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小说 作品编入教材被改得“面目全非” 萧红:不要叫人随意删改我作品
文学老师说:“萧红的作品适合在漆黑的夜晚独自阅读,点亮一盏灯,沉默不语。”起初,我并不在乎。时隔多年,我又看了一遍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才发现这个拿到鲁迅真传的女人,真的配得上“文学女神”的美誉。
与现代白话文相比,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人物要深刻得多。保剑锋是磨砺出来的,梅花香来自苦寒,艰苦的环境可以锻炼人的意志,锤炼不朽的作品;除非经历过什么,否则我们怎么能理解那些作品的辉煌?
宣彤三年,小红出生在黑龙江张家院和呼兰县。她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但她的母亲蒋玉兰在她八岁时死于霍乱,她的父亲给她找了一个继母。从此,她的家庭就不完整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她养成了爱折腾又不守本分的性格。
虽然萧红在文学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她的生活总体上是悲惨的,短暂的,匆忙的,悲惨的,而这一切都得从她19岁的私奔开始。
1929年,萧红的爷爷去世了,这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最爱她,最关心她的人。祖父去世后,她对这个没有太多存在感的家庭没有了感情和留恋。此外,她的父亲想把她嫁给一个纨绔子弟,王恩佳,她再也受不了了。于是她和表妹卢振顺私奔到北平,在北平大学女子师范学院附属女子中学读书。
挣脱了家庭的束缚,萧红感受到了自由和幸福,但美好的时光并没有持续多久。她不得不面对现实,离开了家,没有经济来源。很快,她就陷入了贫困,卢振顺因为无法承受家庭和外界的压力而抛弃了她。
无奈之下,寒假期间,小红回家了,她和王恩佳还在搞婚姻。她父亲把她关在家里,以防她再次逃跑。两个月后,她逃了出来,独自来到北平。王恩佳也追到了北平,把她带回了哈尔滨。
面对王恩佳的照顾,萧红卸下了防备,但王恩佳的哥哥对萧红在北平的学习不满意,为哥哥解除了婚约。萧红是个有气质的人,把弟弟告上了法庭。萧红原本以为王恩佳关心自己,会照顾自己,但她错了。王恩佳担心哥哥的名声,于是违心承认:“我自己解除了婚约”。
事后,王恩佳还缠着小红,最后小红怀孕了。临近临产时,王恩佳不辞而别。小红别无选择,只能向国际协会求助。也正是这个时候,她迎来了对她一生影响最大的男人小军。
萧军在萧红最困难的时候救了他,他们一起参加了救灾活动,一起在抗日团体中演出。1933年,他们还写了一本小说集《踏》,里面萧红签了悲歌,萧军签了三郎太。这部作品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后来萧红写了著名的作品《生死场》,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他们一起经历了很多,认识了很多文学领域的名人,比如鲁迅、茅盾、胡风,尤其是鲁迅对萧红的指导。
虽然我们在一起经历了那么多,但在感情的世界里,萧红是温暖而有自知之明的,萧军对待感情的态度是“爱就是爱,但不爱就要离开。”萧红小时候缺少关爱,渴望一种爱和安全感。虽然她爱折腾,但其实她渴望一种内心有安全感的感觉。萧军的倔强和易怒,以及萧红的敏感和不安,造成了这段感情的裂痕。
之后,她独自带着孩子去了日本,让自己平静下来。后来小军虽然知道自己怀孕了,但还是坚持要离婚,萧红又无可奈何了。萧红此时遇到了端木蕻良,但端木蕻良最终还是独自逃脱。当时局势动荡。小红生下儿子,四天后去世。
正如萧红所说,她这一生“注定要一个人走”。她一生经历了四个男人。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没有人能陪她走到最后。一个女人在乱世中尝到了辛酸、贫穷、战争和饥饿。唯一能给她精神带来慰藉的就是写作!
在她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里,她仍然煞费苦心地写《呼兰河传》和《马伯乐》。她不落俗套的思维、独特的视角、率真的个性和完美的写作风格,使她的作品富有鲜明的个性,成为著名的“萧红风格”。
临死前的最后一个愿望,第一个是向端木蕻良解释:“保护好我的作品,不要随意删除。”
事隔多年,事与愿违,萧红的作品令人敬佩。但在引进教科书的时候,进行了修改,无疑降低了原有的“标准”,甚至喜欢萧红作品的人都觉得面目全非。
比如“喂猪的老人靠墙”改为“喂猪的老人靠墙”。虽然说的是同一件事,但却失去了句子原有的敏捷性和萧红语言文字的特点,变得平实直白。
山河支离破碎,国家倾家荡产,人民四处躲藏。另外,饱受病痛和情感摧残,萧红的经历可以用“悲伤”二字来概括吗?这样一篇经历和成就的文章,随意改动后,是否还是原来的萧红的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