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光 对话王磊光:“返乡日记”里还有没说完的话
在王家的大厅里,记者与上海大学文学院一年级博士生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谈及网上对他文章的争议,他依然坚持自己看到的、写的、听到的、听到的都是最真实的乡村原貌。我只是觉得文章写的不是他家乡的全貌。记者:你如何看待春节返乡笔记在网络上的流行?
王:文章的走红是意料之外的,主要是因为媒体的传播,也因为涉及到很多问题,比如回家的交通记忆、农村人际关系薄弱、货币主义对农村的影响等等,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这是我在论坛上的发言提纲,不是专门为媒体写的文章。如果我专门为媒体写稿子,我不会这样写,我会尽力呈现一个全面的家乡。
记者:有人认为你的文章向农村流露出一种悲哀、悲观、诸多问题和困惑,没有反映出真正的农村。你同意这个评价吗?
王:我不同意这个评价。我写的是我的家乡和我居住的村庄。当我参加论坛时,我有了一个想法。我非常关心今天的中国农村。我希望在那个平台上,可以谈一谈农村现在面临的一些问题,吸引更多的人关注现在的农村。因此,有更多悲伤和问题的一面。
记者:凭直觉,你认为雾都山村发生了哪些变化?
王:最大的变化是自然风光变美了,但环境却恶化了。简单来说就是大量的人外出打工,减少了对环境的压力,让自然环境得以休养生息。当然,休养生息的另一个结果就是大量的耕地被荒废,不仅是山上的旱地,还有山下条件好的灌溉地。你们村的路两边,都是废弃的土地,对农业来说也是一种浪费。
远处可以看到的景观变得很美,但村庄周围和内部的环境却恶化了。现代城市生活把白色垃圾带进了农村,但是农村的环卫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这些白色垃圾只能由村民自己处理。有些人会处理它,但大多数人不会,所以它成为美丽乡村的一种痛苦。回到前面的问题,基层组织的弱化使得农村得到的公共服务非常少。应该说雾都山村的情况还是比较好的,没有到垃圾包围村庄的地步,但是垃圾遍地是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记者:如果综合看你的家乡,你会怎么评价?
王:我们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明显的是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通往县城的道路过去是泥路,现在已经修成了水泥路,各种政策和信息也变得更加畅通。但是,问题也不容忽视,比如我关注的传统文化断裂。
基层组织的弱化拖垮了农民的组织力量,能够凝聚人心、增进交流的集体文化活动基本消失。农民从一户到另一户已经“原子化”,精神生活没有了支撑,于是物质生活上去了,伴随而来的是麻将和赌博的出现。
还有一个问题我特别想讲,那就是农村养老。年轻人外出打工,越来越多的老人失去生产生活能力。传统社会家庭式互助模式的消失,在农村造成了许多悲剧。我们村里有这样的事。儿子参加传销,父亲也跟着去了。结果老母亲跳进池塘自杀了。如果农村不重新建立有效的治理模式,“老无所依”的悲剧将继续出现。现在村里很多小学都荒废了。为什么不能用来建农村养老院?我会继续关注这个问题,希望农村养老问题能尽快解决。
记者:你理想中的国家是什么样的?
王磊光:我关注农村传统文化的重建,不过研究和思考还不深,但是我认为理想的农村,应该是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民仍然是一个共同体,有文化、有传统。因为农村不可能成为陌生人社会,就算将来亲缘关系、血缘关系淡化了,但是相对固定的居住生活环境,仍然会形成熟人社会,要重建起农村文化,要先重建起农民的共同体,能够有股力量或者机制把农民组织起来,互助生产以及相互“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