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意义 邓小平改革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举措。”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对中国改革作出了一系列精辟的论述,形成了完整的思想体系,成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重大贡献。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之际,学习他关于改革的重要论述和光辉思想,不仅是对他的深刻记忆和最好纪念,而且对我们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要意义。邓小平的改革思想是在历史反思和实践探索中萌发和形成的
邓小平的改革思想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萌发和形成的?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同志回顾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他说,上世纪70年代末,我们党和国家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文化大革命”。深刻反思;二是对中国落后发展的深刻反思;第三,对国际形势的深刻反思。邓小平的改革思想是在这三次深刻反思中萌芽、形成和发展的。
对“文化大革命”的深刻反思。“文化大革命”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受了严重的挫折和损失。为什么会发生这一切?1977年7月邓小平第三次回国后,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引起了他对中国政治经济制度及相关具体制度的反思。他从吸取经验教训,在一定条件下变坏事为好事的角度,谈了“文化大革命”作为反面教材的作用。1986年9月,邓小平在接受哥伦比亚广播公司采访时指出:“善于总结‘文化大革命’的经验,提出一些改革措施,在政治上、经济上改变我们的面貌,使坏事变成好事。”1988年9月,他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凯时说:“没有‘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就不可能制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一系列政策。”
对中国落后发展的深刻反思。邓小平回到领导岗位后,花了很多精力研究中国的国情,不断思考用什么方式方法改变中国落后的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邓小平经常谈到这个问题,在许多讲话和谈话中也经常谈到这个问题。1978年10月,他在会见德国新闻代表团时说:“与发达国家相比,经济差距不仅是十年,而且可能是二三十年,有些方面甚至可能是五十年。”他认为:“承认落后是有希望的。原因很简单。至少有一个美好的愿望,就是去做,拿出好的方针、政策和方法去做。”邓小平不仅在反思中国落后的发展中寻求改革,而且将其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联系起来。1987年10月,他在会见匈牙利客人时指出,“我们现在真正需要做的,是通过改革加快发展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用我们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对国际形势的深刻思考。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邓小平的改革思想正是在对这一形势的准确把握中诞生的。此时,随着东西方关系的逐渐缓和和战争危险的减弱,许多国家正在抢占战略制高点,加快自身经济、科技的发展。邓小平及时看到了这一变化,并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的重要结论。1983年3月,邓小平在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的谈话中指出:“打不了大仗,不要怕,不存在风险问题。”“我觉得我至少打不了十年。”邓小平的论断为我们党作出改革开放决策奠定了重要基础。正如他所说:“1978年,我们制定了一心一意建设的方针,就是基于这样的判断。”
邓小平的改革思想就是在这样的历史反思和实践探索中萌芽和产生的,并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的逐步深入而发展。回顾和探索邓小平改革思想的发展,其思想逻辑与历史逻辑是一致的。邓小平的改革思想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实践是齐头并进、相互促进的。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975年全面整顿的酝酿阶段;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的逐步形成阶段;从十二大到十三大的进一步发展阶段;从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到1992年南方谈话和十四大。党的十四大科学提炼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党的十五大作了高度概括,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科学体系。邓小平的改革思想也包含了这一点,并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
邓小平的改革思想内涵丰富而深刻
邓小平在领导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集中了全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形成了改革思想。这一思想内涵丰富,内涵深刻。它从当代中国的国情和时代特征出发,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它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那么,邓小平改革思想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改革也解放生产力”,邓小平深刻阐述了中国改革的目的。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结底应该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更高。他强调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的本质和过去的革命是一样的,也是为了扫除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困落后。”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邓小平深刻阐述了中国改革的本质。邓小平认为:“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了一定程度的革命性变化。”改革的总目的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巩固党的领导,发展党和社会主义制度领导下的生产力。邓小平强调:“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改革是全面的改革”,邓小平深刻阐述了中国改革的内容和范围。邓小平指出:“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其他领域的相应改革。”他认为,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应该相互依赖,相互配合。经济体制改革离不开政治体制改革。
“四个坚持是成套装备”,邓小平深刻阐述了中国改革的政治保证。邓小平指出,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中国必须在思想上和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决不允许在这个根本立场上有任何动摇。他强调,“四个坚持”与改革开放是相互依存的。"四个粘附体是成套设备."“如果动摇了这四项基本原则中的任何一项,就会动摇整个社会主义事业和整个现代化事业。”
“共产党领导”,邓小平深刻阐述了中国改革的主导力量。邓小平指出,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是共产党领导的,这个原则不能动摇。“如果没有共产党的领导,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改革开放,那将是可悲的。现在哪里还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们的优势。”
“紧紧依靠群众”,邓小平深刻阐述了中国改革的依靠力量。邓小平指出:“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改革开放中的很多东西是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是群众发明出来的。“只有紧紧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随时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情绪,代表群众利益,党才能形成强大力量,圆满完成各项任务。”
“大胆而稳健”,邓小平深刻阐述了中国改革的方法和步骤。邓小平认为,改革开放应该大胆尝试和冒险。我们必须善于摸着石头过河。“总结经验,坚持对的,快速改变错的,快速解决新问题。”"要克服对语言的恐惧,你必须有勇气。"同时,他强调,改革涉及群众切身利益,每一步都将影响亿万人民群众。改革要“不蛮干”、“谨慎”、“循序渐进”。改革的总方针是大胆而稳健。
“三个有利于”,邓小平深刻阐述了中国改革成败的评价标准。邓小平提出了判断改革成败的标准,主要看改革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对外开放也是改革的内容之一。”邓小平深刻阐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关系。邓小平指出,任何国家要发展,都不可能孤立和闭关锁国。“改革是搞活,对内搞活是对内开放。事实上,这被称为开放政策。”“对外开放也是改革的内容之一。总的来说,这叫改革。”
