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水能收系统 很多人知道“覆水难收”的说法,但你知道这里面的思维规律吗?
很多人都知道“桥下有水”这个成语,但你知道它背后有着深刻的消费心理吗?
2001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用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来说明什么是沉没成本。
他说:“如果你花7美元买了一张电影票,你会怀疑这部电影是否值7美元。看了半个小时,你最大的担心被证实了:这部电影太恐怖了。你应该离开电影院吗?在做这个决定的时候,你应该忽略这7块钱。这是沉没成本,无论你是否离开剧院,钱都不会收回。”
斯蒂格利茨不仅生动地解释了什么是沉没成本,还告诉我们应该对沉没成本采取什么态度。
沉没成本是因为我们过去的决定而发生的成本,不能被现在或未来的任何决定所改变。如果一笔已经付出的开支,无论作出怎样的选择,都无法收回,那么一个理性的人,只能忽略这笔开支。这种已经花费的成本叫做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是决定现在未来的一种历史成本。这是一个无法控制的成本,不应该影响当前的行为或未来的决定。
很多人担心“浪费”资源,强迫自己看一部根本不想看的电影,因为怕浪费钱买票。导致继续付出时间和精力看这部我一点都不喜欢的电影。这种行为被称为“沉没成本谬误”。
例如,你去旅游城市观光。原本总预算是3000元,其中400元是来回乘坐交通工具的费用。当你到达目的地时,你发现这里的风景并不美丽,这让你失望。在这种情况下,你不用花200元就可以很快回来。但是现在你来了,已经花了200块钱的交通费了,不能浪费这200块钱。不管你喜不喜欢,就在这里找点乐子吧。
结果不知不觉,你的行程花费远超3000元。
这让你非常后悔,沮丧地回到了家乡。回去的时候,你生了一场大病,花了几万块钱才治好。这次旅行的最终总费用远远超过了最初3000元的预算。
如果你已经花了400元的交通费,那就是沉没成本。你后来的决定受到了这400元沉没成本的很大影响,却导致了更大的支出和开支。这远远超出了你的预算。这就是沉没成本,影响你未来的决策和规划。
那么,沉没成本没用吗?
有些人用沉没成本来换取自己的利益。比如购物时,善于讨价还价的人总是反复挑选试穿鞋子和衣服,完全满意后再讨价还价。这时候销售人员已经被折磨死了,以为交易失败就是浪费时间,最后销售人员不得不在价格上让步。
消费者受益于沉没成本,而销售人员则遭受沉没成本。
不同的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利用沉没成本获得不同的收益。
沉没成本很容易导致两种结果。一是看沉没成本。但是我害怕继续投资,以后也不会有收益,所以就停了下来,再也不敢继续投资了。
这种情况的负面结果是,一个机会和项目可能会被完全错过。此时需要对已经投放的成本和前景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分析是否能够持续产生效益以及我们的投入产出比,预计多久会有效益,综合考虑后再决定下一步。
但大多数情况是沉没成本的第二个结果。就是太依赖沉没成本,念念不忘,那就延续原来的错误,扩大原来的投入成本。
在这种心理作用下,有些消费者有时会花比自己预算更多的钱。
一家酒店刚开业,几乎没人去,但房租、设施、员工工资、水电等费用都要照常支付。为此,他们想出了一个办法:连续三天,每天下午3点到5点,所有饮料免费,下午5点以后正常收费。结果,顾客很拥挤。这样,虽然有些顾客在空闲时间结束时离开,但大多数顾客继续消费。
由于消费者花费了时间和精力,这些时间和精力对消费者来说是沉没成本。当空闲时间到了,他们愿意多花一点钱,因为他们可以继续享受美食。
商家利用沉没成本进行促销活动,而消费者因为沉没成本而花费更多。
那么,面对沉没成本,我们是否处于亏损状态?也不是。我们可以把沉默的成本变成我们的其他利益,用其他利益弥补沉默成本带来的损失。如果其他利益大于或远远大于沉没成本。那我们就能得到一笔好交易。
有一次,我约了一家理发店,我经常去那里理发。结果到了店里,发现前面有五个已经预约的顾客。如果我愚蠢地等待,时间和精力的成本将继续下降。这个时候,我打开手机,开始看自己喜欢的书,在手机上做笔记,顺便集思广益,写一篇文章的草稿。这是转型的沉没成本,但却获得了另一种收益。
总而言之。
沉默的代价在我们身边有很多例子,只要我们认真分析观察,我们的思维能力就会越来越提高。
如果我们好好利用它,它会为我所用,甚至创造其他价值。如果看不到每一件事、每一个行为的沉没成本,我们就会陷进去,那么我们的损失可能会更大。
所以沉默的代价只是一种现象。我们如何使用它,如何改造它,他说我们应该掌握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