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娱乐军事情感奇闻搞笑社会体育游戏百科

从怎么读 从“读不读”到“怎么读” 我在不读书的一年里有了更多思考……

2022-02-24 06:19

去年,我羞于读得很少。但是,读书少的原因,一是太忙,二是逐渐发现“不读书”的好处。其实在“不读书”的一年里,我对读书有了更多的思考…

这篇文章从2020年底断断续续写了三个月,是我多年阅读经验的总结。文章将阅读问题分为“该不该读”、“该不该读”、“该读什么”和“该怎么读”四个方面,全长一万字。

另外,这是我在“小众”平台发表的第一篇文章。由于水平有限,请无情指出可能的错别字和错误!也欢迎大家分享阅读心得。毕竟,在知识之前,我们永远是孩子。

▍:我应该学习吗?

对于这个问题,你会认为我的回答是“应该”,但实际上,我没有足够的理由说服你去研究。个人认为“应该还是不应该”这个问题根本不存在,但如果我理智地回答,答案是——应该。

原因如下:

阅读是个人获取知识的最佳途径。一本好书,尤其是某一领域的入门书,涵盖了某一学科体系的绝大多数经典内容。由于经典性和全面性,入门书籍是一个人进入某一学科的必经之路,而这一体系的构建又不能被影视材料或其他方式所替代,被称为“最佳途径”;

阅读是个人获取知识最经济的方式。就价格而言,如果一本书不追求装帧设计,只注重内容,价格真的不贵。便宜的书有十几本,稍微贵的书有三四十本,稍微奢侈的书有几百本。用这样的价格换取“知识”并不“经济”;

阅读是个人获取知识最快的方式。这可以从阅读和其他方式的比较中看出。当一个人想要了解某一个领域的知识,如果依靠听书看电影,他所花费的时间一定不低于完全读完一本书所需要的时间,这也可以说是“时间经济”。除此之外,人脑愿意接受丰富多彩的动态刺激,但不容易接受文字这样单一的刺激。所以,某个领域的内容是通过图像或电影的方式呈现的,可能更容易被接受,但只能留下肤浅的印象,但一开始需要更多的时间消化,而书籍不是。因为文本本身“单调乏味”,内容的消化伴随着整个阅读过程。读完一本书,你得到的印象并不局限于一行一句,而是整个内容都懂了。

你看,我给出的三个理由都是“个人的”,并且明确指出了“获取知识”的好处。所以,如果你需要获取某个领域的知识,不要犹豫,你应该学习。

然而,与此同时,必须指出,在我看来,阅读是一项危险的活动,尽管它是应该做的事情。所以,一个不分青红皂白地推荐所有人读所有书的人,即使他是个学者,也一定会怀疑。要知道,一本好书可以滋养人一辈子,而一本坏书可以毒害人一辈子。当然,关于好书和坏书的看法因人而异,这涉及到一定的价值判断,这里就不详细讨论了。但是,在“全民不读书”的情况下,比起“好书坏书”的问题,什么书最适合你呢?

除了以上三个原因,很多读者可能还会给你列举读书的好处,比如陶冶情操、道德教育、情感宣泄等。这些当然是读书的理由,但这些大多是文学作品的功能。我非常喜欢阅读虚构的作品,从中获得了极大的乐趣。因此,本文讨论的“阅读”并不局限于为获取某一领域的知识而阅读,还包括为消遣而阅读。当然,更重要的讨论对象是前者。

总之,如果你想获得某个领域的知识,那就去读吧!

▍你想学习吗?

搞清楚要不要学习之后,要不要学习的问题似乎已经解决了。但事实并非如此。这两个问题之间有着微妙的区别:“应该”讨论阅读的“必要性”,而“确实”讨论其“必要性”。即使某件事应该做,你也不一定非要做。相反,即使有些事情不应该做,你也不一定非要去做。比如:根据公共场所的道德规范,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在公交车上给弱者让座,但我们可能不会这样做。相反,每个人都不应该闯红灯,但在某些情况下,你偶尔会闯红灯。读书也是。

在我看来,阅读是每个人都应该做的事情,但不是必须要做的事情。

没有必要的原因很简单:

