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华置地董事长态度 曾号称北京规模最大 全时便利店“二度死亡”
这似乎预示着这个曾经号称“北京最大”的便利店品牌的“第二次死亡”。
2019年2月,由于母公司“华福集团”的风头,全职被“分拆出售”。罗森中国接手华东地区的门店,山海蓝图公司接手北京、天津、成都的门店。
公开资料显示,山海蓝图的大股东为蔡学农和涂山酒业有限公司,均持有50%的股份,蔡学农也是厦门银鹭集团的副总裁和创始股东。这让更多人猜测山海蓝图和收购银鹭的雀巢之间的关系。但很快,雀巢发布公告澄清此事。
据了解,2011年,雀巢斥资15亿收购厦门银鹭食品公司60%股权,并非银鹭集团。蔡学农只是厦门银鹭的创始人之一。2016年,在成功出售银鹭食品后,蔡学农与原银鹭食品的几位股东一起创立了“涂山酒业”,其主营业务为进口葡萄酒。
“卖了银鹭菜后,涂山酒业把钱借给了倾城,当时承诺的利息也很诱人。但华福打雷后,在没有钱全职还钱的情况下,将京津冀、成都的全职便利店抵押给涂山酒业,涂山酒业等于被动接管。”Lianshang.com高级顾问王国平告诉《中国企业家》。
在王国平看来,山海蓝图更像是一家成立于2018年12月的全日制临时注册企业。当时,涂山酒业希望自己的酒能一直销往各种渠道。但便利店的渠道从来都不是酒精消费的主力军,山海蓝图也没能将其产品渗透到更多的消费场景中,成为其长期亏损的原因之一,“新冠肺炎疫情”的到来将专职经营的局面推向了深渊。
“我们刚刚收到消息。目前工资还在发放,但一直不缺货。”北京西城区一家全职便利店的店员告诉《中国企业家》,对于包括她在内的更多全职基层员工来说,“关店”的消息太突然了。“前几天,我们刚完成烟盒区的补货。卷烟产品的补货一般每周一次。目前,该公司尚未通知员工安置后或付款事宜。”
5月11日下午,记者走访了北京多家全日便利店,发现全日加盟店占比非常高。
华福商业的一名前员工告诉《中国企业家》,“一年前,全职加入的比例可能超过60%。”
在走访过程中,记者发现,与全职“贴牌”的加盟店相比,直营店受疫情影响似乎更为严重。
据上述店员介绍,受疫情影响,该店日均销售额仅高于1000元,基本是疫情前的五分之一,隔壁“快客”日均销售额也处于同一水平。
有业内人士告诉《中国企业家》,有消息称,苻坚便利店将在成都收购一家全职门店。福便利店是厦门本土便利店品牌,由红杉资本投资。
据了解,2018年,蔡学农也对该品牌进行了投资,这似乎也预示着这家全职便利店未来将被拆分再次出售的命运。
不过,王国平也表示,此时“打包接管”已经毫无价值。“一般来说,便利店的租赁期为3至5年,强地段甚至可能要求一年一签。在专职便利店快速扩张的时候,他们拿下的京津店质量不够好,即使有公司收购了专职资产,也必须和房东谈租金的价格。”
截至发稿时,中国企业家已与苻坚便利店就是否在成都购买专营店进行了核实,但未收到该公司的回复。
一个无法讲述的融资故事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全职的第二次崩溃是2018年华福闪电风暴的延续。
公开资料显示,该全职便利店成立于2011年,是华福集团旗下“华福商业”的明星项目。在吸纳了部分加盟店和翻牌情侣店后,专营店的数量始终保持在300~400家的水平。2016年,“找买家”的消息第一次全职传出,但这个谣言立即被全职官员否认。此后,“百城百万”的快速扩张一直在启动,一度号称“投资百亿,五年内覆盖百城”。
根据早前全时披露的数据,2018年8月,其在全国拥有近800家门店,除了北京的主要区域外,还进入了成都、重庆、武汉等8个城市,但扩张速度随即下降。
根据早前36kr的报道,自2018年11月以来,北京已有约90家全职便利店;截至2019年2月,北京的全职店铺只有320家左右。
也是在这个阶段,其母公司华福集团因为旗下的理财产品“海象理财”而断了资金链。
公开资料显示,王新是华福集团的最大股东。此前,有雪球用户发帖称,王新1975年出生,内蒙古人,从饮水机生意起家,是北京一家全职连锁便利店的老板,后来涉足资产管理。对于华福集团来说,其核心业务一直是金融业务。
2018年8月,华福披露,多家下属公司出现大规模欠薪和裁员。与此同时,一篇名为《全日制便利店资金链紧张,供应商堵门》的文章在网上流传。
2018年9月,全职便利店兄弟公司“全职生活”的4家门店在北京关闭;11月,华福集团的另一个主要品牌——生鲜超市Earthport也宣布清仓并关闭门店。几个月前,Earthport刚刚宣布完成1亿元的Pre-A轮融资,估值10亿元。也是从当年的11月份开始,全日制便利店开始大规模缺货。这时,华福员工也向记者透露,“包括地球港在内的华福集团的旅游、零售、文化创意等行业都经历了大规模裁员和欠薪。”
据《中国企业家》记者此前掌握的信息,在2018年的“风波”中,除了金融业务,华福集团受“华福中旅”、“华福业务”影响最为严重。当时,华福官网也显示,公司业务涉及“金融、土地收购、酒店、文化旅游、零售商超市、文化创作、餐饮及咖啡烘焙”。
