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交换生 高校交换生的光鲜与尴尬:交换真能实现“国际化”
图片由视觉中国提供
□“保险研究资格需要完整的成绩单,但我的成绩有缺失”——当交换生遗漏一些重要节点时,
□“我的英语出国后没怎么变”——如果不主动学习,课堂上简单的听和说也不会有太大的提高。
□“毕竟有语言障碍”——因为大部分时间和中国交换生在一起,有些人觉得自己根本没出过国
当同学们埋头考研、考研、海外申请,宿舍一片寂静时,林颖在朋友圈里发出了一个“九方格子”:不断结识新朋友,看日出日落环岛冲浪...生活似乎和毕业的无聊前奏大不相同。
上学期,就读于湖北某985、211高校文理学院的林颖,在学校成了“逆行者”。她选择去台湾省进行为期四个月的交流学习。
然而,与社交网络上的奇葩不同,林颖也在遭受着另一个问题——她下定决心要找工作却错过了“求职黄金期”,还差点因为学分不够而推迟毕业。原来的学校已经成了一个“烂摊子”等着她去收拾。
在中国香港,以及美、英、德等令前辈眼花缭乱的目的地,林颖这个年纪的大学生去过、上过学的不在少数:她的小学同学、大学辅导员都出国交流了。做交换生现在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
大学交换生逐渐成为一种趋势,随之而来的“吐槽”也很多:长时间不烧钱,回来还得为了学分“大手笔”。很难融入异国环境,让“里外不是人”...
做交换生是一种可以发展真正技能的学习体验,还是“鸡肋”?
短期出国没有高价
但它提供了另一种生活的可能性
自四年前上任以来,林颖的辅导员傅滢滢已经习惯了每学期缺四五个学生出国或交流。她自己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在我们大学攻读学士学位时,傅滢滢是众多交换生中的一员。
“尤其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外出交流。”傅滢滢说,学院与海外高校有着点对点的合作,国际交流办公室有很多好项目,为学生出国提供了机会。虽然被选中,但基本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的选择范围也很广。
早在2012年,浙江省教育厅外事处处长舒就对媒体表示,近年来,浙江省高校学生以交换生身份出国的人数不断增加。2010年学生人数超过1万人,2011年超过1.2万人,占浙江省大学生总数的1%。
支撑这一点的是高校交流项目的逐渐增多。据北京青年报报道,首都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国际交流项目近年来也呈上升趋势。
据某985大学新闻系学生刘一男介绍,由于家境并不富裕,与纯粹的出国留学相比,交流不需要花费几十万元,也不需要准备各种英语和专业考试,减少了很多时间和金钱成本。
选择大三下学期去台湾省的孟静承认,这次交流给她带来了人生的另一种可能。从陕西的一个城市考入华中地区的一所985大学,她一直向往着海峡对岸的风土人情。但由于台湾申请研究生户籍地的限制,她很难如愿以偿。“这次交流给了我梦想的机会。”孟静说。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褚赵辉表示,“交流是一种短期出国开阔视野的活动,让国内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所上的大学和当地的情况”。
游戏是交换生的必修课
以学习为名的深度旅行
“选择来到这里,你已经比其他同学赢在了起跑线上。”在台湾省一所高校专门为大陆交换生举办的开学典礼上,国际交流办公室的一句话深深打动了林颖。
表面上看,出去交流的节奏和原来学校基本一致。林莹只是一个学习的地方;但事实上,在她去台湾省之前的四个多月里,她异常忙碌:一边按部就班地上课,一边还要填表、申请、从头选课等等。为了办理林的手续,在三天内两头转悠。
这些努力让林颖在社交网络上收获了光鲜亮丽的资本:除了主业学习,打球也成了“必修课”。她把课程集中在一周的前三天,其余时间都用来“体验生活”。
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赵琪更直接。大二下学期,他报名参加了台湾省沂沭大学的交流项目。由于Exchange的专业与影视相关,课程内容偏向于实践,有很多走出去拍电影的机会。喜欢户外活动的赵齐在拍摄视频时进行了“环岛深度游”。
在赵齐看来,交流本身就是体验当地文化和结交更多朋友的绝佳机会。如果能“玩得开心”,付出金钱和精力是值得的。
时间短,整合困难
经常夹在中间,两边都耽误了
“出门前,我特别羡慕外面的同学。看到他们是自由的,这与我们的生活相去甚远。”林莹说。