每个人的时间有限,只能做最重要的事情。如果读书不能让你生存,会占用你很多时间,那么把时间花在“生存”上更合理。正如罗翔在采访中所说,我们要时刻警惕这种“学者的傲慢”;

阅读不是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可能是获取知识最好、最经济、最便捷的渠道,但也不是不可替代的,肯定适合你。我们生活的时代被称为“数字时代”,获取知识的渠道不仅仅是文字,还有演讲、播客、视频、VR、AR等等。与文字相比,图形知识对我们来说更容易接受、更生动、更有趣。那么,为什么他们不能取代“阅读”呢?再者,每一种知识都必须有它最适合的获取方式,而阅读只是这些方式中的一种,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最适合的。

阅读不是获得最佳情感体验的唯一途径。我的一个观点是,如果读书不能给人很好的情感体验,不如不读。当然,我这里说的“快乐”只是一种情绪体验,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会有痛苦、满足、厌倦、愤怒等多种情绪。那么如何定义这种“良好的情感体验”呢?痛苦和愤怒“好”吗?或许,我们应该数一数这些负面情绪。一般来说,在小说阅读的过程中,读者的情感体验会非常明显,尤其是情节吸引人的小说。这种情绪起伏在阅读过程中是正常的,而小说本身具有情绪宣泄的功能,所以也是作者创作目的的一部分。然而,在这个时代,“快餐文化”往往对人们的影响更大,人们获取情感体验的方式也变得多样化。“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给人们带来了快节奏的情感体验。比如我们可以暂时摆脱这个世界,沉浸在电影的跌宕起伏中,然后把它们拉出来。阅读是一种“慢活”,需要更多的时间,显然不能满足人们“快”的需求。

不代表我不提倡读书。阅读在获得更长的情感体验、磨砺思维和锻炼大脑方面是不可替代的。我还记得十二岁时沉浸在《水浒传》世界里的快感,以及通宵看武侠小说的快感。还记得小时候被四驱兄弟迷住的场景。如今,人们可能对电子游戏有了更深的印象。就情绪而言,这些可能是一样的,但就提升能力而言,只能说是“各有千秋”。一个优秀的游戏胜过一本好书,但它不能完全取代这本好书,因为游戏是松散的和即时的,而书是紧密的和永久的。相反,有些游戏可以帮助人们在空之间提高认知能力,但大多数书籍做不到这一点。这也是为什么“没必要”学习的原因之一。

我应该读什么书?

抛弃“书的种类和内容”,谈“是否读”是空洞。我们不应该期望书有太多的功能。你就是你所读的,这句话也说明,塑造你个人的因素是“内容”,而不是“书”本身或“阅读”本身。因此,我们当然逃不开这个话题——“我们应该读什么书”。

来源:unplash.com

电子书VS实体书——载体的选择

高尔基曾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如果他生活在当代,他可能会加上后半句,“电子书是人类进步的电梯。」

个人觉得电子书和实体书我都可以看,但是有些极端的读者可能会选择其中一个。毫无疑问,我们现在更多的是通过电子设备阅读,这极大地方便了我们对“书”的管理和携带,但那些主张阅读实体书的人可能会强调一些“阅读”之外的因素,比如“阅读体验”。阅读体验意味着什么?可能包括这几个方面:读纸的乐趣,字里行间批注书籍的乐趣,旅行时背着书的安心,长时间不盯着屏幕眼睛的疲劳,电子设备库中未读目录的压力等等。虽然电子书在模拟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但似乎很难满足传统读者的共同要求。

那么,电子书真的这么不可接受吗?

