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阴 人体的最佳状态是:阴在上,阳在下!
人体阴阳失衡不协调会引起人体的各种病态反应,但往往无法了解人体阴阳的根本原因、变化和分布,从而达不到人体的最佳状态。
上热下寒,就是阳不归位!上热下寒是现代人最常见的症状,其主要表现为热证与寒证并存
常年生气的人,总是口腔溃疡、舌痛、慢性咽炎、失眠。同时,他们表现出许多感冒症状,如舌头发福、大鱼际发青、下肢发冷。
在饮食方面,这些人也很挑剔。吃热的会生气,吃凉的会伤太阳。只能吃点温热的。
按照中医的说法,其实有一种更准确的表达方式:“寒假真热”或者“阳不归”。
《黄帝内经》说:“今天患热病的人,都是伤寒之类的……被风寒所伤的人,都是病热的。”。
这句话指出“感冒是发烧的原因”。体内若有寒邪过盛,则阳气会被排除,阳气会上浮发散,表现为上热形象,人会有上火的症状。也就是说,冷是生气的根源!
实火虚火,如何区分?有些朋友生气后,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用战败的火药,但他们往往会陷入一个越吃越严重的怪圈。在这种情况下,总是忽冷忽热。
因为上热下寒都是身体寒引起的,战败的火药是寒之物,服下只会给你的感冒加寒,越治火越大!
所以在处理上火之前,一定要分清是真火还是虚火。
真火:我从来不生气,但是吃了东西之后,突然就生气了,多半是真火。
虚火:常有口腔溃疡、舌痛、痤疮、失眠等火热症状。喝了凉茶之后会好一些,但是不喝的话就不会再起作用了,反复出现。一定是虚火。
火的不同属性自然导致不同的处理方式。总之:泻法主要用于清热降火。建议服用火药;虚火以补阳养阴为辅。
而且,对于虚火来说,补阳和养阴并不矛盾。因为阳气越弱,体寒越重,脾胃虚是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气血津液不足,身体燥热。所以常年虚火的人,往往阴阳两虚。
上热下寒,怎么形成的?阳导致上升,阴导致下降。但是,如果阳总是在上面,阴总是在下面,就意味着阴阳分离,也就是说阴阳之间没有交集。如果你是你,那就是它,它不会构成对立和相互利用的关系。两者之间没有互动,当然也不会有关系或变化。
相反,只有阳下,自下而上,阴上,自上而下,两者才能相关,只有相关,才能对立,互利,平衡,相互转化。这叫“阴阳同情”。
所以,人体最好的状态就是阴在阳下。如果你把它倒过来,它会变得又热又冷。
那么,为什么阴阳颠倒呢?中医认为,心脏在人体的上半部,就像天上的太阳;肾主水,水位于人体下部,就像地上的河流一样。水火不利,体内气血阴阳循环不能正常,阴阳颠倒。
举个例子,假设心火和肾水是两辆车。如果两车相遇,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车本身正常;第二,路不堵。
我们先来看看车辆的问题:
1.肾阳虚
晚清著名伤寒学家郑钦安在《医学真理》中指出:阳气太弱,太强,阴中元阳必然与同上,会引起牙痛、两颊肿、耳根肿、咽喉肿痛。粗人不知道,也很少认为阴虚旺。
可见,如果阳气过弱,阴寒之邪就会过盛,逐渐沉下,积于下半身,产生“下寒”;同时,肾中的元阳不能促使肾水上升,心火若得不到肾水的滋养就会变“热”。
2.肾阴不足
如果肾阴亏虚,就没有足够的物质基础来实现“提心升火”的生理功能,身体仍然会处于“电不足”的状态,所以忽冷忽热也就不足为奇了。
3.心阴不足/心火过盛
心阴不足与心火亢盛常并存。如果火在燃烧,心就会“热”;同时,心火若降,不温肾水,则“寒”。
让我们再看看这条路:
1.缺少气体
在身体的圆周运动中,火会降,水会升,这必须由一种力量来驱动,即气,这是气兴衰的关键。
气由脾胃生成。脾胃虚弱,则不足,则脾气不升,胃不降。肾水不能借助脾气的上升来帮助心火,人会因为心火过度而红肿热痛。;
同时,心火不能借助胃气的衰退沉下去温肾水,人会怕冷、痛经、腹泻、下肢寒凉等。由于肾阳不足。
2、焦炭的耐湿性
火起了,冷沉了,中间焦堵了,就会“上热下冷”。最常见的是湿阻中焦,堵中路,致使心火不降,肾水不升,自然水火便不能吉吉。
上热下寒,最宜艾灸!变热变冷的本质是“寒假真热”或“阳不归其位”,这就提出了两个要求:一是补阳,二是潜阳。
一些忽冷忽热的朋友服用补品后,往往会加重上火的症状。为什么呢?其实就是单纯因为阳为辅,而阳不拉下,阳不到位,不仅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会造成不好的事情。
艾灸是补阳潜阳的必经之路;
第一,冷热时出现的火是虚火,表示身体寒冷,艾灸最擅长治疗虚寒的疾病,最适合;
第二,拉下阳气最直接的方法是多灸腿部;
第三,艾灸可以阴阳双补,滋阴散寒祛湿,消除中焦郁结,补充中气,助脾升胃降...这些都在促进心肾相交。
艾灸像这样:补阳潜阳,双管齐下
第一步:打通中交
打通中焦,祛湿散寒,补足中气,使上下气道畅通,火才能下去。否则艾灸后火不能完全降下来,上火的症状会更加严重。
方法如下:
首先,如果上火症状严重,应先做艾灸,将阳气引入胸腔;
然后,再灸关元——关元是收元音元阳之气的门户。艾灸关元使命火满,元气补充,震元将恢复“藏而不泄”的功能;
会主动收回散在外的热气,上火的症状会逐渐消失;
再次,中焦不侧重调理脾胃,如脾俞、舒威、中俞、足三里、太白等。,这是常用的穴位,脾气虚弱,艾灸;脾湿者,可加灸阴陵泉、风龙、揭西。
第二步:把火引向人民币
上热下寒引起的虚火,要引至下肢。
此时可通过艾灸小腿下角及腿部穴位,如足三里、银陵泉、三阴交、涌泉等,将火点燃。腿部温热,经络通,灼火降。
需要注意的是,脚心涌泉穴要放在最后一灸,必不可少,这样才能彻底完成“引火归元”的过程。
另外,建议艾灸前用艾叶泡脚,泡脚的同时用双手搓下背部。浸泡后,将涌泉穴搓在脚底,可滋肾水,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