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英雄纪念碑材质 揭秘人民英雄纪念碑:周恩来为碑文书写40余遍
每一次庄严的纪念都是记忆的唤醒,是触动灵魂的灵感。
当一个国家以阵亡将士纪念日的方式悼念在战场上保家卫国、浴血奋战的英雄豪杰,抚慰以集体名义牺牲的民族脊梁时,不是一个简单的仪式,而是跨越几代人。
一次又一次,惊天动地的英雄故事和英雄故事击中了我们的心。那坚毅的表情,那柔软的心骨,那慷慨的悲歌,似乎从岁月的深处浮现,在穿越空的时候萦绕在我们身边。
一批又一批,让人民幸福,让自己沉默,是无数英雄豪杰的心愿。然而,一个伟大的国家不能忘记。只有宣传烈士精神,才能挺起民族的精神树干;只有继承先烈的遗志,国家才能有更加光明的未来。我们向现代、现代和当代的无数英雄深深鞠躬:你的名声将像你为之奉献一生的这片广袤而深邃的土地一样不朽。
人民英雄纪念碑
纪念碑文本
三年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30年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这要追溯到1840年。从此以后,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今天是中国第一个烈士纪念日,也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65周年。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中国自古以来规模最大的纪念碑,建成至今已有八年多,使用了当时中国顶尖的建筑师、艺术家和文史专家,距今已有百年历史,展现了民族的选择,至今没有更好的了。
时至今日,提升公众对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过程的感知,揭示纪念碑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引导读者重新解读和感悟纪念碑在新时代的社会意义,仍具有相当的价值和必要性。成都商报记者近日试图全面还原这座不朽丰碑背后惊心动魄的建造过程。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尹双喜研究人民英雄纪念碑多年,出版了《永恒的象征——人民英雄纪念碑》一书。根据尹双喜的研究,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过程中,有过一次讨论。人民英雄纪念碑最重要的主题是什么?经过多次讨论,最终确定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题为毛泽东题词和经CPPCC全国委员会批准的毛泽东题词,成为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的核心。
事实上,在1952年之前,在设计纪念碑形方案的过程中,曾以雕像或纪念碑的形式进行过激烈的争论。由于雕像的形式不能很好地表达毛泽东所写的碑文,所以争论的结果是以碑刻的形式表达碑文,而是以浮雕的方式表达中国近代史三个阶段的英雄历史遗迹。
因此,碑文和浮雕可以视为人民英雄纪念碑最重要的两个部分。纪念碑的建造历时八年,涉及历史、建筑、绘画、雕塑等诸多方面。我们试图只看到这两部分。
周恩来用书法写了40多次碑文
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的最后一天,主要有两次选举:选举第一届CPPCC全国委员会委员;选举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和委员。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决议和毛泽东亲笔题词就是在这次大会上通过的。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是周恩来写的,碑文是毛泽东写的。
关于这一历史事实,梁思成的回忆是这样的:“考虑到碑文只刻在碑的一面,另一面意在邀请主席的八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后来彭真说周总理写了一个很好的字,建议‘题词’由周总理写。”
根据尹双喜的研究,毛泽东写下了“不朽的人民英雄”八个字中的三个,并给工作人员带来了一个信息,说应该邀请更多的专家来给出建议,并询问哪一个可以使用,可以从这三个字中选择一些可取的词来重新排列。如果认为写得不够好,可以重写。现在,纪念碑上的八个字是工作人员咨询专家后重新排列的。虽然不是从一个人身上拿走的,但他们仍然没有失去毛泽东书法的魅力。从图片上看,毛泽东的书法写在信笺上,有五行。从第一个“人”字开始,就和碑上的“人”字不同,印证了八个字的重新排列。
然而,北京画院2009年出版的《开篇之作》却提出了另一种说法。书中引用了当时亲自参与具体工作的谢长河先生的话:“毛主席只写了两篇,他自己也不确定用哪一篇。讨论失败了。最后大家邀请了当时北京的书法家魏长青,请他来审批。他否认了拼接的方法,说脉搏会断。”成都商报记者了解到,魏长青先生在北京创办了著名的“崔雯馆”,这是一个老琉璃厂品牌,于1978年去世。他的两个弟子徐焕荣和李文新也参与了纪念碑的建造。不幸的是,成都商报记者从崔文阁处了解到,徐焕荣已经去世,而李文新老人则因为小脑萎缩,失去了与外界沟通的能力。没有办法核实这段历史的细节。
至于周恩来书法上的题词,据尹双喜考证,他前后写了40多次。为了写碑文,他每天早上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写一次碑文,最后他选了一个自己最满意的。一天,周恩来来到工地,拿出他的题词,问纪念碑设计部主任刘开渠。周恩来真诚地问:“怎么,你能做到吗?”刘开渠说:“以前只看过你的题词,没见过你写这么多工整的书法作品。”周恩来的书法苍劲、端庄、严谨、大方,充满变化。
如何放大碑文是个问题
根据尹双喜掌握的史料,1955年9月13日,纪念碑设计部主任刘开渠通过电话记录了上级的指示,即毛泽东八字的尖儿,周恩来字的圆头。这八个字是军委测绘局1205厂的周永兴等人放大的。工艺美术家秋凌参与了镀金人物的放大。镀金工作由北京手工业合作社监制,合作社下属的第一家五金生产合作社于1955年10月开工建设并完工。
碑文刻之前遇到了一个问题:碑文怎么放大?
