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城市太拥挤 环境污染、交通拥堵 中国大都市病向小城市蔓延
小城镇的发展质量关系到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和可持续发展。聚焦“小城市病”相关问题,半月刊记者深入湖南、广西、江苏、江西、浙江等地进行深入调研。
“小城市病”的三大特征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城市是我国各类必要资源和经济社会活动集中的地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必须把握城市“火车头”,把握发展规律,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充分发挥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有效化解各种“城市病”。这里所说的“城市病”,既包括大城市,也包括小城市。小城市面临的问题,既有大城市普遍存在的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也有小城市特有的文化生活、文化产业缺失空。一些小城市甚至病重。
代表1:工业经济增长乏力。“行业发展不起来,就业机会不多,有些人不愿意再来。”广西百色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与东部地区相比,“老边穷”的百色在财力、基础条件、发展能力等方面差距较大。,而工业化对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支撑能力相对较弱。记者发现,部分中小城市缺乏像样的产业,缺乏辐射带动能力,服务业不发达,能够为进城人员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
在记者调查的一个县城里,像样的企业很少,几家房地产开发公司一度非常火爆,但随着房价的下跌,公司的经营状况一落千丈。大型建筑,很少有人住在里面。当地居民表示,一些外出打工的年轻人想回来创业,但当地的基础和配套设施根本无法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转。现在,当地有一点闲钱的人去附近的大城市买房。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首席经济学家赵辉表示,工业是发展最根本的动力。各地示范镇、中心镇建设实践表明,凡是有产业支撑的都发展得很好,没有产业支撑的最终成为“空心镇”。
专家表示,工业经济发展不足和就业机会少也将导致原有人口外流加剧。人才类型单一,人口外流比例高,又会反过来影响当地的经济结构、人口结构和社会结构。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童忠贤告诉记者,小城市的产业发展不可能大而全,但关键是要有特色。然而,许多小城市在工业发展上缺乏特色,有些严重依赖自然资源。资源一旦枯竭,经济活力就会不足。
湖南省宁乡县煤坝镇,曾被誉为“湖南煤都”。煤炭市场繁荣时,每天拉煤的卡车从矿区外排到集镇的道路上,带来了人口的大量集中和生意的繁荣。“以前的煤坝镇住着5万多人,就像一个小县城,比很多县城还要繁华。大型煤矿都有自己的招待所、俱乐部、儿童学校、医院和车队,镇上电影院等休闲娱乐场所也不低。”煤坝镇党委书记王春林告诉记者。
近年来,随着煤炭价格走低,当地煤炭资源几近枯竭,当地煤炭企业在产业政策和生态环境的双重压力下纷纷关停退出。在没有发展新的替代产业的情况下,以煤为生的煤坝镇开始被煤困住。
特征2:公共服务支持不足
记者走访了解到,虽然各地都在加快推进城镇化,助推城乡融合,但很多小城市在公共设施配套方面仍然落后。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能力建设相对不足,造成“软硬不平衡”的问题。
记者在湖南部分县市采访发现,部分小城镇师生外流严重。在一些小城镇,“教育集中化”问题突出。“如果家庭条件稍微好一点,他们会把孩子送到周边大城市。”湖南中部某县一超市老板告诉记者,当地县中学软硬件条件有限,近年来经验丰富的教师流失。
在一些小城市,企业的规则意识仍有待提高。部分用人单位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意识淡薄,企业未能按时为员工缴纳保险的案例较多。桂南某县社保局负责人介绍,2015年,对该县17家企业进行了现场审计,6家企业深入督促企业按时缴纳社会保险费。截至2016年5月,仍有2家地方企业未整改审计情况,共欠社会保险费650多万元。
在医疗卫生方面,小城镇普遍存在医疗卫生机构布局不合理、优质医疗资源短缺等问题。某县级市负责人表示,全市每千人床位数不足5张,卫生技术人员不足3人,执业医师不足1.97人,注册护士不足2.44人。
童忠贤认为,就小城市而言,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只能保基本,走底线。“与大中城市相比,很多小城市的公共服务质量根本就不高,选择余地很小。”