或许不是,阅读媒体的需求往往与内容有关。如果我想看小说,我会迫不及待地读完《卡拉马佐夫兄弟》或《明朝的那些事》。我当然不愿意随身携带一本像字典一样厚的书,因为在阅读虚构的作品时,我个人是不需要做笔记的,阅读过程中引发的道德思考和思维实验自然需要写下来,但我更喜欢整理自己的思想,读完后写一个读书笔记。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想保持流动状态不受干扰。我想让我的情绪随着情节而漂移,让我的思想跟随故事。那么,此时此刻,文字的载体是纸还是电子墨水屏还是电容屏有什么区别呢?我只想尽快看完。还有一种情况,我想读一本社会科学书或者哲学书,比如《自私的基因》或者康德的名著。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要不断回顾作者之前说过的话,或者有些知识点需要补充,有些术语需要解释,思考“作者的推断是如何推导出来的”。如果让我带一本电子书,我怎么能马上看完,得到我想要的答案?没有笔怎么理清作者的逻辑?也许是一个“电子书至上主义者”跳出来告诉我可以使用“查询”功能,但是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这个功能还是不能满足我的需求。

另外,有些书注定无法电子化。这些书中的设计有很多种,比如弹窗书,一本书就是一个世界,还有一些充满趣味和附件的书,比如忒修斯的船和冒险小虎队。如果在二维平面上扫描呈现,这些书就会失去存在的意义,读者也会失去兴趣。

我既不是实体书至上主义者,也不是电子书至上主义者。我觉得大部分读者都在两个极端之间,但程度略有不同。我不得不同时接受这两者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书报审查制度的存在。在出版有限的国家,如果你想读原创的、不失真的文字,就要做出“我要全部”这个选择。电子书和实体书都可能被阉割和删除。有良心的出版商会告诉你“XX在此删除”,但很多字会悄悄消失。

“多而杂”VS“少而精”——广度和深度的选择

你想成为专家还是圣人?

面对这个问题,我想很多人都不想“杂”,但其实人类历史上所有的大牛都是杂的,或者说是全才。例如:大多数人都知道艾萨克·牛顿是物理学家,但他也是数学家、天文学家、自然哲学家和炼金术士;莱布尼茨被称为数学家,但他留下了他在政治、法律、伦理学、神学、哲学、历史和语言学方面的著作。那么,你还在纠结这个问题吗?

也许我们还需要奋斗。毕竟他们都是“古人”。在现代,他们可能没有机会成为通才。换句话说,在现代社会,我们可以在阅读或职业的选择上向他们学习,但我们不太可能成为这样的人。

这与学科的划分有关。最早的时候,各个学科体系之间的界限并不是那么清晰,一切都属于众所周知的学科——哲学。哲学不仅解释了万物的起源及其运行规律,还解释了人在世界上的意义。但现在,情况正在发生变化。学科专业化让每一个学科蓬勃发展,也让学科之间的壁垒逐渐升高。在不同领域同时取得成就更是难上加难,所以“多密集”学习就更难了。

幸运的是,我们没有追求“更多更好”。其实“多而杂”和“少而精”并不矛盾。你可以读更多专业以外的书。其他学科的内容和思维方式可能会给你意想不到的启发,激发你的创造性思维。但是,对于一个专业内的书,不要追求数量。好书难得。同专业的书要精读,而不是像读其他书一样囫囵吞枣,因为这是你的饭碗,也是你专业能力的体现。同一个学科有很多东西,但其实经典只是那些内容。重要的是思考能力和新颖的想法,而不是陈旧的想法。在一次采访中,许子东谈到了他的阅读经历。他认为年轻人应该先读经典,并将经典书籍比作“压舱石”,形象地表达了“少而精”的理念。这里的摘录是为了和大家分享。

年轻人应该先读经典。这部经典并非完全基于兴趣,更不是基于实用性。你不知道读它有什么用,但这几十本书,不到100本名著,会成为你的压舱石,可以保证你的船在未来航行,什么都不会发生。其实读书有两个禁忌:一是纯粹基于兴趣,二是目的过于功利。读书的目的是让我们的生活不仅靠兴趣,更靠兴趣。

当然,读书也有一些坏处。大脑包含了过于杂乱的知识体系,让人感到不知所措,处于“对什么都感兴趣,但对什么都只感兴趣”的状态。一旦拥有知识的错觉产生,自我膨胀就不远了。

来源:unsplash.com

阳春白雪VS下里巴人——类型的选择

那么,我们应该读“高端”还是“大众”的书呢?按照上面许子东先生说的,我们应该读经典,但我们也知道,虽然“经典”是压舱石,帮助人们入门,但往往很难入门经典书籍,比如,阅读之外的能力,比如古文和逻辑思维能力,可能会成为门槛。那么,当我们面对一本书时,如何判断它是否值得一读呢?