不过,林颖交流回来后,她明白了兴奋背后的另一个“酸爽”:比如港台省的新闻学专业一学期5门课是正常的,但大陆高校的课程普遍比较多。选择低年级时间表排得满满当当的出去,回来带着“疯狂补充”;在休闲高三旅游的同时,很容易耽误自己的前程:高考、考研、申请、大部分招聘都集中在这个时候。
由于韩国成均馆大学的课程与原校课程差异较大,学分难以互换,互换后返校的李俐璇这学期一直在补学分。虽然按时毕业不会出错,但李俐璇还是觉得交流耽误了大事。“我需要一份完整的成绩单才能获得研发资格,但我的成绩却不见了。”。
香港城市大学采用英美学制,大部分课程与内地不同。刘一男的信用转换也很困难。虽然交流日程排满了,但她还是缺了四五节课,要等第二年才能插班参加低年级。可惜补课的时间和学院安排的实习冲突了。
为了获得学分,刘一男不得不放弃期待已久的北京实习,留在当地的学校单位两头跑。“我想不出哪个是主业。”。
虽然目前国内的交流项目主要集中在985和211高校,大部分高校都会把学生的成绩和外语能力作为筛选交流生的重点参考,但这些“优秀生”走出去后的融入问题依然存在。
在香港城市大学,大二及以上学生可以自由选课,前来学习的交换生也参与选课过程。作为转学生入学的白敬亭,和全日制学生一起上课,作业通常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在与香港本地学生的分工合作中,白敬亭经常因为不在一个思维通道上而出现沟通障碍。
“他们可以熟练使用谷歌、Gmail等。去寻找和发送信息,而我对这些并不熟悉。”为此,白敬亭花了很多时间去适应。
除了学习,日常生活也是一道坎。
经过四个月的交流,白敬亭发现经常出现在她社交圈里的大部分都是内地不同大学的交换生。虽然我和香港本地的学生有接触,但是次数也是屈指可数的。“真正进入他们的生活需要一到两年的时间,我的时间太短了。”。
在俄亥俄州马斯金根大学交流的陈,也认为自己没有真正融入美国的校园生活。“毕竟有语言障碍。”她说,因为大部分时间都和中国交换生在一起,所以经常觉得自己根本没出国过。
中美学期制的时差也让陈一度尴尬:在原学校参加上学期期末考试时,美国大学已经开学了,但她还是“一塌糊涂”——第一周的作业没交。
陈在那门课的分数低得可怕,老师让她补作业,以便有复习的余地。
陈坦言:“出国前我的英语变化不大。”以亲身经历换取英语进步后,她发现如果自己不主动学习,课堂上简单的听和说也不会有太大的进步。
交易所真的能实现国际化的初衷吗?
交易所有多大?林莹没在心里算过。在对短短四个多月的学习之旅给予“赞扬”的同时,她也直言不讳地感慨,虽然花钱获得了很多见识,但学术能力基本不变。
同样在台湾省交流的朱一鸣也觉得,由于时间短,当地要求,交流生不能实习和工作,不能申请奖学金。
学生的努力和收获与短期交流项目成正比吗?985高校学生交流部的丁指出,每个学生对交流都有不同的期待。“有的学生希望学习专业课程,提升专业知识或水平,期望对自己未来的学业发展或申请留学有所帮助;一些学生想增加他们的知识或体验其他更抽象的东西。
丁老师表示,走出去交流只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机会和平台,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指导性的帮助。“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适合出国留学,但有这样的经历,无论将来选择什么,都会对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和人生方向选择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北京某985高校国际高等教育研究中心马老师看来,国内学生的国际视野相对较短。“走出去的人多了,就能形成开放的校风。”褚赵辉认为,要实现真正的国际化,高校需要多途径并行,课程建设方式和师资来源的多样性是重要因素。
“因为很多时候这些都会受到一些规章制度的限制,人们更多关注的是交换生等等。真正的开放应该是一种相互开放,只交换一种方式的效果相对简单。”褚赵辉还指出,高校交流项目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交流过程缺乏深度:对交流本身缺乏系统规划;对交换生缺乏周密的安排,包括交换生的选拔和与国外大学的对接。
“目前存在一些为了交换而交换人的情况。交换本身是一种方式,但只是一种有限的方式。要实现学校国际化,必须找到更多的解决途径。”褚赵辉指出,应该让交流的准备过程更加充分,加强学生与交流学校之间的相互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