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综合 北京中小学至少10%课时开展校内外综合实践活动
中新网北京7月10日电为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从今年7月31日起,北京市中小学各科平均应有不少于10%的课时用于开展校内外综合实践活动,鼓励社会资源单位参与课程建设。同时,低年级不允许布置作业;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今天在北京发布了《教育部实施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课程方案》。根据《课程方案》,北京将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各区县、各学校的课程建设自主权。进一步将课程自主权下放到学校,鼓励学校根据学科和班级类型,积极开展长短班与大班、小班相结合的课程实验,每周总学时不得超过相应年级规定的总学时。比如一年级不要超过1170分钟。
《课程计划》还明确了学科课程的定位、性质和目标及其与课程整体教育的关系。要求规范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和进度,与时俱进、增加难度,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根据《课程计划》,一至六年级的课程原则上集中安排,如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生活、道德与社会、科学等,可以安排在上午,为学生自主探索创造更多的时间和空。
同时,一至六年级要有课堂作业时间,低年级的作业要在课堂上完成,不布置作业。在实践课程中,鼓励小学各年级安排跨学科、跨年级的综合性和探究性作业。
此外,《课程计划》倡导课程创新实验,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中小学每门学科平均应有不少于10%的课时用于开展校内外综合实践活动。这类课程可以聚焦某一学科的内容,也可以与相关学科融合。学科实践活动系列课程由市、区县、学校共同组织开发,鼓励广大社会资源单位参与课程建设。
根据《课程计划》,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学科实践活动、信息技术、劳动技能、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等。,旨在使学生全面培养人文科学素养,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沟通协作、创新实践的能力;让学生有适当的劳动体验,通过努力和汗水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课程方案》指出,学科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应避免学科教学内容的简单替代,强调实践性和探究性,尽可能依靠参观、调查、制作、实验等形式,逐步形成一系列多主题、多层次的综合性、跨学科课程。
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与原课程方案相比,修订后的课程方案更加注重学生理想信念和核心素养的培养,更加注重学生学习体验、动手实践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突出实践育人的价值,更加注重课程整合和主题的发展趋势,强调整个课程在育人方面的功能和价值。
负责人指出,今后,北京市和各区县教委、政府教育督导室将定期组织督导检查,检查课程计划的落实情况,同时发现来自区县和学校的好经验、好做法开展学科和学校间的交流,并分析和研究课程计划实施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寻找解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