文化娱乐设施不足也是很多小城市居民的抱怨。“就文化资源而言,大中城市处于金字塔的中高端。城市越小,文化资源和供给就越少。”童忠贤说,大多数小城市缺乏空有文化品位和氛围的设施。“现代城市生活所需的空房间往往不多,比如咖啡馆、酒吧、书店,更不用说美术馆、博物馆、画廊、艺术沙龙了。”
特征3:大城市疾病蔓延到小城市
据记者调查,都市病小城市化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我居住的县城,空空气污染严重,白天空常常灰蒙蒙的,尘土飞扬。”28岁的某县级市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林禽告诉记者,当地网友经常因为燃气质量差在网上“吐槽”空,政府也想了很多办法,做了很多事情,但收效甚微。
采访中,一位副县长告诉记者,在一些市县的发展过程中,大部分引进的产业项目都位于县城周边。“从企业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布局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但一旦发生工业污染,就会对城市环境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在小城镇,管理生态环境既困难又具有挑战性。一些基层干部告诉记者,只有那些经济发达、财力雄厚的市县,才能把污水处理设施覆盖到小城镇。一些小城镇根本没有污水处理设施,生活和生产污水只能直接排入自然水体。
“有一些小城镇,虽然离县城很远,但人口集中,商业发达,而垃圾清运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运到县城,距离太远,成本太高,只能简单填埋,低温焚烧。通过这些粗放的方法,会对土壤、大气和水体造成污染。”城市规划专家戴海荣说。
除了环境污染,许多小城市也经历了交通拥堵。“交通拥堵不再是大城市的专利。现在小城市私家车越来越多,一些县城的道路越来越堵。”湖南省醴陵市一名公务员告诉记者,小城市有些人完全没有文明驾驶习惯,车辆随意停放、变道、拥堵、乱按喇叭。“道路狭窄,部分路口没有交通信号设施。司机互不相让,一个被堵。”
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胡小武表示,“小城市病”的表现未必每个地方都一样,需要各方开出更有针对性的“药方”,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才能真正缓解这些小城市的疾病,促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
“小城市病”咨询
“小城市病”的根源是什么?怎么治?本刊诚邀专家学者、小城市居民等。去打听“小城市病”。
主持人:“小城市病”的蔓延会不会让这样的小城镇逐渐边缘化?
胡小武:在我看来,这类小城镇的问题表现为一种“无效”现象,即文化生活庸俗化、社会交往“强关系”、经济增长模式僵化。“小城市病”的进一步蔓延,必然会使这样的小城镇边缘化。
童忠贤:现在人们对小城镇的关注和投入比以前多了,但是一些小城镇的历史债务短时间内是无法弥补的。一些小城镇缺乏聚集要素的能力,会逐渐空中心化、边缘化。
主持人:说到“病因”,是不是留住人才的关键因素?
胡小武:归根结底,这是一个人的问题。如果这些小城镇的产业不发展,文化生活环境不好,很难吸引到高层次人才。高等教育资源和高层次知识人才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小城镇文化积淀不足,必然导致小城市创新创造能力弱、综合竞争力弱。
黄东:我们公司位于县城。我们公司最头疼的就是人才问题。公司现有员工150多人,30%具有大专以上学历,食品专业大学毕业生二三十人,算是当地高学历人才相对集中的公司。为了公司的进一步发展,我们也想招聘更多专业的高级人才。我们招了三个相关专业的研究生,不到一年就全部辞职去大城市发展。他们辞职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公司所在的县城缺乏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周末也没有像样的去处。
主持人:有句话说,在小城镇,要争取关系。这会让很多没有关系,没有门路的年轻人缺少发展机会。
胡小武:许多年轻人回到小城镇时会感到不舒服。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发现在小城镇做事时,“为父辈而战”和人际关系比在大城市更重要。熟人社会在小城镇的社交中更容易呈现出“强关系”的趋势,而这种“拼”就是“强关系”的结果。
由于经济文化资源有限,小城镇产业结构相对简单,圈层相对较小。为了得到一份好工作,方便做事,人们经常会寻求各种可用的关系,探索周围人的网络。
郝:生活在小城镇,我也同意小城镇更注重人情往来的说法。比如一个聚会,不管是什么样的聚会,用的都是好烟好酒。为什么一定要抽烟喝好酒?原因之一是保持良好的关系。小城镇的人更爱面子,各种关系总有一天都可以利用。平时不用保养怎么做?
