。从三个方面来谈。
一、选手水平远低于前两季第三季《奇葩说》团队意识到选手是这个节目最大的价值,所以对本季海选进行了精美包装,让观众熟悉选手,为正式比赛预热。这次海选最大的不同就是高和自己选球员。在正式比赛中,两队会是对立的,关键是选球员。那么他们精挑细选出来的选手都表现如何?送两位奇葩队长一句:自己挑的队员,跪着也要听完。马薇薇跪下承认被徐东砍断的球员是自己选的。
第三季的新选手大概有这么几个类型:老奇葩关系户、制作团队民间搜刮、选秀出身回炉或网络话题主角。从这种玩家构成可以看出,《奇葩说》第三季有使用一些熟悉面孔的算盘,让观众意识到这些人是如此的“会说话”,即开发出一种熟悉IP未知面的方式。它既是热门话题,也更受欢迎。但是这个算盘打得不好,却带来了一套黑色的西装。一句话总结,会辩的不会闹,会闹的不会辩,还有三分之一是连话都说不清。看一个例子。曾因为“苏紫紫事件”引发争议的当事者王嫣芸在高晓松队伍中,持方是“臭不要脸是个坏事”。在这个持方里,王嫣芸是占优的,如果能利用好“惨痛身世”,有理有节又有据。但实际情况是,她从一站起来开始,情绪就在崩溃边缘,故事讲完了,拼命把自己归结为曾经“臭不要脸的人”。如果不在节目中讨论王嫣芸是否应该再次消耗自己,逻辑错误会让人困惑。这个故事里的“不要脸的人”不应该是曾经伤害过她的人吗?
看《奇葩说》的观众大部分应该都知道苏紫紫事件,她的确是能贡献话题的选手,但这仅仅是一场比赛,如果没有真实力,故事不可能一遍遍反复利用。再比如在此前“交朋友是否应该门当户对”的辩题中,王嫣芸也拿童年交友惨痛教训讲故事,立论偏激,徒增反感。新球员中,大王和孙与相似。他们流了很多泪,比结局还惨,说不好一个道理。但杀伤力最大的还得数连话都说不清楚的人。张皓月
顶着《中国好声音》噱头的王韵壹、《爱上超模》噱头的张昊玥、网络校草王维贤、咆哮警察欧阳超、主持人加飞这几个人每到发言时间就让人要快进,马东已经不止一次在节目中面无表情走流程。或者说,他们可能连这个节目要做什么也不清楚,反正被请来露脸一个看似有些文化的节目是件好玩的事。这些新玩家不是新鲜血液,而是齐霸硕的灾难。与其他综艺节目不同,辩论综艺节目的首选需要选手的智力。是否有变化感,是否有奇妙的体验,性格是泼辣还是腼腆,这些都只有在“会说话”的特征之后才能成立。另一个在选手上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对老选手的消费利用。两季过后,马薇薇肖骁范恬恬依然还是《奇葩说》招牌。第一季,马薇薇的金句“无爱相伴,养狗”,被无数观众记住,成为第三季节目的后期素材。
如果这是要长期办下去的节目,一直靠他们救场就太不合适了。他们的存在令新人无法得到关注,唯一的作用就是让观众看看,自己有多牛x,新人有多傻x。第二,高与的对峙失去了演讲的质量第三季开始前,《奇葩说》宣传中最大不同就是高晓松和蔡康永的对抗赛制。前两个赛季,妙议员自愿选择了自己的位置,但这一次,两人作为领队带队进行PK。节目播出前,新模式有期待值。高蔡两人风格截然不同,都是有好胜心的人,让人忍不住脑补唇枪舌战场面。可惜现实没有想象的那么好,效果也不好。作为固定带队人挑人组队PK确实增强了两人竞争性,但节目组应该首先搞清楚,竞争的重点是选手而不是他们两人。前两季面对出柜作弊、“要不要杀贾玲”等争议话题时,出于竞争,参赛选手必须拿出辩论的手段,抛出片面的观点或传播鸡汤来赢得选票,明知做不到也要去做。观众投票只是因为辩论的方式。