毛泽东的题词最初写在信笺上,每个字只有两英寸左右,需要放大20倍才能刻在石碑上,其中一个“勇”字有两米多高。当时用投影仪投影放大,根据光影把字画下来。根据高山在《如何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刻字》中的回忆,由于当时技术水平有限,播放出来的幻灯片模棱两可。只有笔画的边界超过一英尺宽。要在这个一英尺宽的边界上画一条线,需要重新钩住模型。
魏长卿看完“苟墨”二字,认为有大的,但缺少笔墨的魅力。他研究了毛周夫妇的书法来源:“主席写的是苏,丞相早年研究的是晏殊,后来逐渐演变成自己的文笔”。根据这个“根”,他亲自勾住了模具,和被拍照还原后的墨水对比,几乎无法分辨,一致通过。
扩大的问题解决了,第二个问题来了,还是一个棘手的问题。碑主碑为巨型花岗岩,长17米,由山东运来。这种石头坚硬不易风化,但却含有大量硬度高达7度的“石英石”颗粒。它不能用传统方法雕刻,有一次几乎停止工作。
魏长青再次建议:在碑上盖上橡皮,将需要雕刻的部位的橡皮挖下来,形成“文胤”的轮廓,然后用高压注砂对花岗岩进行“打孔”,这样就能打出边缘整齐的大字。然后用铜做胎,用银和金烧,用铜钉固定在石槽里,再用水泥填充。
整个碑文和碑文共用130两黄金。
从素描到泥塑浮雕,创作严谨而复杂
根据尹双喜的研究,由于人民英雄纪念碑修建时间较长,前后有很多艺术家参与,这些艺术家自始至终都没有参与。此外,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很多艺术家去世了,活着的艺术家对那一年有着不同的记忆。因此,关于人民英雄纪念碑艺术团体的名称和参与其中的艺术家,一直没有一个完整的讨论。
但可以肯定的是,纪念碑的浮雕作品汇聚了当时中国顶尖艺术家的力量。参与主要创作的画家有董、艾忠信、李宗晋、吴作人、等;雕塑家刘开渠、华天佑、王林翼、肖传祺、张松鹤等。;连装饰图案的设计都不马虎,是由建筑师梁思成和林完成的。
而且纪念碑的雕塑创作也严格遵循了西方学术流派的雕塑创作流程——从收集材料到设计草图,再到制作四分之一、一半的原始泥塑稿,从人体稿到服装稿,是一个严谨而复杂的过程。
因此,在纪念碑艺术工作组中,有浮雕工作组和绘画工作组,但在实际工作中,画家和雕塑家被分成八个小组,根据八个浮雕一起工作。
根据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洪亮提供的“开篇巨作”展览资料,1953年2月,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讨论了浮雕的话题,最终将其确立为“虎门灭鸦片”、“金田起义”八大历史事件。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游击战争”、“胜利渡江”,这是
参与纪念碑创作的雕塑家李玉祥说:“前八幅浮雕的设计主要是画家做的,雕塑家参与的很少。但最终稿由雕塑家在画家设计稿的基础上进行修改,然后经过范文澜领导的历史评估小组讨论、审查和中央批准,最终得以发展和延伸。”
据了解,“胜利过长江”浮雕两侧有两个装饰浮雕,分别以“支援前线”和“欢迎中国人民解放军”为题。
1953年2月,在天安门广场临时设立了一个占地850平方米的艺术工作室,雕塑家们在这里开始研究中国近代百年历史,并根据纪念碑的碑文和形状设计浮雕草图,从而进行雕塑的基础练习。半年后,设计了八幅草图,并根据草图制作了四分之一的泥塑,以研究泥塑应达到的浮雕效果。根据尹双喜的研究,此时参与纪念碑浮雕画的画家们已经完成了他们的工作,纪念碑艺术组分为八个小组,每个小组由一名著名雕塑家和两名年轻雕塑家作为助手组成。
殷双喜在经年累月的研究中发现,人民英雄纪念碑工程中还有不为人所知的一批石工,对纪念碑浮雕工作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他认为,他们是一批优秀的民间雕刻艺人,理应与画家、雕塑家一样,为历史所铭记。但在以往的文献中,往往对此语焉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