胡小武:“强关系”的重要原因是资源稀缺。如果没有很好的引导和调控,靠关系配置资源,不做区别,会让一些没有关系、没有办法的人很难获得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很难进行创新创业。
主持人:现在一些中小城市比较注重引进人才,说明他们已经重视人才对于城市发展的重要性。
胡小武:要想留住人才,必须想办法放大小城镇的机会“蛋糕”,强化规则意识,让更多的人在小城镇站稳脚跟,自由公平地生活。要改善城市工作大局,解决小城镇产业发展问题,同时解决公共治理中的公平问题。
还有必要系统引进与当地产业发展相关的高水平教育机构。比如江苏省靖江市引进常州大学怀德学院,在长江北岸建成江苏第一所县级大学。8000多名师生带来了当地化工、金属材料和机械制造方面的专业人才。更直观的效果还包括,学校还没有开学,周边的小店、餐馆甚至咖啡馆已经聚集,使得当地的服务业蓬勃发展。
再者,一些小城镇的发展路径要从招商引资转向吸引人才,从大企业招商引资转向高校招才引智,这是改善小城镇人才构成的重要举措。
主持人:小城镇发展如何避免“大城市病”?如何走专业化、集约化道路?
胡小武:小城镇在城市规模、综合竞争力、城市要素资源等方面远弱于大城市。因此,小城镇要想保持竞争力,就需要在精准定位的基础上走特色发展之路。没有特色的城市就没有竞争力,特色是城市赖以发展壮大的基础,需要从城市存量中挖掘特色。
关锡强:小城镇建设要控制城市用地规模,不能盲目追求大,搞“圈地”;更不用说“开荒”了。本着“控制总量、盘活存量、提高质量”的宗旨,合理布局、紧凑开发、连片建设、节约用地。
童忠贤:发展小城镇,决不能搞“全能”。如果抱着“缺什么补什么”的理念,就会贪得无厌,把有限的资源撒上辣椒,不符合城市发展规律。要研究要素流动规律,把握城市发展趋势,将宝贵资源向有潜力的地方倾斜,优先发展这些地方,避免冲动成就。
主持人:小城镇的发展离不开大城市的带动和支持,也离不开与大城市的交流互动。如何看待小城镇与大城市的关系?
胡小武:在大城市和小城镇之间,搬迁和移植应该变成交流与合作。过去,小城镇希望将大城市的项目和资源直接移植到当地,但很少成功。如果采用交流合作的方式,与大城市的生产、教育、科研高端资源对接,而不是坚持生产中心、R&D中心,更要注重交流合作带来的带动效应,可能会降低搬迁移植的成本和风险。
治愈“小城市病”不是一蹴而就的。希望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能根据小城镇的需求和特点,尽可能把一些生产、教育、科研的相关节点和终端放在小城镇,通过与大城市的频繁互动交流,促进小城镇的合理分工。
关锡强:要大力推进城市间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优质公共资源向中小城镇特别是偏远地区流动,走更加均衡的城镇化发展道路,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要进一步转变按行政层级配置公共资源的管理体制,进一步下放财政、土地等管理权限,改变低线城市资源被高线城市截留的局面,用更多公共资源支持中小城镇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应尽可能布局适合中小城镇布局的项目或一些相关经济社会活动,为中小城镇发展创造更多机会。
事实上,在区域发展中,小城镇和大城市承担着不同的角色,有着不同的功能定位,关键是各尽所能,融合共存。
去看看特色小镇
以人为本,根据自然禀赋和产业基础,建设和发展适合城镇居民生活和工作的小城镇,不仅是国家战略所倡导的,也是人民所向往和向往的。赣浙湘特色小城镇建设给我们带来了启示。
绿色发展“摘掉穷帽子”
52岁的梅岭山是江西省安源县三白山镇浮山村的村民。一家四口承包了十多亩山地。去年之前,梅岭山和妻子每年三四月份都要花一个多月的时间在山上砍柴种菌类和蘑菇。
“早上7、8点出门,带上干粮和萝卜干咸菜,走20多里路,在山里呆一整天。”梅林山说,这种方法不仅辛苦,而且收入低,一年到头最多挣几万块钱。当然,也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梅林山所在的安源县三百山,属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华南重点林区。去年以来,安源县制定实施了“三禁三停三转”措施,即森林资源禁捕、相关河流禁捕、矿产资源禁采、河砂禁采;停止污染项目审批,关闭污染企业,停止污染行为;改造被病害破坏的果园,改造消耗资源的企业,改造粗放的生产方式。