也许,我们为自己的阅读设置了太多的门槛。在我看来,得到一本书后,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读它。不管是春雪还是下里巴人,只要适合自己的口味,看就行。

当然,这么说也没什么不好。问题是,你能继续读下去吗?对于通俗小说,大多数人都可以享受阅读,但对于经典作品,如柏拉图的《对话录》、《纯粹理性批判》、《论语》、《道德经》等,读起来无异于自找麻烦。如果不到几页就看完了,会觉得昏昏欲睡,甚至有智商被侮辱的感觉。在这样的情况下谈“读书”?为什么要虐待我?

读书有两种,高雅的是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世俗的是通俗读物和高端读物。毫无疑问,我们都追求阅读的乐趣,但这种乐趣很可能不会在阅读中产生,也可能在阅读后产生。当我们选择“难以下咽”的书籍时,我们必须记住,阅读它们不是为了眼前、眼前和短期的快乐,而是为了长期、未来和持久的快乐。这些书在阅读的过程中会很痛苦,但不一定说明这本书或者你自己有问题,很有可能是阅读时间不对或者翻译不对。

第一次拿起著名小说《傲慢与偏见》的时候,真的很无聊,到处跳舞吃饭,年轻男女相恋。但是看了好几年,发现并没有那么无聊,男女之间的花肠子都跳了出来,《傲慢与偏见》的主题终于被揭开了。我第一次看《红楼梦》也有同样的经历。小时候的开篇神话和“宝玉对性与爱的第一次试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最后还是结束了,因为我实在看不懂作者的谜语,但多年后我又重新拾起来了,体验不错,知识储备更充足,阅读体验也不一样。

所以,经典就是经典。“好书百读不厌”和“经典经得住误读”,这些赞美并非没有道理。经典从来不是为了迎合读者而写的。之所以称之为经典,不仅经过了众多读者和讨论者极其苛刻的考验,也经过了时间的大浪淘沙。只有这样的书,才能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痛苦”,在多年后“明白其中的滋味”,读完之后感叹“此生值得”。因此,你可以阅读无数来自下巴丽的人,但不要放弃阅读春雪中被虐的经历。相信我,这段经历会让你难忘。

必读VS不读——书籍的识别

当面对一件巨大的事情或一件未知的事情,作者无法一一细说,只好列个清单作为样本、例子或说明,让读者去想象剩下的。

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人”艾可的话说,可能有些道理。人类痴迷于列表,从一开始写在纸上的购物清单,到Todo List等各种移动应用的诞生,无止境的列表数不胜数,包括书籍。

随着名单,有一个接一个竖立的旗帜。其实“旗”也是人类仪式感的一种表现,也是为了消解无处不在的虚无,寻找存在于世界的意义。

然而,现实是,如果名单没有完成,旗帜就会落下。可能性、拖延和“未完成”是人的天性,直到死亡结束,清单也就消失了。

与“必读”相比,复旦大学教师冯岩打破常规,列出了“不读”的清单。在这篇题为《不要读书》的文章中,冯岩提到了“开卷未必有益”、“不必多读经典”等颠覆性观点,并告诫读者不要乱读。看着这个清单,或许我们应该延续韩寒的逻辑。他说:“看别人的成功往往无助于自己的成功,但听别人的失败或许可以避免自己的失败。”同样的,看别人的必读清单可能不太合你的胃口,但是这个“不读清单”可能是一个很好的避坑指南。

请在此列出“请勿阅读清单”。不读的原因可以在原文中找到。

大多数中国古典小说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绝大部分是从五四运动到1949年

1949年至1976年的绝大多数中国当代文学作品

大多数当代中国人写的历史小说

大多数西方流行小说

所有著名的续书

许多经典的哲学著作

所有成功的研究,心理学,鸡汤书

所有阴谋论

每个优秀的读者都踩过无数坑。豆瓣评分或许可以作为鉴定书籍的参考,但得失都是你自己的。大量阅读后,你的识书能力会大大提高。在此之前,你可以多读书,但在读书之前,先避坑。

原创VS翻译——二手体验可靠吗?

