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abc理论是什么 情绪ABC理论:性格外向却分场合害羞 可能孩子的理性“B”
妈妈去学校接大壮,被老师的话弄糊涂了。“大壮的情绪不稳定。大多数时候,他像一只小猴子一样活跃。他一刻也跳不起来;偶尔很安静,一个人玩,上课说话会脸红。虽然他明显感觉很外向,但他有时很害羞。平时在家注意培养孩子积极向上的思想,帮助孩子坚定理性信念。”
我妈极度沮丧,觉得外向和害羞“互不相同”,但孩子在不同的场合都会害羞。比如在业主运动会上,有一个大壮最擅长的儿童自行车比赛。他带着胜利的态度参加了比赛,但却输了。在那之后,其他事件都很害羞。无论多么有趣,大壮都不敢上台。老师这么一说,我妈开始关注这个问题了,但是什么是“理性信仰”?妈妈很困惑。
另一方面,孩子会把“小概率事件”定义为“必然事件”,会导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绝对思想,这也是“ABC理论”中的非理性“B”。比如孩子口渴,就起来喝了一大杯水,结果被水烫伤了。然后他每次喝水前都会极其谨慎。所以,当孩子想喝主人在别人家做客时递过来的水时,不要简单地认为孩子“害羞害羞”,而要“认为”水是热的。
夸大不好的结果,主观想象导致信心不足
一旦不愉快的事情发生,孩子会无限放大不好的结果,以至于理性“B”缺失,这其实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比如因为没有分享玩具,孩子哭了,孩子开始主观地想:“对方妈妈应该怪我,孩子以后再也不会和我玩了。”
英国心理学家克洛伊·福斯特说:“当害羞发展成一种严重的社交焦虑,并开始逃避许多他们需要做的事情时,他们需要帮助。”所以,当外向的孩子在这三种情况下变得“害羞”时,家长要帮助孩子做坚定理性的“B”,让孩子打消顾虑,客观全面地了解整个事件。
如何强化孩子的理性“B”?
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想的不同,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事件“A”只能通过理性“B”获得较少遗憾的结果“C”。如何强化孩子的理性“B”?
1.扭转固定思维,让孩子的非理性“B”无机可乘
固定的非理性“B”心态是孩子害羞的“罪魁祸首”。只有尽快扭转,孩子才能无所畏惧地面对挑战。比如孩子拿着筷子生吃,拿起东西摔了,不要笑,要耐心鼓励,告诉孩子“万事开头难”;当孩子自暴自弃,认为自己学不会的时候,用“熟能生巧”来增加自信。
扭转孩子毫无根据的猜测和想象,及时补充理性的“B”,让孩子意识到一次失败并不自动与下一次成就相关。相反,积极的思想和信念可以带来好的结果。
2.快速“翻身”:消除孩子眼中的小错误,分散注意力
当孩子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时,会不由自主地“重播”脑海中焦虑的情景,从而引发更加紧张的情绪。因此,家长要帮助孩子以冷静的态度面对,尽快将事件翻过来,以免滋生不理智的“B”,影响以下环节的正常发展。
比如上述案例中,大壮在强环节“溜”了,还在着急,又“没面子”继续参赛。这时,她的妈妈可以这样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我妈妈唱歌很好听,但是有一次她和朋友一起吃饭却不敢上台。所有人都在等我,最后她害羞地哭了。你比你妈妈好,但是你心里杂念太多了。如果你愿意,你妈妈会陪你再次挑战。”尽快把坏情绪翻过来,不要让孩子因为“小错误”而形成永恒的仇恨,让孩子恢复好情绪,强化理性的“B”。
3.积极的心理暗示,用积极的词汇“标记”孩子
过于关注自己失败经历的不良结果的孩子,往往会失去信心,但越是做事没有信心,越是不好意思尝试。因此,父母应该给孩子贴上更多积极的标签,少一些批评,多一些肯定。
比如,如果孩子在和别人发生冲突后不敢再交往,家长要挖掘事情积极的一面,建议孩子可以朝这个方向努力。这时,你不妨这样给孩子“贴标签”:“你是一个有物权意识的孩子,你知道你可以决定是否和别人分享玩具,所以下次你想玩的时候,会有人咨询你。当然,如果你看别人的玩具,你得征得他们的同意。分享你的想法,以后就不会再有争执了。”
总之,积极的内在意蕴教会孩子用理性“B”看待问题“A”,孩子就会遇到好的结果“C”。
写在最后
在特定的场合,当非理性的“B”占据上风时,外向的孩子会表现出“害羞”。当这种害羞严重影响正常的社会交往时,家长要及时“出手”,帮助孩子强化理性“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