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禾一个失 译见||朱子禾:维奈和达贝尔内翻译模式下的《别丢掉》译文对比分析
维奈和达贝尔内翻译模式下的《别丢掉》译文对比分析
朱子禾
《别丢掉》是林徽因于1932 年为悼念徐志摩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本文所选的三个译本对诗歌语言的处理方式差异较大且各有千秋,对研究维奈和达贝尔内翻译模式下的翻译策略和技巧在诗歌翻译中的应用与影响有较高的价值。通过对比分析,三位译者大量采用了维奈和达贝尔内翻译模式下的翻译策略和技巧,在译文中重现原诗的意义和风格,实现诗歌句式一致,更准确地表达感情,重现韵律并符合目的语的语言使用习惯,以达到诗歌意蕴美、音韵美、形式美。
维奈和达贝尔内 翻译模式 《别丢掉》 翻译比较
诗歌是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是一种最具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近百年来,为了在译文中再现诗歌的意蕴美和音韵美,大量海内外诗人学者投身于诗歌翻译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中,促使了诗歌互译的理论与技法不断更新和完善:许渊冲提出“三美论”认为三美之中,最重意美,音美次之,最后是形美;刘军平在研究中发现,中西方诗歌均展现出互文性的特点,具体表现在音韵、意象及意向性等方面,诗歌翻译的译者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互文性特质,在翻译过程中采取相应的策略和技法传递互文的契合。丁志斌指出,诗歌翻译的译者需在翻译中将诗歌的审美体验纳入考量,力求在译文中实现源语读者阅读诗歌原文的审美体验。本文所选的研究文本《别丢掉》是林徽因于1932 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是林徽因为了悼念徐志摩所写的。诗歌写得委婉而凄伤,既有对往日恋情的留恋,又有对伊人永别的悲痛。本研究选取《别丢掉》的三个译本进行对比研究,分别为许渊冲先生在1939 年的译本、天津大学赵彦春教授的译本、以及诗人翻译家许景城近期的译作。三位译者的译作均为接受度较高的译本,且译文语言的处理方式差异较大各有千秋,有较高的对比分析价值。
本文将在维奈和达贝尔内翻译模式的理论框架下探讨三位译者的诗歌翻译策略和技巧,以期为今后的诗歌翻译和鉴赏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维奈和达贝尔内模式
维奈和达贝尔内翻译模式是维奈和达贝尔内于1958 年在《法英比较文体学》一书中提出的。他们从比较文体学视角研究英语和法语两种语言,基于对这两种语言文本的考察,着重对比分析两种语言间的差异,并由此提出了这一传统分类法。该模式对不同的翻译策略与技法进行了界定、分类及阐述,并基于词汇、语法结构、信息三个层面,提出了两个翻译策略和七个翻译技法。翻译策略即译者在翻译活动中所持的整体倾向,包括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翻译技法是在翻译过程中某处具体采用的技巧或方法。其中直接翻译策略包含三种技法,即借词、仿造词语、直译。间接翻译策略包含四种技法,即词性转换、调节、对等、改编。此外,维奈和达贝尔内还列举了翻译过程中常用的其他技巧,包括增词,假朋友,缺失、添加和补偿,明晰化,笼统化。现在中外许多译者和翻译学研究者在翻译过程和译文分析中仍沿用维奈和达贝尔内翻译模式中的翻译策略和技巧。