读书可以丰富阅历,开阔眼界。这往往被很多人认为是好处之一。当我们谈论经验和愿景时,我们在谈论什么?是因为看小说故事感动了我吗?还是体验异国风情的好奇?今天,所有这些讨论都离不开翻译技巧。

翻译为阅读扫清了障碍,不学一门新的语言,阅读其他国家或文化的作品,无疑是我们的一大成就。历史的进步也有赖于翻译。宗教经典数不胜数,人文科技作品层出不穷。没有译者的努力,我们就无法接受所有这些,新的想法和概念就无从谈起,进步也就无从谈起。

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在问:翻译可靠吗?这部作品哪个译本好?我是接受作者自己的想法还是接受译者的想法?

这是阅读和翻译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可能永远无法解决。翻译在消除阅读语言障碍的同时,也为作品蒙上了另一层外衣——译者的体验。

幸运的是,这个问题的出现比没有这个问题要好。这是从无翻译到有翻译的一个进步,也是从有翻译到经典翻译的一大进步。因此,我们对大多数翻译的态度不应该如此严格。毕竟有他们就好。这个时候可能有人会说,我是不是要把那些翻译的作品像屎一样吞下去?这时,你可能要考虑另一个问题:你的外语水平如何?一流的外语读者自然不用忍受这种痛苦。最好直接读原著和一般的外语读者。如果他们真的有这个心,他们可以咀嚼它,至少比阅读垃圾作品要好。但是如果我们的外语不好,恐怕我们别无选择,只能咬紧牙关。当然,我指的是那些只有一个译本的作品,而经典作品往往不会只有一个译本,会有大量的译本来推陈出新,赋予作品不同时代的内涵,大家可以自由选择。

既然不能拒绝二手经验,就应该选择最靠谱的来接受。如何识别这种体验是否可靠?其实很简单,就看几页。如果你不能读懂翻译中的每一句话,首先要考虑的是翻译是否有问题。当然,很多译者都有时间感和“翻译口音”,但总的来说,每一句话都不会让人感到为难和困惑。如果遇到这样的书,最好的办法就是改译或者直接读原文,在读文学作品的时候尤其明显。人文科学作品的翻译承载着传递知识和思想的功能,我们应该更加谨慎。译者的误译可能会导致读者接受错误的知识和观点,这可能比不接受更危险。因此,我们在选择社科类图书的翻译时,一定要多关注这些基本信息:作者、译者、出版社、出版品牌。首先,由于国内长期没有统一的外文作者翻译标准,不同的译者可能会把同一作者翻译成不同的名字,所以你必须确认这本书的作者是否是你要找的人,避免把李鬼误认为李悝jy;其次,如果可能的话,我们必须对译者的生活和专业知识进行详细的调查。一般来说,在非专业人士中,相关专业的二流译者翻译的专业书籍远胜于一流译者的作品,译者的学科背景和翻译技巧在人文科学作品的翻译中同样重要;第三,老出版社和出版社都有独特的编辑,他们通常对要翻译的书籍的选题、译者甚至书籍装帧都非常挑剔,书籍的质量也相对较高,这也保证了出版社或文化出版品牌本身的声誉。

总之,翻译一般都是可靠的,尤其是翻译多、转载多年的经典作品。当有渠道、有能力接受原著第一手经验的时候,就要尽力去读原著,这样可以保证我们接触到的想法不走样,不接触到原著的故事、想法或理论;在能力和渠道出现问题的情况下,要遵循“得最好的方法,只得到最好的二手体验”的原则。

来源:unsplash.com

完整版VS删节版——书评有必要吗?

