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师来了2 两度赴英教师质疑BBC中式教育纪录片:有点假更像在作秀
一部关于中国教育入英国学校的纪录片,正掀起中英两国有关教育的争论。五位中文老师去英国汉普郡的一所顶级中学进行了一个月的“中文教学”,但他们“水土不服”。这是英国广播公司发起的一个名为“中国英国学校”的研究项目,被拍成纪录片《我们对孩子来说够强大吗》,第一集由BBC2在英国时间8月4日播出。北京时间8月5日,中国部分视频网站转载了这一纪录片,新浪博主@英国那些事儿也用长微博图文翻译了纪录片的概要。“我只看到老师教学辛苦,但学生们不太尊重。数学课有多难?这个公式有多难记?你没看到聪明的学生说他们理解得很好吗?”“几百年来,中国一直走这条路。虽然你认为国外自由开放的学习方式更好,但请不要说中国丢人。”很多中国网友批评英国学生不尊重中国老师。与之相反,英国《卫报》刊登特约专栏作家西蒙·詹金斯的评论文章称,中国学校是考试工厂,英国根本没必要效仿。一位曾两次赴英国进行教学交流的上海老师质疑纪录片的真实性。她告诉这个网站:“我们去的小学的孩子都很守纪律,纪录片可能会有更大的展示和炒作成分。”纪录片第一集:屡屡出现纪律冲突由于第一次播出的纪录片没有中文字幕,@英国那些事件用图文并茂的长微博总结了第一集的内容。纪录片开头展示了一群中国学生齐刷刷在操场列队的场景,与之相配的画外音是:中国式的教育,以绝对的权威,绝对的纪律和惨无人道的竞争而闻名……这跟英式教育简直相差巨大。在接下来的影片中,英国学生脱下了黑色丝绸短裙和小西服,换上了“宽松得像降落伞”的中国校服;做前所未有的早操;晚上放弃空闲时间学习;教室墙上挂着“学海无边界,做船”的中国书法...开始体验正规的中文教育。关于纪律的冲突在片中屡屡出现。第一节课,一位教物理和化学的中国女老师举起食指,对学生说:“如果我看到你们不守纪律,我就叫你们出来单独站着。”很快,一个叫苏菲的女生因为上课讲话被邀请到讲台旁边的位置,另一个男生因为讲话被邀请到袖手旁观门口,表情冷漠。矛盾很快被进一步激化。在这名老师的课上,学生化妆、说唱、玩ipad、打闹,老师忍不住说:“这就是为什么你们总是比中国学生学得慢,因为我总要停下来管纪律,时间就这么流失掉了。”这句话激怒了Sophie,她表示,“这是在侮辱她说她们比中国学生笨”。纪录片中,灌输式教学与个性化教育、鼓励与表扬与严厉鞭策、严格管理与宽松学习之间的矛盾都被一一放大。英国学校理化课习惯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和发现,而中国教师的课堂,则由老师演示实验,然后将所有的知识用课堂笔记形式教给学生。语文体育课上,老师让习惯了“自己玩”的学生去测试1000米跑和800米跑,只有一半的学生通过。一个其他学科都很好的“胖哥”跑了他的头。英国体育助理鼓励他:如果你在体育上不能做到最好,我相信你在其他学科上也能做得很好。英国体育老师说,他们通常用鼓励的方法,让体育不好的学生一次又一次地战胜自己,而不是和其他跑得太好的学生比较。数学教育则褒贬不一。中国教师在15分钟讲完了英国学生要学一整周的三角函数公式,让学生直呼跟不上,但也有学生表示“中国老师讲得太清楚”,一直没搞懂的配平方,经老师讲解一下就听懂了。中英争论:中国教育失败还是学生不懂得尊重纪录片第一集播出后,关于“中式教育”有用与否,在中英两国引起不小的争议。《卫报》首先批评“中国教育”:中国学校是“考试工厂”,中国逐渐意识到“先进教育”的愚蠢。为什么英国政府下定决心要遵循这种教育方式?这篇评论文章表示,BBC向观众宣扬一大迷思:中国教育比英国教育“好”。但半个世纪以来,虽然美国和英国在PISA等排名榜上始终表现差劲,却在学术研究、科学专利、发明创新、繁荣、创造力等方面引领全球。对他们来说,民主活力很重要。而中国教育和俄罗斯教育一样,擅长制造机器人。为什么这对英国的部长们如此有吸引力呢?许多中国网民指责英国学生的固执。新浪微博网友@兔小兰也表示,任何国家对老师的不尊重都会受到斥责,这与国情无关。还有网友反驳“中国教育丢人”:我只看到老师很努力地在教,而学生并不是很尊重。数学课有那么难上 公式有那么难记?没看到聪明学生表示很好理解吗?
专家:“语文教育”过于注重教学而不是学习
不过,对于“中式教育”,中国网友也纷纷表示确实存在忽视学生个性、功利化、数理化课程太过艰深等问题。网友@范青林表示,如果教育意味着填鸭、考试,中国将主导各种科学奖项和科学发明。相反,恰恰是这种应试教育抹杀了一切好奇心和发明创造,也让绝大多数学生上了大学,混了大学,什么都没学到。对此,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中国现行的教育制度,学校过于看重老师的“教”,而不是学生的“学”。但事实上,很多研究都表明,学生的学习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己的学习方法、态度,而不是老师灌输式的教育。但是,完全像纪录片一样坚持“语文教育”,肯定是不对的。“即使我们想向中国教育学习,我们也必须做出一定的改变来适应我们的国情。目前国内也有学校会实行西化教育模式,有成功的,也有不成功的。归根结底,他们应该适应自己的国情。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则表示,中国教育到英国,和英国教育到中国,都会遇到水土不服,“毕竟我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文化,中国学生肯定更适合中国的教育,英国也是如此”。在英国交流过的上海老师:纪录片更重要本站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纪录片中中外师生的夸张“对抗”,引来了对该片真实性的质疑。“这部纪录片有点假。”当这个网站问到中国教师在英国教学的纪录片时,吴昀立刻提出了质疑。吴云是上海实验学校国际部的一名数学老师,2014年11月,她和28位来自上海的数学老师一起,赴英国进行为期一个月的交流教学;2015年2月到3月,她又赴英参加第二次教学活动。“我们上的小学的孩子都很守纪律,这和我看到的新闻完全不一样。”。在吴云看来,BBC制作的纪录片可能有更大的展示和炒作成分。“我的想法,是假的,只是媒体炒作”。储朝晖则认为,“纪录片背后的故事我们并不了解,它呈现出来的只是一部分,并不能反映整体的情况”。在楚赵辉看来,英国学生完全适应“中国教育”需要一个过程。学生会想:这种教学方法有意义吗?有必要吗?因此,纪录片中可能会有一些排斥。“去英国任教的五位老师,可能对英国文化了解不多,即使英语教学交流没有问题。”。高二从江苏赴英国念书,现在在英国念物理的大一学生Fredrick也认为,以“绅士”闻名的英国总体上很讲文明,纪录片里英国学生表现得没有礼貌,可能由于他们的一种排斥心理和对中国教育方式的不适应。弗雷德里克认为英语课是免费的,随时提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我意识和兴趣。“当学生有兴趣、有热情时,就不需要管理了。”。而且,国外的基础数学教育也不像国内描述得那样简单,英国数学也有难易之分,“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就学基础的,喜欢数学的学生就会认真去钻研。”Fredrick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