二、译文对比分析
下文将对《别丢掉》一诗及其多版译文进行对比分析,探讨维奈和达贝尔内翻译模式的两个策略及相关技法在许景城译本、许渊冲译本和赵彦春译本中的应用和影响。
1. 直接翻译。通过与原诗的对比分析,笔者发现三个译本中都未出现维奈和达贝尔内翻译模式中的借词和仿造词语两个技法,但直译技法的应用比较常见。直译是一种字对字的翻译方法,采用直译的手法,在句意上可以使译文与原文一一对应,
在句式上可以使译文与原文保持一致,充分保留诗人原作中的内容与情感,体现出诗歌形美的特点。
例1原文:你问黑夜要回
城译:You ask the dark night for
冲译:You ask the dark night to give back your word
赵译:You will have back from the night
对比三个译本可以看出,许景城译本采用了直译的方法,和原文实现了一对一对应,因此是典型的直译技法。同时,该句译文保留了诗歌原文的留疑风格,保持宾语位置空缺,以介词for 结尾,为后文存疑留下续写空间。同样,许渊冲译本也采用了直译的技法。但与许景城译文不同之处在于,许渊冲译本与下文进行了合译,将诗歌原文中两句合译为一句,表达更精炼,但失去了留疑的意境美。但word与下文的But its echo is heard 押尾韵,在译文中重现了诗歌的音韵美。
例2 原文:这一把过往的热情
赵译:This hold of passing passion
冲译:This handful passion of the bygone day
城译:the wisp of passion of yore
对比该句的三个译文可以看出,三位译者都选择了直译法处理该句的翻译。原因在于该短句实为一个名词短语,对名词短语的处理一般没有太大的形式变化。然而三句在直译的处理方式上也略有不同。不同之处在于赵彦春译本和许景城译本都将“把”译为该短语的中心词,而许渊冲译本则将“热情”译为该名词短语的中心词。虽然在这两个例句中,三位译者翻译的各有特色,但从句意上看城译、赵译与原文一一对应,在句式上与原文一致,最大程度上保持了原诗原有的风格。
2. 间接翻译。间接翻译策略一般是在直接翻译不可能的情况下采用的翻译策略。在诗歌的翻译中,译者通常为了在译文中重现原文的意蕴美和音韵美,对诗歌中的各层意义单位进行词性转化、调节、对等、改编。采用间接翻译策略的目的包括押韵、诗歌意境、感情、更符合目的语的语言习惯、形式上的美观等等。
1)词性转换
例3 原文:这一把过往的热情
城译:the wisp of passion of yore
冲译:This handful passion of the bygone day
赵译:This hold of passing passion
在以上例句中, 对形容词“ 过往的” 翻译, 只有赵彦春译本中将其翻译成了形容词passing,保持了原词性。许景城译本将形容词转换成了名词yore,目的是与下文的soft 'n sore 押尾韵。而许渊冲译本中则将其译为名词短语the bygone day,也是为了和上文Don't Cast Away 押尾韵,使原文与译文形成了动态对等,实现了译文诗歌的节奏美、韵律美。
例4 原文:你仍要保存着那真!
城译:but you should still keep true for good!
冲译:but you Should e’er be true.
赵译:You’d still keep that truth crude!
