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的“加减法”怎么做 习近平给出答案
2016年1月18日,省部级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座谈会在中央党校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开幕式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李摄
6月14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中国前五个月的经济运行情况。所有数据都表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发力,国民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稳定性不断增强。总体来看,是稳中有进、稳中有进,中国经济发出了增速企稳、质量趋好的信号。
从2015年11月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首次提出“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今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研究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年多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述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践基础、深刻内涵、根本目的和工作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处理好“减”与“加”的关系。这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正确的方法论。“文武之道,一放松”。在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断释放,在“减”与“增”之间,向历史和人民交出了一份精彩的答卷。
新常态要求供给侧进行结构性改革
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积累了一些结构性问题。经济面临实体经济结构性供给失衡、金融与实体经济失衡、房地产与实体经济失衡等问题。如何实现经济发展的“动能切换”,实现“升级换挡”,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为中国经济面临的难题。
“结构性问题存在于供需两端,但主要矛盾在于供给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场长期关系的硬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了问题的关键。
新常态下,发展需要新理念、新智慧、新方法。解决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必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重点,这是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必然选择。
如何打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硬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了一条明确的路径:把握“加法”和“减法”,增加要素投入,促进经济总量增加,减少低效低端供给,扩大有效中高端供给,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换句话说,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做到“减法”和“加法”一起做。一方面要淘汰落后过剩产能,腾出更多资源用于新兴产业发展,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打好“先手棋”;另一方面,要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做强做大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准确运用“还原”,持续发力
不破不立,弃旧建新。打好这场关系全局的硬仗,要用辩证思维做好“减法”:减少低端供给和无效供给,淘汰产能、库存和杠杆,为经济发展留下新的空空间。因为低效低端的供给不仅占用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还造成了巨大的浪费,挤占了空的经济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减量的同时,减量要精准,不能误伤,牵着“牛鼻子”,抓问题根源,精准发力。比如在淘汰过剩产能的同时,要弥补一些行业产能不足的缺点;在推动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去库存的同时,必须警惕一二线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去杠杆的同时,低杠杆、高增长的企业也要根据需要适当增加杠杆。
沿着这条路走,就会成功。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路径,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发力,精准实施“减量”:去产能进展顺利,钢铁和煤炭分别完成了60%和40%的去产能任务;去库存效应明显,5月末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8.5%;去杠杆化稳步推进。4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6.2%,同比下降0.6个百分点。总之,国民经济延续稳中有进、稳中有进的态势,新动能快速增长,带动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澎湃动力。
“添加”结果,改变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增就是要扩大有效供给和高端供给,补短板、惠民生,加快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产品,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目前,各地在出台去库存、处置“僵尸企业”等“减法”措施的同时,加大扶贫力度,投入水利设施,弥补环境短板,加快改善民生。
但“添加”不能是“蜂拥”,要避免重复建设、“强刺激”和“撒辣椒面”。例如,近年来,一些地区出现了光伏热和风力发电设备的重复建设。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加法”,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必须防止盲目投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增加社会急需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缩小城乡和区域公共服务水平差距,加大脱贫攻坚力度。要把存量调整与最优增量有机统一起来,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相结合,振兴实体经济。要聚焦经济竞争力的关键、消费升级的方向、供给侧的短板、社会发展的瓶颈等。,统筹部署创新链和产业链,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加大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最新经济数据显示,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推进下,我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在减少低效供给的同时,扩大了中高端供给,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服务和产品供给质量稳步提升,共享经济、共享经济、智能家居等新业态快速发展;短板亮点突出,生态环境保护和公共设施管理投入保持较快增长。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减法”和“加法”不是简单的数学公式,而是一个时代命题。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培育新动能,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将获得强劲动力,不断前进的中国经济也将为世界经济复苏创造更多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