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窖 周岭:故宫冰窖里的饭局
1898年戊戌变法的夏天,朋友邀请我去故宫御花园的书坊斋做报告,我欣然赴约。为什么呢?因为舒芳斋不对外开放,平时很少进去。我们一行老少在书坊寨逗留了很久。这个地方是乾隆皇帝退休小憩的地方,也是年节设宴,与大臣们联诗的地方,比那些严肃的宫殿要仁慈得多。
从书坊寨出来已经是中午了。太阳如火,三伏天高大的宫墙挡不住热气。朋友们为午餐安排了一个好地方,其实就是皇宫里的冰室餐厅。
所谓的冰室餐厅,是皇家冰室开设的餐厅,这里的冰藏在宫殿里。从皇家花园出发,沿着西路往南走,离宗龙门不远。先说外观。一排有四座建筑,都是硬山建筑。屋顶是一个常见的“滚动棚”,俗称“泥鳅脊管状瓦片”。墙上没有开窗户,券门是南北两端开的。进门后,我顺着台阶走了大概十来步,寒意扫过我的脸,夏日的热气消失了。我不禁感到精神焕发。多酷的世界啊!
这里的阴影是自然生成的,没有空键。地窖宽敞,东西墙间6米多,南北长11米多,接近两倍宽度。最舒服的是框架很高。从地面到穹顶顶部大约有5米。虽然是半地下,但是没有抽筋的感觉。
这个环境非常令人惊讶。落座后,大家都迫不及待地想听我说说冰室的由来。因为一些特殊的机会,我有更多的机会进入皇宫,所以我知道更多的事情,所以我开始说话。
冰室自然是用来藏冰的。今天的人们不明白为什么隐藏了这么多冰。是的,现在街上到处都是冷饮,不管是冬天还是夏天;每个家庭都有一台冰箱,你可以自己做。不过,没必要走远。经过50年的倒退,夏天用的冰都藏在冰室里。
冰藏在冰室的历史很早。什么时候到的早?夏、商、周三代的先民开始用“令尹”来藏冰。所谓“灵隐”,就是早期相对简陋的冰室。在周代,“有用手掌切冰的冰人。”这个“冰人”是一个专职管理和分发冰块的人。
当然越晚藏冰越专业。三国时期,曹操曾经建造了三座巨大的建筑,被称为“三套”,即“通阙台”、“金凤台”和“丙景台”。“冰井平台”是专门用于储冰的。据说每口冰井有十五英尺深。在唐朝,冰井被用来藏冰。后来的朝代,冰室变得越来越专业,直到明清时期。
我指了指四周,告诉大家这个冰室是北京最年轻的皇家冰室。是什么时候?它建于乾隆时期。宫外有几座冰室,如北海公园东门外的御雪池冰室,是明朝万历年间的老窖,人称“李冰室”。大约在同一时间,德胜门外的皇家冰室建成,因位于城外而被称为“外冰室”等等。满清接管后,除了明朝的冰室外,在海淀和前门外的东珠城北新开了两座皇家冰室。
明清时期,冰室分为官坑和官坑,官坑是皇家皇宫专门用来制冰的,而官坑是少数英雄特许的冰室。清朝二百多年间,宫坑只有六个:恭王府坑、苏王府坑、里王府坑、青王府坑、禹王府坑、瑞王府坑。冰室,一个商人,在光绪年间被允许开始,很多年后。
饭菜端上来,朋友招手要动筷子,说:我们边吃边聊。所有人都听了,这才郭桓回过神来。
冰室餐厅的菜,大概有点皇家天气的味道,放出去很气派。首先餐具是特制的,垫板很讲究。食物在哪里?大部分被称为“朝廷”和“皇制”,相当适合当时的场合。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烤鸭。孩子们围着师傅数了数,没有多的,也没有少的,有一百零八把刀。干杯,味道好像好多了。
每个人都要求回到冰室。我说,你知道这个冰库能装多少块冰吗?朋友说,几千块钱?我说,差不多。根据《大清书》的记载,“紫禁城有五个地窖,藏了25000块冰”,所以每个冰室藏冰的数量是5000块。每块冰的大小是一英尺五英寸,也就是半米见方。一个女服务员全神贯注,忍不住插嘴问道:“为什么有五个座位?”我们这里只有四个座位?“我说,是的,一开始建了五个,现在有四个。顺便说一句,奇怪的是宫殿里的所有建筑都有档案,但没有记录这个冰室是如何建造的。长春花园的冰室建于康熙时期,所创造的资料非常完整。宫殿里的这些建筑是长春花园冰室的仿制品。例如,壁厚为三英尺,即一米。台阶、地板、内墙都是豆渣做的。这种豆渣石也叫麦饭石,属于火山岩。当隐藏的冰融化时,豆渣石可以吸附分解冰水中的杂质、有机物和杂菌,防止水变质。
冰是从哪里来的?是做的吗?孩子们继续提问。这个问题问得好。我接着说古人会制冰。他们会用什么?硝石。硝石遇水吸热。所以,古人在夏天受不了炎热的时候,就在池子里坐一个罐子,把硝石放在周围,然后给硝石浇水。不一会儿,罐子里的水变成了冰水。然而,大规模使用冰是行不通的。硝石要多少钱?况且成本太高。还有更好的办法,已经用了几千年了。解决办法是什么?冬天结冰,夏天再用。你看,这个冰室就是为了这个目的。