安源县环保局局长叶绿林介绍,去年11月,广东东莞某矿产投资开发集团公司拟投资安源某硫铁矿开发项目,并承诺一期投资8亿元,项目投产后每年纳税3000万元。考虑到矿产开发对环境的破坏,县委、县政府最终放弃了该项目。
据介绍,安源县目前森林覆盖率为84.3%,比江西省平均水平高20%;确定水质优良率100%,城市空空气质量常年在二级以上,农村空空气质量较高。
下定决心保护环境,让人民致富。伐木禁令后,在政府的指导下,梅林山和同村的其他五位村民在300座山脚下种植了70多亩葡萄。
“去年10月2日,我们葡萄园每天接待游客约200人,当天收入4万元。”梅林山高兴地说,去年葡萄试果挂果收入40多万元,今年果园收入预计达到140万元。
据了解,以300座山为龙头的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乡村休闲游、温泉养生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水果采摘、休闲垂钓等生态休闲旅游经营者超过200家,2015年全年游客接待量增加30万人次以上。
专家表示,绿色发展是中央确立的重大发展理念之一,可持续发展的长期战略是在山区小城镇发展中做文章绿色发展。
大数据创业的“云先锋”
据记者调查,部分地方小城镇以特色产业为重点,以创新促发展,其中浙江特色城镇建设颇具代表性。
“云起竹径”,一个诗意的地方,是浙江杭州西湖十大新景区之一,位于五云山云起码头。旁边有个叫云起镇的地方,是中国第一个云计算产业生态镇。
一个探头可以检测水果、蔬菜、玩具表面有毒物质的存在5秒钟;智能现金管理系统可以在点钞的瞬间显示每张钞票前的流通通道……这些惊人的技术都是落户云起镇的企业研发出来的。
据介绍,云起镇坚持“政府主导、名企龙头、企业家为主体”的创新模式,以阿里巴巴云计算为科技核心,在“云”上集聚创新企业,加速打造云生态,发展智能硬件产业,打造中国创业创新第一镇。
2015年云起镇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涉云产值近30亿元,财政总收入2.1亿元。共引进企业328家,其中与云相关企业255家,行业已覆盖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金融、移动互联网等多个领域。
以前人们谈创新,都会提到美国的硅谷,北京的中关村。当他们谈论智能硬件时,他们会谈论深圳的华强北,而杭州有很多不同的东西。据业内人士介绍,有以富士康、阿里巴巴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互联网创业企业云集,阿里巴巴云客户,台州的模具,宁波附近的小家电等。通过汇集这些资源,富士康可以利用“云”输出先进制造能力,阿里巴巴可以输出各种维度的数据,阿里巴巴云可以提供云基础设施等。
在服务方面,政府也有很大的创新。在云起镇,可以提供一站式代理服务。企业入园办理各种手续,不需要跑腿。有专门针对云相关产业的创业指导资金,金融服务和中介服务不断完善。
浙江省发改委副主任、省特色镇联席会议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翁介绍,截至目前,浙江已公布两批79个省级创建对象和51个省级特色镇培育对象。特色小镇的运行机制是“破旧立新”,做到“活出新意”。不搞审批制,实行期权激励制、追罚制、“宽严相济”的创造制。未来将更加注重打造特色,加快高端要素向特色小镇集聚,形成特色小镇市场化运行机制。
古镇怀旧
专家表示,没有必要完全改变现状来形成特色。有时候,如果传统与现代更充分地融合,就会产生特色效应。
在湘江长沙段35公里长的望城两岸,分布着一些各具特色的古镇。从新康熙乡、井冈古镇,到杜愚硚口潼关桃城,再到书堂山镇,“一镇一特色,一乡一繁荣”。
熟悉当地的人都知道,这些城镇虽然历史悠久,基础深厚,但随着湘江水运的日渐衰落,这些曾经繁荣的湘江边上的城镇也无一例外地经历了重生。
“刚来井冈古镇工作时,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工业基础薄弱。普通人去了长沙市工作。许多老房子年久失修,破损倒塌。”一位曾在当地工作的干部说。
2011年5月,望城撤县设区,迎来新一轮历史发展机遇。撤县设区后怎么走路?按照传统的思维方式,做大城市区域,搞房地产开发?还是其他原因?