这个截图是受访者提供的,是2018年的早期新闻。
然而,随着华福集团后期零售等板块的剥离,华福的危机似乎已经烟消云散。当时在很多人眼里,“全职便利店”和“Earthport”都是“好项目”。现在仔细看,这么好的项目可能只是恢复中国的一种“融资”手段。毕竟,相比于“天上飘空”的金融商业地产、旅游地产等需要重金投资的业务,在“新技术”“新概念”包装下的实体零售更能讲出更好的故事,获得投资者更多的信任。
到现在,全职便利店的故事已经变得“不可持续”,全职成了“后来者”必须扔掉的“包袱”。在更多业内人士眼中,经营成本高、利润率低的便利店不是靠资本就能经营的生意。这时,人们开始关注全职加盟商的动向。
“其实对于情侣品牌的全职门店,并不依赖全职的购买渠道。”王国平说。但对于部分加盟商,尤其是依赖专职进货渠道的门店,未来如何运营,加盟费能否退还,专职品牌未来是否还会存在,还有待观察。
便利店死亡?
在疫情的影响下,北京便利店市场的格局可能会再次洗牌。
北京昌平区一家全日制便利店加盟店,店内明确张贴“本店不打折”的标语。
对于中国市场来说,连锁便利店的业态一直是进口的。相比相对繁华的华南和华东,北京的便利店只能做“三年半”生意——因为冬天冷,只能做“半年”生意;夜生活不丰富,只能做“半天”生意;因为城市规划和宽阔的道路,我们只能做“半街”生意。因此,业内人士表示,北京早已是“便利店之死”。
2018年,北京168家门店的隔壁便利店风头正劲;2019年的所有权变更,似乎进一步印证了这个“深坑”。
正是因为北京市场的“三个半”属性,才使得电商和O2O家庭服务得以充分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基于技术的不断进步,更多的便利店品牌开始希望通过数字化来提高运营效率。
2017年10月底,北京知名便利店品牌好邻居被先声人寿、郭毅、绿城以84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此后,好邻居进一步寻求数字化建设。
与此同时,拥有强大资本加持的“新零售”品牌“便利蜂”从成立之初就希望通过技术打破传统便利店的顶层模式。在这次疫情中,便利蜂也表现得更好。自几年前成立以来,便利蜂在提高效率和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同时,实现了规模经济。
但必须承认,在疫情影响下,整个线下零售行业损失惨重。
此前,好邻居CEO叶涛对《中国企业家》表示,因为疫情,春节期间好邻居加快了数字系统的升级和普及,但大量写字楼和景区商铺仍受到影响。截至目前,虽然好邻居的门店陆续恢复,但仍只有疫情前的80%左右。
这也意味着,公司能否在疫情期间生存下来,极大考验着企业的经营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此时专职便利店的退出足以暴露其不足。
JD.COM新渠道前战略总监孟琦表示,对于连锁零售品牌来说,加盟和快速扩张是主要的盈利方式。
根据业内人士给出的数据,疫情前,北京7-ELEVEn平均单店收入为2.4万元/天,而好邻居等做得好的本土品牌数量为1.1万元/天至1.2万元/天。此前,奇艺壹亿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内田信治也对《中国企业家》表示,7-ELEVEn在北京市场可以相对宽松,取得这样成绩的关键在于其独特的加盟模式和产品研发能力。在内田看来,这也是7-ELEVEn发展的核心。
据报道,与国内粗放松散的加盟模式不同,7-ELEVEn的加盟模式强调产量管理和产品供应。虽然不是完全“托管”,但也有很强的控制力。同时,内田还告诉中国企业家,在中国市场,便利店玩家最好不要先追求规模和门店数量,直营店的比例也需要控制。
“但从资本的角度来看,便利店密度越高越好。如果考虑人口密度、竞争、供应链匹配、区位、大环境,只有综合能力合格的品牌才能达到规模效应,尤其是在北京市场。如果没有新的竞争力和提高效率的方法,密度越高,成本越大,死亡也越快。”孟奇告诉记者,但他也强调,他仍然看好便利店在北京市场的投资价值。
从政策导向来看,我国便利店市场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期。
2019年7月,商务部发布关于推进品牌便利店发展的通知,提出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品牌便利店建设。同时,2018年,北京市出台了《进一步促进便利店发展的若干措施》。然而,在政策利好的同时,行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疫情过后,便利店的洗牌会变得更加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