邓小平改革思想是由改革的目的、性质、内容和范围、政治保证、主导力量、依靠力量、改革的方法和步骤、改革成败的评价标准、改革与开放的关系等构成的完整的思想体系。它是一种全面系统的改革观,最终回答了“什么是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怎样进行改革”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邓小平的改革思想成功地指导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
邓小平的改革思想指导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在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功。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伟大实践和探索,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可以说,没有邓小平的改革思想,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新生活,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光明前景。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面临着何去何从的严峻考验。当时党和人民面前有三条路:一条是封闭僵化的老路;一种是换旗换旗的邪路;一是重新开放,寻找新的道路。在这个重要的历史关头,邓小平勇敢地面对现实,总结经验,纠正错误,带领我们党从困难中重新崛起,为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向经济建设,作出实施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始形成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改革开放从这次全会拉开序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这次全会正式开启。改革从农村开始,亿万农民进行了新的实践。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发展乡镇企业,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在农村改革的推动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试点启动。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科技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相继开展,政治体制改革逐步提上日程。在全面推进城乡改革的同时,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有重点、立体化的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
党的十三大提出加快深化改革任务后,在复杂艰难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克服各种困难,实现了社会稳定、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中国经济经历了快速发展时期,整个国民经济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政治动荡和复杂的国际形势再次使我们党经受了严峻考验。在这个重要的历史关头,邓小平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旗帜鲜明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使我们党和国家经受住了风浪的考验,继续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前进。
在邓小平改革思想的指导下,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经济建设、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稳步推进,国际地位日益提升。中国的发展不仅使中国人民赶上了时代的潮流,也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选择,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改革思想对全面深化改革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指出:“面向未来,必须解决发展面临的各种问题,从各方面化解风险挑战,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促进经济发展。只有深化改革开放,社会才能持续健康发展。”今天,中国全面深化改革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大不相同,但改革的历史进程是持续的。邓小平的改革思想,对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改革的历史必然性,更自觉地把握改革的规律,更坚定地肩负起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责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我们的改革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我们应该知道什么该改变,什么不该改变。我们改革的方向是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世界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如果我们不进行改革,那只会是死路一条。但是,否定社会主义的所谓“改革”也是死路一条。要坚定不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保持清醒头脑,排除各种干扰,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不断探索前进。改革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全新事业。在拥有13亿多人口的中国进行改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中国是一个大国,我们决不能在根本问题上犯颠覆性的错误。一旦它们出现,它们将是不可挽回和不可挽回的。中国的改革已经进入关键时期和深水区,面临着各种无法回避或规避的难题。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既要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又要慎重,三思而后行;既要摸着石头过河,又要加强顶层设计,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改革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三者统一中不断前进。改革、发展、稳定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也是全局的三大关键。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发展是解决一切经济社会问题的关键,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新形势下,要坚持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承受能力相统一,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在维护社会稳定的同时推进改革发展,以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改革必须坚持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在党的领导下进行。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改革开放的主体,是决定我国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要认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最大限度吸收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确保改革始终得到众志成城的舆论支持,始终有破浪前行的人民动力。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越艰巨,就越需要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善于通过提出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引领人民前进,善于根据人民实际创造和发展要求完善政策主张,使改革发展成果越来越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夯实深化改革的群众基础。
1985年9月,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到下个世纪中叶,将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这将是一个很大的变化。到那时,社会主义中国的分量和作用就不一样了,我们就能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接近这个目标,我们更有资格实现这个目标。中国要发展壮大,“为人类作出巨大贡献”,就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战略部署,全面深化改革,我们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邓小平同志的期待一定能够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