曾担任望城区委书记的谭小平告诉记者,经过研究,望城党政班子认为,如果按照“摊大饼”的方式进行开发,很难避免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病”,还会加剧农村萧条的问题。望城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重点发展“三小城市”——小城市、小城镇、小村庄,让城市的“城市病”少一点,让农村的空窝老人、留守儿童少一点,让大多数农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城市公共服务。
2008年,望城作出决定,让井冈成为湘江古镇群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并实施保护性开发建设。钱从哪里来?这是井冈山古镇发展遇到的头号难题。谭小平回忆说:“当时县里整合了农业、交通、文化等多种渠道的资金,提前投入了600万元,然后争取到了长沙市的发展扶持资金,再投入到古建筑修缮和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上。发展略有改善,社会资金来了。”
作为样板工程,井冈古镇重生后,其他镇村也是干劲十足,奋起直追。几年之内,望城湘江古镇社区初具规模,基础设施大幅提升,人气越来越旺,旅游、商业、文化等产业也有了长足发展。
近年来,湘江古镇群的品牌效应不断放大。仅2015年,这些独具特色的小镇就接待游客50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近30亿元。湘江古镇群已成为长沙推进城乡一体化、打造湘江旅游带的最大亮点。
德国小镇很迷人
德国位于欧洲中部,人口8000万,是欧洲人口密集的国家。德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起步较早。目前,城市化已经进入成熟和高级的发展阶段——以中小城镇为主的高度城市化阶段。
虽然城市很小,但它是“完整的”
德国只有四个人口过百万的大城市,分别是柏林、慕尼黑、汉堡和法兰克福。人口在2万到10万之间的城市在德国被称为“中等城市”,而人口在5000到2万之间的城市被称为“小城市”。如今,德国7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2万人以下的小城镇居民占比超过总人口的40%。德国中小城镇作为该地区重要的经济和就业中心,是影响德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也说明德国的城市化以中小城镇为主。
德国中小城镇的发展得益于其完善的法律体系、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均衡的产业结构。根据德国联邦宪法的相关规定,德国应该追求地区均衡发展和共同繁荣。此外,德国联邦政府还注重通过财政和金融手段支持落后地区的发展。
在德国不难发现,无论城市规模大小,各类城市的公共服务和设施基本齐全,交通四通八达,城市之间的交流便捷。超过20%的德国人选择开车去其他城市工作。
在普通市民眼中,中小城镇拥有许多大城市无法比拟的独特优势。生活在中小城镇可以享受良好的邻里关系,舒适的生活环境和更好的自然环境。因为商店、娱乐设施和政府机构都不远,中小城镇的生活更方便。同时,中小城镇良好的基础设施为招商引资创造了条件,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德国虽然重工业比较发达,但是没有所谓的超级城市。相反,中小城镇提供了一半以上的就业机会。比如德国汽车品牌奥迪,总部设在英格尔巴伐利亚小镇施塔特;领先的印刷媒体公司海德堡印刷公司位于海德堡古城;西门子医疗器械公司位于纽伦堡附近的埃尔兰根;而KUKA机器人有限公司位于奥格斯堡小镇。这些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有效分担了大城市的人口压力。
爱丁堡大学社会学教授布希曼·舒尔茨指出,德国的城市发展理念不仅考虑到市场竞争原则,还考虑到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城市发展依托中心城市,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合理体系,从而避免城市病,实现城市与自然的融合。”
“守旧”与“发展”并存
