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黑板报 那些脑洞大开的“创意黑板报” 你敢确定 这是用粉笔画出来的
文字|真诚的演讲
对于80后来说,黑板报是一个只有字面意义,没有引申意义的概念。
是的,只是“写在黑板上的演示文稿”。
尽管每年都有出版黑板报的要求,但在学业的压力下,这份“简报”往往一学期就要一页纸。
在新学期开始之前,甚至没有人记得教室的后墙上有一块黑板。
当时的黑板报形式和内容都很简单,没有简化的余地。
这不是夸张,而是事实。
在形式上,只要能写出漂亮的字,就是优秀的板报;但是那些能用粉笔画出两朵花的,叫做创意板报。
至于内容,抄袭报纸杂志也是一样。
所以,在我的学生时代,黑板报几乎只是一个概念,一个几乎脱离现实事物本身而独立存在的纯粹概念。
其实80后的黑板报水平是比较跛的,主要是那个时代的可指物太少了。
在课外读物中,绘画最多只能算是“足球俱乐部”。
所以不要说创意,连创作的基础都有点硬。
但随着漫画的普及和审美的提高,无论是绘画技巧还是材料的掌握,中学生都远胜于眼睛开始变得善良的80后。
他们手中的黑板报不再是负担,而是展示自己才华的另一个窗口。
早期网络上流行的黑板报,还和葫芦画相比。
这并不是说现在的学生不够有创造力,而是以黑板报为班级文化的日本,一直在试图更多地模仿它,而没有很好地创造它。
但单纯的模仿显然无法阻挡中国中学生的创作热情。
经过短暂的对比,他们开始在黑板报中加入更多的原创元素。
比如最常见的诗歌体裁。
用漂亮的字体在黑板上写诗一点也不麻烦。
但即使在网络上,这类题材的带图素材也看不到高水平的原创性,只能自己联想。
别告诉我,很多想法真的很好。
他们通过自己对古诗的理解,用粉笔描绘意境。
从色彩到搭配,从字体到布局,都能给人明亮的感觉。
当然,单一的主题不足以展现当代中学生的创作水平。
一年几次的节日海报也必须安排好。
不过,乍一看,艺术作品的审美范畴似乎并没有跳开。
但是基于黑板本身的创作有很大的局限性,做到这一步的其实很少。
当然,如果有局限性,有些人会思考如何打破游戏。
对于那些绘画功底优秀的高中生来说,你是改不了黑板的,所以把黑板改成一个“材料”。
就像下面的板报作品一样,如果不解释一下,难道看不出金属风完全是用粉笔画出来的吗?
不要急着鼓掌,因为在脑容量大的中学生面前,刚才这些事情只能算是常规操作。
在一些用黑板作为画板的作品中,你甚至会怀疑这是不是黑板能承载的画面。
看到这,我突然对一个问题有了反应。
抛开画面布局和艺术创意,单纯看字体,其实很多板报上的艺术字不是写出来的,而是“画出来的”。
画过汉字的人都应该知道,艺术感和字体的原始美感很难结合。
从创作的角度来看,这不仅仅是练习汉字或绘画的一个范畴。
当然,在少数学校,教学用的粉笔只有白色等几种基本颜色。
看来这可能限制了黑板报的创作极限。
但在绝对实力面前,客观条件只能是客观条件。
因为只要细节饱满,只需要两种颜色,还可以创作出让美术老师“强调”的板报。
看了这些脑洞大的板报作品,感觉现在的学生太有创意了。
即便如此,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人深信当今学生的创造力不如外国?
在我看来,这和80后设计不出这样的黑板报是一样的道理。
就学习而言,今天的学生比我们那时累得多。
但是在他们的生活中,有漫画、动画、文化和科技。
长期、多方位、大规模的材料摄入为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奠定了基础。
所以提到黑板报的设计,就好像他们就在眼前,他们能在脑海里立刻形成一个整体的规划和一个大致的雏形。
另一方面,我们这一代在这方面缺乏积累,缺乏素材,所谓的创造力只能像在一张白纸上画点什么。
因此,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基础来自积累,而不是空思维。
没有知识的想象,只能是没有根的树;没有视觉作为基础,创作只会是无源之水。
停止对现在的学生提出各种不切实际的要求。
一张简单的黑板报就能告诉我们,其实这一代的学生远比想象中的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