今年冬天结冰非常严格。首先,选择最好的水源。清朝时,有一个专门打冰的衙门,隶属于工业部,叫“都李水清司”。首先,这个衙门要检查积水潭、什刹海、北海、中海、南海和从什刹海向东南流的雨荷河的水质,然后皇帝会颁布法令来确定。选定地点后,冰室主管和工信部派出的官员先向河神献祭,然后打开上游闸门冲水,再关闭下游闸门蓄水,然后等待冰面结冰。
冬至后开始打冰,最好的时间是3月9日,因为1929年冰还不够坚固。它基本上是一个完整的农历十二月,每天都有冰,直到所有的冰室都被填满。如果天气够冷,可以反复冰敷三四次。其中,冰的第二茬和第三茬质量最好,结实、干净、可食用。
每年打冰,由工信部和水师统一派人,凭事实银采购设备。除了皮衣、皮裤、草靴、马鞍鞋和采冰工的长皮手套,还有专门的采冰工具。一般固定员工是一百二十人,工作繁忙,人手不足,还要雇佣短期工。为了冻硬,必须在最冷的夜晚。从水的中间开始。
孩子紧张:会掉水里吗?我笑着说:“所以,打冰是个技术活,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当时,工作场所有常备的火和水棒。任何犯了错误的人都必须得到一根棍子。
结冰应该一步一步来。首先工头用冰铲在冰面上画一排一尺半见方的方块,然后大家排好队,按照指定的大小把冰面倒过来。釉料是采冰工人的重要工具。它的竿有六尺多长,顶端像矛。它有一英尺半长,有倒刺。破冰者要站直,双手握住冰铲,上下铲冰。每打开一块,就用倒刺拖到冰上,交给后面的人用冰刀修整,然后拖到岸上装车运到冰库。同样大小的冰块被整齐地包装在冰室里,装满后再密封,直到夏天使用时再打开。
每年农历五月初一至七月三十都用冰。宫殿里的冰室专门用于祭祀和皇宫;海淀的官窖是圆明园和颐和园专用的;其余的官方酒窖向政府办公室发放冰票,部长们凭票领取冰。最热的日子里,北京正阳门、崇文门、阜成门、安定门、地安门、朝阳门、东直门、西直门、德胜门、玄武门、东四、西四牌楼、东单、西单牌楼外的14个地方分布着碎冰,供军民乘凉。这种地方到处都是杏黄色的旗帜,上面写着四个字:“皇帝仁慈而强大”。
孩子们又问:那天天热的时候,皇帝在冰室吃饭吗?我说,那他没有你的祝福,这个地方全是冰,他进不去。他的宫殿里有一块冰,叫做“冰镜”。注意“剑”字在这个地方读作“可汗”。这是什么?古代冰箱。它最初是由青铜制成的。你知道曾侯乙墓吗?那个坟墓里出土了冰柱。
说到这里,有一个笑话。在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2008名古装演员敲开了一个奇怪的东西来开启仪式。敲的是什么?现场讲解为“中国古代乐器”,名称为“冰鉴”。古代冰箱是什么样的乐器。一大群人敲冰箱!玩得开心吗?不算在内,“兵剑”的“剑”字读错了,读作“见”。啊?孩子们吃了一惊,唉,没文化真可怕!
明清时期,宫中使用的冰导改为旧红木。两侧有把手,两块盖板上有孔。里面挂着一层铁皮,是放冰块的地方,要和水绝缘。怎么用?先把冰块放进去,然后把需要冷藏的水果或饮料放在冰上,盖上盖子。盖板上有孔,也能放出冷空气。一面冰镜,两种用途,既有冰箱又有空钥匙。那么,冰是从哪里来的?我指了指四周,从这里拿走了它。
服务员想得很周到。一边听聊天,他一边给我布,小心翼翼地用荷叶饼和空心烧饼卷夹烤鸭。所以我虽然说了很多,但是没有耽误很多好吃的。
估计大家都有话要问,所以我就说了。你能吃这里的冰吗?你当然可以。那时,湖泊和河流非常干净。不过宫里吃的冰都是专门从池子里挖出来的,纯净水储存的也不错。当它结冰时,它会被打碎并储存在冰室里。
古代人吃冰的方式还有很多。唐代已经有了“冰盘”“冰瓜”;宋代将果汁、牛奶、药菊、冰块混合在一起,称为“冰芝”;忽必烈在元代给了凯尔·波洛皇家冷饮“冰奶酪”,凯尔·波洛将制作“冰奶酪”的技术带回了意大利。三百年后,这项技术被法国人高价收购,后来传到了英国,英国称“冰奶酪”为“冰淇淋”。
孩子们忍不住大喊:啊?原来,我们发明了“冰淇淋”!当时服务员给大家端上来一个小碗,说:皇家冰碗。打开碗盖一看,啊!冰淇淋!
冰室餐厅里,传来一阵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