这时候,高晓松和蔡康永的作用才开始体现,即向观众传达他们认为好的价值观。比如在“是否炸死贾玲”中,蔡康永本来被指派到“炸死”持方,但在辩论结束时,看到选择“炸死”的观众更多,他突然决定更改立场,并说:“这不是一场辩论,这是一次向大家传递关键的价值观的时刻……所以我觉得胜负不重要,就是我们这不过是一场辩论。”显然,节目的重点不是输赢,而是价值观。但是,在需要对抗的时候,这种作用就明显减弱了。虽然讨论很严肃,但很少有值得听的发言。就连都忍不住调侃高为了赢找奇怪的论据,因为这显然不符合他自己的意愿。当然,为了消除这种强行辩论的弊端,话题应该走温和路线,更多的是关于生活、朋友、爱情等话题,完全牺牲了前两季“议题先锋”的标签。不知道这种改变是得不偿失还是画蛇添足。关于第二季,蔡康永倾吐心声,谈出来,震撼的一幕不会再出现。
三、赛制太不刺激导致比拼没有意义无论是第一季每期淘汰一名选手,还是第二季每期提升一名选手,至少观众可以看到每期节目选手是留还是留的结果,从而感受到辩论和竞争的氛围,选手们也会做好周密的准备。但现在每期连一个选手也不淘汰也不晋级是怎么个意思呢?就让观众看热闹呗。分开两个队来PK,最终比出个2∶4意义在哪?最后还是两队各淘汰三人。那这种PK就是个口头游戏,谁也不会当真。所谓拿到“十万基金”对观众来说,等于什么都没说,这就相当于唱歌选秀年代告诉观众选手争取的是签一家娱乐公司,而不是争第一。没有观众会在意没有呈现在舞台上的结果。毕竟这“十万基金”跟我没关系。把六期攒到一起宣布淘汰选手的确能更公正更全方位观察新选手,但同时造成的状况就是,激烈辩论之后没有选手要承担后果。这是一个重要的信号。每期辩论赛的淘汰和点评技巧现在都变成了几秒钟就能看完的榜单,说明《齐派硕》是在刻意弱化辩论赛的概念,趋向于成为综艺节目。我不知道这种变化会不会继续,但是对于这个节目,我们都知道孰优孰劣。关于赛制的另一个问题是选题开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不想让高、在重要问题上传递负能量,到目前为止,六个话题中很少有值得认真讨论和思考的。单身是贵族还是狗?妻子的工资,三倍。我应该离婚吗?前任婚礼到底要不要参加?……这种选题对《奇葩说》来讲已经相当于崩坏,不要说选手找不到立论点,两个队长也是没兴趣的。就看第二季的题目“我应该出来找父母吗?”“好朋友能在身边吗?”“如果再过一个月就是世界末日,当局是应该宣布这个消息,还是应该保密?”“穷游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吗?”
这些问题背后可不是简单的单身好或坏、挣钱多或少,甚至是都能够拿来当作社会学论文选题来操作。如上所述,其实这个节目的核心价值是非常稳定的,有很多文章是可以在社会争议问题的基础上做的,比现在的选手在海选中有很多有价值的文章。就连清华红人梁治也在第一季被赶了出来,知道自己连话都说不清楚的国校草还要当选,这是应该体现的。接下来的节目里,两队对抗形式不会改,辩论选题就不太可能出彩。而那些令人讨厌的,为了奇葩而奇葩的刻意表演、哭闹、鸡汤,全都不会缺席。至于这个节目还值不值得看下去?如果你不介意每场等着几位老选手出场,不介意听听“马晓康”的花样吐槽,以及看看可能会出现的男神女神,那勉强还是能充实一下吃饭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