原文例句中“保存着那真”中的“真”为名词,只有赵彦春译本将其翻译中名词短语that truth crude。而许景城译本将名词转换为形容词 true,强调keep true 这个词组,许渊冲译本也将其译为形容词be true,强调真的状态。词性的转换使原诗情感在译文中得到强调和加重,重现了原诗的情感。
例5 原文:满天的星
城译:Stars light the sky
冲译:The sky besprinkled with star on star
赵译:Stars all over the sky
以上例句中,原诗中“满天的星”是个名词性的短语,“只使人不见”,用星的多对比强调物是人非的变化,许景城译本Stars light the sky,转换了词性,强调星在天空中的状态,使译文失去了原诗中的物是人非的沉痛感。而许渊冲译本和赵彦春译本在注意到与上下文押韵的同时,也强调了星的多,比较符合原文的情感。
2)调节
“调节是成为一名好翻译的试金石。”三位译者都很好的运用了这块“试金石”。调节技法在三位译者的译本中都有大量的应用,通过调节使诗歌译文意义和情感表达更流畅。
例6 原文:在松林
冲译:In pine-clad mountain
城译:in pine wood
赵译:in the pine wood
“在松林”在原诗中意蕴很深刻,“明月夜,短松冈”,是中国诗歌悼亡诗中常见的意象,暗示逝者孤独的埋葬在山间的坟墓中,意境凄凉冷清。许渊冲译本使用调节技法将“松林”译为In pine-clad mountain,意象进行了转换,非常契合中国诗歌含蓄的特点与原诗的意境。也有与上文Beneath the cool and tranquil fountain 押尾韵的考虑。
3)对等
对等技法是指在不同的语言中采用不同的风格与语言结构和手法来描述相同情景。
例7 原文:只使人不见
城译:but you can’t be seen
冲译:But I do not know where you are
赵译:Only out of your sight
在此句的翻译中,许景城译本使用对等的译法, 将“ 只使人不见” 译为you can’t be seen,由主动变为被动,比其他两个译本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从而理解诗意。
4)改编
改编是指当源语文化中的一种情形在目标语文化中没有对应的文化表征时,使用该方法来实现对等和补偿。
例8 原文:山谷中留着
冲译:And buried though unseen
城译:remains in the vale
赵译:There lingers in the vale
许景城和赵彦春的译本是“山谷中留着”原文的一对一直译,许渊冲译本在译文中用了bury 和unseen,deep 等多个意象,对原文进行了意象的改编。意象更丰富,传递的原文感情更浓烈,对诗尾的感情进行了升华。间接翻译的这四种技法在三种译本中各有体现,译者根据需要恰当运用,可以使诗歌保持音韵、句式等方面的形式美,也更能激起读者的感情共鸣。
3. 其他翻译技法
1)增词、减词
增词技法是指,在翻译过程中,由于扩展句法的需要,可以在目标语中使用更多的词语来达到对等,相反即为减词。
例9 原文:在黑夜
城译:on dark nights,
冲译:At dead of night,
赵译:at night
增词技法的使用可以增加读者对意境的理解,如例句原文“在黑夜”,许景城译本增加了dark,许渊冲译本增加了dead of,二者都着重渲染了夜的浓重与黑暗,给译文读者以直观印象。
例10 原文:你仍要保存着那真!
城译:but you should still keep true for good!
冲译:but you Should e’er be true.
赵译:You’d still keep that truth crude!
增词可以在译文中起自然衔接的作用,例句许渊冲译本But its echo is heard,增加了连词But,承接上文“你问黑夜要回那一句话”You ask the dark night to give back your word。同样许景城译本中也是增加了连词but。But 的使用让前后文形成转折,强调誓言尚在,人已阴阳两隔,令人悲痛和惋惜。
2)假朋友
假朋友技法指的是源语与目标语中措辞的结构类似,但意义不同的词语。
例11 原文:一样是明月
赵译:The same moon bright
冲译:The moon is still so bright
城译:The moon remains bright
赵彦春译本中的moon bright 即为假朋友现象。原诗“一样是明月,一样是隔山灯火,满天的星,只有人不见,”明月、隔山灯火、满天的星还在,可是你人却不在了,使用对比的方式,强调物是人非。赵译The same moon bright,The same lamplight beyond the hill,用假朋友的译法强调The same moon 与原文在句式结构与意义上更加接近。另两个译本则强调的是bright,在句式结构与意义的表达上与原文的表达有些欠缺。
3)缺失、添加和补偿
