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德华诺顿电影 没有导演打得过爱德华·诺顿
原创 姜不停 看电影杂志凌晨四点,爱德华·诺顿还在现场。这已经是他为这部电影工作的第129天,过了今夜,就彻底杀青了。他从来没有在剧组工作过这么长时间,以后也不会再工作了。夜已经这么深了,布拉德·皮特还在他身边,房间里放着Radiohead的《OK Computer》。一张和那张一样的专辑,代表了X世代的焦虑和迷茫,抵制消费主义。它像里特的黑眼圈一样沮丧和狂躁。之前的129天里,他都是这么过来的。
这在其他演员中并不常见。
大多数演员,在影片开拍之初,也会这么较劲。我熬夜了,但经过反复的探索、交流和冲突,我对导演的要求和电影的基调至少理解了八九分。之后,路子对了,演起来就舒服了,不再有过多的疑问与焦虑。但诺顿熬了129天,直到最后一天,还在深夜奋战。
直到这个凌晨四点,他还在问导演大卫·芬奇:“你真的这么想?”芬奇当然知道诺顿并没有真正理解他的想法,但他有自己的想法。天大地大,片场导演最大?诺顿不这么认为。时针拨回到开机的最开始几天。人们记得那一幕:泰勒在老板办公室,自己把自己揍得鼻青脸肿,还哇哇乱叫,听声音,泰勒凄惨又可怜。封闭的房间空,百叶窗遮着,只有泰勒和老板遮着,泰勒的伤疤叫老板百辩,只能同意他的无理要求——社畜泰勒,你不用工作了,而且,我照样给你发工资。太搞笑了,是时候把这张剧照挂在每个老板的墙上作为例子了。这一幕在电影的中间和后面,但是拍的很早。
谁也没想到,在拍摄这场戏时,诺顿的“毛病”就犯了。诺顿痴迷于。他觉得这是一部喜剧。而且,他一直认为这是他和芬奇的共识。芬奇也不记得自己什么时候说过这话。可能只是在说这个项目,身份的上升?有幽默感自然是没错的,但要严格讲,芬奇并不希望让观众轻易认为它是喜剧。然而,诺顿坚持这一论点。尤其是这一幕,太恶作剧,太有喜感了,他恨不能在表演时对着银幕外的观众眨眨眼:这个玩笑好笑吗?芬奇无法接受眨眼的表情。
两人相持不下,就地辩论起来。霍尔特·麦卡尼只是一个无辜的演员。和许多无辜的同事一样,按时来到片场,准备好拍摄,却足足等了半个小时,等待主演和导演“吵”完。半个小时,连地板的图案都背下来了。他更看不明白的是,这争吵不休的两个人,竟然越来越心有灵犀。“少一点杰瑞的感觉,多一点迪恩。”芬奇递给诺顿这样的暗号,无需任何密钥,诺顿便能解开密码,呈现出喜剧感和严肃感均衡的表演。但是当他晚上到达时,他仍然会问芬奇:你真的这么认为吗?仍不死心,想向观众眨眨眼。那时的诺顿,是好莱坞金童,片厂的心头肉。这样,他就有了一点特权:他可以给剧本提建议。诺顿很认真,也很有想法,他详详细细写了一长条对剧本的意见清单。但是电影导演托尼·凯耶没有接受连片厂的建议,更不用说诺顿了。他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执意按自己的想法拍完了。然后,灾难来了。工作室剥夺了凯的编辑权。
不仅如此,他们还将诺顿纳入了剪辑团队。你见过这样的场景吗?一部电影的导演,苦求能够进入自己作品的剪辑室,而演员,正执掌胶片的生杀大权。在每一次恳求下,凯最终被允许进入剪辑室。但是,他仍然无权决定他亲手拍摄素材的去留。托尼·凯耶导演
他只能眼睁睁看着,诺顿保留了自己大段大段的戏份,他争辩不过,只能破口大骂诺顿是个自恋的庸才。几年后,诺顿也拍了一部电影,不善言辞的凯伊终于找到了诺顿无能的证据。2002年,时过却没有境迁,耿耿于怀的凯耶,写了一篇专栏大骂诺顿。“你看,诺顿说的话对拍真正的电影没用。”“看看他拍的吧,太可怕了。”诺顿不在乎。他认为最后的亮相很精彩。