一切都可以是马克思,我们不妨看看马克思对书报检查制度的评价:

整顿书报检查制度真正根本的办法是废除书报检查制度,因为这个制度本身不好,但是各种制度比人更厉害。

与一个半世纪前马克思所表达的观点一致,我也主张彻底取消书报审查制度。除了马克思提出的“对书报的检查会抑制人的自由思维”的观点之外,我还有以下几点考虑,这些考虑不是从法律或哲学层面出发,更多的是出于一个普通读者的需要和他对这一制度后果的理解。

书报检查制度并不能真正净化这个社会的文化环境。书籍的思想更多的是客观世界的反应。想要净化文化环境,就要通过制度或者其他合理的手段来规范人们的行为,而不是怨书。

书报检查制度会大大阻碍真理的获得。既然真相越来越清晰,为什么还要隐藏谎言?毕竟,谎言在现实面前无处可藏;

书报检查制度是对作者和读者的不尊重,是对文化的亵渎。

正如这一章的标题所说,我们要考虑的问题是每个人面对书籍时应该做出的选择:读整本书还是干净的书,或者读整本书还是删节本书。清本和节本的概念是不同的。一般来说,所谓“干净版”是指因为“不干净”而被加工过的图书版本,“删节版”往往是缩略版或删节版。广义而言,“删节版”和“删节版”是常见的,但狭义而言,“删节版”可以称为“删节版”。因此,“删节版”在这个概念中包括“删节版”。

但是,无论是“删节版”还是“干净版”,我都主张原著完全可以出版,也就是说我要实现“整版的存在”。我坚决主张取消书报审查,并不代表我喜欢一切未经加工的原创作品,但我坚决捍卫这些书不经编辑出版的权利。就是因为如何处理书的内容不能交给某个团体或权威,容易导致文化狭隘和偏见。“一个人的蜂蜜,另一个人的砒霜”,任何一个代表全社会做出判断,把自己的好恶强加给别人的群体,都不利于形成一个自由讨论的公共环境,容易培养出极端狭隘观点的土壤。此外,我尤其不能接受这种删除以系统的形式存在于任何名称中。系统有惯性,一旦确定,就会有持续运行的趋势。所以这样的“词霸”只能导致社会对文化产品处理的加剧。

回到全本还是节本的选择,我们再来考虑这个问题会更有意思。我们必须先有完整版和干净版,然后才能选择,如果我们有这样的选择,这个问题将变得几乎没有意义。然而,现实是,有些书确实既有删节版,也有完整版。比如青少年版、儿童版等专版可能与全版并存,很多古汉语文本也有白话文版在市场上流通。对于这样的书,我的态度不是抵制而是不支持。小时候看的是少年版和儿童版。即使在我们的教育中,名段也是进入语文课本的一个渠道。一方面,青春版会在更小的年纪对原著内容进行改编,有助于年轻学生或孩子快速掌握全书大意,对故事发展有一个整体把握。因此,《青年版》在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另一方面,《青年版》的编纂质量参差不齐。所以与其让学生读青春版,不如让他们直接接触原著或者直接读适合相应年龄段的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原著感兴趣,才能真正培养读者的欣赏能力。

现在想想这个问题的答案,你有什么疑惑吗?

▍如何学习?

古今中外的学者都提出了许多经典的阅读方法。比如苏东坡提倡“八面受敌”的读书法,认为每一次读书都要围绕一个问题,而不是分散注意力。欧阳修、郑板桥、张璞等人都总结了自己的读书方法。面对这么多方法,我们该如何选择?或者说,我们应该如何养成自己的阅读习惯和方法?

前人的经验或许可以借鉴,但养成阅读习惯和方法不是一天的事。而且古人读的书和我们现在读的不一样,不需要盲目照搬。所以我的看法是,读不同类型的书应该采用不同的方法,阅读的方法应该随着阅读目的的变化而变化。比如读社科和小说要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侧重于获取新知识,所以要循序渐进,时刻捕捉文章中的观点和逻辑,而读小说,侧重于阅读体验,要像风一样快,沉浸其中,事后回味。此外,虽然他们都在读小说,但普通读者和专业研究者的阅读方法是有区别的。如上所述,普通读者不追求对小说结构和思想的深入分析,而研究者不追求。在整体理解小说时,他们还需要“把小说分成八块”,详细考察故事的发展逻辑和人物塑造的细节。这是我个人的经验,就是读书不一定要坚持一个定律。

那么,有没有一本好的阅读方法论指南值得推荐呢?