在翻译过程中,信息的遗漏和丢失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可以在文本相同或其他的地方通过添加进行补偿。
例12 原文:现在流水似的
城译:which’s flowing like a stream
冲译:Which flows like running water soft and light
赵译:Now flowing like water
该句的三个译本中,只有赵彦春译本直译了原句中的“现在”为now。许景城和许渊冲译本都缺失了“现在”这一信息。然而,许景城译本用了which’s flowing 现在进行时态表示“现在”这一时间状语,是对前文缺失的补偿。许渊冲译本用一般现在时态which flows 表示这一时间状语,力度明显不足。不能实现完整的时态补偿。
4)明晰化
明晰化技法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将原文中含糊的信息明确化。例如:
例13 原文:这一把过往的热情
城译:the wisp of passion of yore
冲译:This handful passion of the bygone day
赵译:This hold of passing passion
在这一例句中,就“一把”的译文而言,许渊冲将其翻译为handful,尽管在译文中进行了词性转换,仍为“一把”的概念。赵彦春的译本将其翻译为hold,属于直译的技法。而许景城将其译为wisp,改变了其意象,将其更明晰化,比其他两种译本更符合原诗,给读者以更形象的意境美。
例14 原文:梦似的挂起
城译:hanging like a dream
冲译:It seems
You hang above like dreams
赵译:Hung like a dream
与上一例子不同,该例子中明晰化技法的使用反而削弱了诗歌的韵味。如许渊冲的译本中的It seems You 使主语明晰化。原诗“梦似的挂起”本就意象朦胧,究竟是“你像梦似的无法追寻”,还是“我在梦里都牵挂于你”,读者各有各的审美体验,如果译为It seems You,反而冲淡了这种美感。
三、结论
本研究在维奈和达贝尔内翻译模式的理论框架下,探讨了三位译者在诗歌《别丢掉》的翻译中对维奈和达贝尔内翻译策略和技巧的应用及其影响。通过对比研究发现,三位译者大量采用了这些策略与技巧,并结合他们自身对原诗的理解,以及各自的审美判断,采用直译来保持原诗原有的风格;通过转换词性,调节,对等,增词、减词,假朋友,缺失、添加和补偿,明晰化等技法来实现诗歌句式一致、押韵和情感表达。经过总结,笔者发现三个译本中赵彦春译本采用的最多的是直译法,忠实原文,表意清晰,用词简单,通俗易懂。许渊冲译本以感情取胜,在翻译中多用技巧来渲染烘托情感,追求意境,在情感上更能引起读者共鸣,不刻意追求形式。许景城译本技巧最为丰富,用词比较书面化,形意逼近,最为读者喜爱。
由此笔者整理出诗歌翻译的几点启发:
一是诗歌的翻译中使用维奈和达贝尔内翻译策略和技巧可以达到形意的统一。
二是同一首诗在相同的地方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技巧,达到的效果不一。
三是诗歌的翻译不仅是对译者语言能力的考验,还与译者的审美判断相关。
四是诗歌翻译在关注意义对等的基础上,更注重原诗的形式在译文中的转换,即在译文中实现诗歌的音韵美。
本文通过对《别丢掉》一诗的三个译本对比分析,探索维奈和达贝尔内模式的翻译策略和技巧在诗歌翻译中的应用及其影响,总结各技法的优势和特色,以期为诗歌翻译的后续研究提供一点思路和借鉴。由于所选诗歌的文本特点,研究中还有许多翻译技巧没涉及到,如借词、仿造词语、笼统化。此次研究也仅立足于语汇、句法结构和信息的层面,其他的层面暂未涉及,希望后续研究将拓展范围和视野,以期更好地将维奈和达贝尔内模式运用到翻译实践中去。
参考文献
杰里米·芒迪2014《翻译学导论:理论与运用》,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许渊冲2006《翻译的艺术》,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
赵彦春2005《翻译学归结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高倩倩2016 《探讨中国诗歌英译中的“形译”——以赵彦春英译< 人间四月天> 为例》,《海外英语》第5 期。
罗执廷2006《林徽因< 别丢掉> 的解读与鉴赏》,《名作欣赏》第32 期。
黄丽鋆2015《从李煜词< 虞美人> 四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看译者的不同风格》,《科技展望》第14 期。
张丹丹2013《毛泽东诗词三个英译本对比研究》,《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以上内容转自:《汉字文化》2017年第21期,pp.5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