虽然开始也不错,但到最后的成品,完全成了一部有史诗色彩的莎翁悲剧。牛怒了!学院也这么觉得。次年的奥斯卡,诺顿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提名最佳男主角。当他现身颁奖礼,凯耶没有出现。他甚至也没有看那一年的颁奖典礼。诺顿参加了1999年的奥斯卡
就算拿了再多票房、得了再多奖,和他又有什么关系呢?那部电影是他最讨厌的人爱德华·诺顿的杰作。▼其他人,对诺顿来说,既不爱也不恨。他们只是分不清,这个人,是精神系统出现问题,还是真是个奇人。导演布莱特·拉特纳可能有些经验。往前算,他拍过系列,往后看,他还有、美剧,风浪不是没见过。但是诺顿呢?我再也不会遇到这样的人了。拍摄的第一天,诺顿准时到达。
但来到片场的不光是他,还有他改写的一份全新剧本。没人知道诺顿带了这么一个家伙。他来了,便把剧本给布莱特·拉特纳,要求他按照新的想法拍。即使是外行人也知道,拍电影不是一个可以照着剧本拍的工作。有了剧本,就要画一面镜子,一个非常有经验的知道拍什么的导演可以省略这一步。
先不说拉特纳对诺顿所想要拍摄的东西一无所知,即便诺顿坐上导演椅,其他演员们也得有熟悉剧本的过程。你想不通,拍戏几年,也有导演工作的诺顿,为什么会做出这种事。这个无厘头的要求,自然是没法执行下去。拉特纳没有生气。他看到了一些关于耶鲁大学高材生的东西。“他喜欢质疑导演,发起知识分子式的辩论。他总直觉性地要‘挽救’一部电影,这是祝福,也是诅咒。”只是,那些人真的愿意被“拯救”吗?诺顿又真的能当“挽救”一切的救世主吗?▼
至少,对于财大气粗、掌握生杀大权的片厂来说,诺顿这么个小虾米想要拯救他们,像是在说疯话。派拉蒙起初向诺顿致敬。诺顿的处女作,也是成名作,便是派拉蒙的。两者渊源颇深。对于有前途的新人,制片厂有时会下大赌注,与他们签订包价合同,规定新人在一定时间内要为制片厂拍摄一定数量的影片。
诺顿就是被派拉蒙看好的新人。根据合同,之后他将为派拉蒙拍摄三部电影。派拉蒙赌赢了,让诺顿一炮打响。但是问题来了。诺顿太红了,太忙了。
、、,片约一个接一个,要履行完打包合同,档期得排到猴年马月。派拉蒙也非常灵活,将原来的三部电影缩减为一部。但是,双方必须在18个月的时间里,把具体项目确定下来,否则,派拉蒙就会在24个月内,单方面为诺顿指定一部电影。诺顿听到这个条款,心里也是犯嘀咕的。虽然是大众化的炸鸡,但你要爱惜羽毛。尤其是诺顿的脾性,断不肯拍自己不认可的电影。但派拉蒙首席执行官雪莉·兰辛口头承诺,“我永远不会强迫你拍你不想拍的电影。”我信了你的邪。诺顿不是被动的。他主动提出参加演出,并表示对此感兴趣。但派拉蒙对这几部电影都另有打算。诺顿向派拉蒙推荐了斯派克·李的,但对方对这部电影的市场电影并不看好,拒绝参与。2002年春天,派拉蒙拿出了。以马克·沃尔伯格和查莉兹·塞隆为首
诺顿并没有把这部电影当一回事儿,只说是派拉蒙给出的一个选项。而这个选项显然不适合他。明星云集的大制作,飞车,美女,大盗,这些关键词与他所想要拍的电影相去甚远。他拒绝了。没想到,没过几个月,派拉蒙告知他,就是我们的指定拍摄片目。诺顿疯了。他打电话向CEO雪莉怒吼,提醒她,当初可是你说不会用强,现在呢?气话永远只是气话。诺顿不想拍电影,但如果他陷入对派拉蒙的诉讼,他会错过更多他想拍的电影。
他没好气地拍完了这部片,拒绝出席宣传,然后公开向影迷们喊话:“我的真影迷,都应该忽略这部电影。”在好莱坞,不把导演放在眼里是一回事,顶撞片场高层无视商业规则又是另一回事。
原标题:《没有导演打得过爱德华·诺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