来源:豆瓣

《大英百科全书》的编辑莫蒂默·j·阿德勒曾写过一本名为《如何读书》的书,系统阐述了读书的目的和方法。如果你不知道怎么读,不妨去找。另外,我看了一本三联很久以前出版的书《如何读书》,里面记录了很多大师的读书方法和感受。如果你感兴趣,不妨去找来看看。但综上所述,我的总体原则是“有阅读的方法,但没有固定的阅读方式”。《如何读书》中介绍的方法是每个读者应该掌握的基本方法,但在此基础上,一个成熟的读者应该形成一套最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俗话说:“如果一个工人想做好工作,他必须先磨工具。”用这种方法,他在读书时会事半功倍,读书不一定是一件痛苦的事,但他也可以尽情地享受。

标题图来自un splash:@ matias _ north

相关阅读
冯媛甄离婚了吗 冯媛甄为什么离婚 揭秘冯媛甄离婚内幕
冯媛甄与男友孙乐欣交往四年多,期间冯媛甄不止一次强调非孙乐欣不嫁!冯媛甄外型甜美,又有32c的姣好身材,冯媛甄成为性感新偶像,虽然冯媛甄去年秘密跟男朋友孙乐欣结婚,仍无损她身价,冯媛甄还要进军香港接拍电影及写真集,“人妻”前途大好。有“小林志玲”之称的冯媛甄,被爆料与交往四年多的制作人男友孙乐欣,早在二○○八年五月二日就已在美国拉斯韦加斯结婚。之后更有人将冯媛甄与男友孙乐欣二人的结婚证书号码“2010在看 07-07
嫩模陈静dada凸点图片个人资料及电影
香港嫩模dada陈静,因其e cup身材,五吋深长事业线迅速走红,后因主演了彭浩翔的电影《低俗喜剧》之后,人气一路飙升,更在前不久的美国电影网站《tc candler》的“百大最漂亮面孔女星”2012年评选中,香港嫩模dada以第44名傲人成绩入围,而台湾艺人徐熙媛“大s”名列第89,周迅第82名而已,可见dada陈静火红的程度。但要问嫩模陈静dada干爹是谁,现在的娱乐圈,美女多的是,凭什么是她25在看 07-07
谢雪心个人资料 谢雪心女儿与老妈谁颜值更高
谢雪心可以说是香港资深的演绎人才,她出演过的角色个个入木三分,虽然如今已经63周岁,但是颜值在同龄人中堪称一绝。让我们看一看谢雪心个人资料,以及谢雪心年轻的相片,对比谢雪心女儿,谁更加貌美呢?谢雪心个人资料谢雪心,本名孔令馥,于1953年11月1日出生,籍贯山东曲阜,是孔子第76代后人,人称心姐,任白的得意门徒,为香港著名横跨体育界、粤剧界、影视界、话剧界的资深演艺人才。11岁成为任剑辉白雪仙的得22在看 07-07
林心如又被曝孕照 网友唤华哥你快认了吧
霍建华与林心如相约KTV欢唱,散场时穿着红色裙装的林心如小肚子凸显,被指已怀孕。当时,就有媒体从知情人士处得到消息,指林心如确已怀孕,并因此将原定于年底举办的婚礼提前至本月底举行。前晚,林心如再被曝最新“孕照”。照片中,她穿着平底拖鞋,身边有多人“护驾”,小腹凸起明显,看起来“孕相十足”。自媒体的爆料中也描述说:“侧面看上去孕肚已经十分明显,踩着平底鞋出行,众人护驾显得十分小心翼翼。”照片曝出后,14在看 07-07
周韦彤整容前照片 周韦彤整容前后照片女神是靠整的
周韦彤整容前后照片。周韦彤30多岁却被封为"内地第一嫩模",魔鬼身材和精致面孔谋杀了无数宅男芳心,不过,周韦彤的大眼尖下巴立体的五官却遭遇网友"动过刀"的质疑。近日周韦彤在真人秀《极速前进》中几乎素颜出镜,眼尖的网友毒舌指出周韦彤双眼皮痕迹明显,女神脸上莫名其妙的出现了几个坑洞,疑似有整形的迹象。周韦彤整容前照片 周韦彤整容前后照片女神是靠整的周韦彤受邀录制中国版《极速前进》,为了在节目中获胜"女11在看 07-07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