德国的小镇一般都有古城的风格,风景如画。许多城市以其传统的城镇布局、精致的城市建筑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而闻名。比如位于巴伐利亚西北部弗兰肯地区的罗滕贝格,是德国所有城市中保存最完整的地区,被誉为“中世纪的瑰宝”。一走进罗滕贝格,就能感受到这座古城的历史魅力,这里经常挤满了游客。
在城市规划、土地利用、住房建设和城市再开发过程中,德国建筑法对历史建筑和历史街区的保护作出了明确规定。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德国各地将重点保护和修复历史、文化、老街小巷。
在德国政府看来,老城是历史的见证,融合了政治、社会、文化和经济,融合了多样性。老城区不仅有城市间的美感空,还带来了更高的舒适度。为了更好地支持这些老城的维护和保护,德国政府启动了“城市建筑文物保护”项目。自1991年以来,已有近300个城市获得该项目的财政支持。
德国政府对老城区的保护也促进了中小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尤其是旅游业在解决中小城市就业和居民收入问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中小城市来说,旅游业发展带来的就业和培训机会吸引了大量年轻人留在当地发展。海德堡是内卡河畔的德国小镇,曾经是欧洲重要的印刷、轻工、食品和包装机械基地。经过多年的产业转型,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著名的科研、文化和旅游城市。
德国环境保护、能源和核安全部长彼得·阿尔特梅尔表示,如何规划和发展城市,对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城市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在德国被提升到重要地位。在联邦政府的大力倡导下,联邦、州和地方各级的大多数规划和城市发展政策都明确关注环境问题。20世纪末,促进可持续发展成为地方政府的重要任务。
拥有6.7万市民的巴伐利亚小城市肯普滕,凭借全面可持续的社区管理和一贯的预算平衡,获得了2015年德国“最具可持续性中等城市”的称号。肯普顿的可持续发展政策主要基于2009年以来实施的“战略目标2020”计划。其核心是创新公众参与程序,吸引从业者和利益相关者的积极参与。强大的区域网络和与当地经济的众多合作也加强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例如有针对性地加强企业服务和支持创业。
在就业保障和创造就业机会方面,肯普滕市为所有年龄和社会阶层的公民提供面向劳动力市场的培训。此外,长期失业人员可以得到“节能助手”的培训,帮助低收入家庭节能省钱。在环境保护方面,肯普顿遵循一套严格的能源和气候政策。比如市政车辆每公里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不应超过130克,这就大大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
应对城市“萎缩”的多种措施
如今,德国一些偏远的中小城市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困难,其中最严峻的是城市的“萎缩”,可以根据人口增长、净移民、就业发展、失业率、实际纳税能力和购买力六个指标来判断。也就是说,当一个城市的人口大幅度减少,失业率上升,而净移民、就业率、实际纳税能力和购买力下降时,那么就是在“萎缩”。另外,城市越小,地理位置越偏远,越容易“缩水”。目前,生活在德国偏远中小城市的部分居民已经能感受到城市萎缩带来的影响。
为了改善这种状况,德国政府启动了一系列支持项目。除了经典的“城市转型发展措施”项目外,德国中小城市还非常重视“活跃城市与区域中心”、“城市建筑文物保护”以及2010年启动的“小城镇-地方合作与网络”项目等项目。通过这些项目,一些中小城市可以获得一些资金支持。例如,通过“小城镇-地方合作与网络”项目,联邦财政援助可以帮助人口稀少的中小城镇发展城市基础设施。
德国联邦经济合作与发展部部长格尔德·米勒认为,德国城市发展政策,最为关键的是要调动所有主体的积极性,并启动引领城市走上可持续和包容性发展的进程,让城市发展成为对所有居民都具吸引力的生活和工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