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兵逃跑 我不想死:汉简古籍中的汉朝士兵逃亡案件
网易新人文浪潮项目签约账号【历史心发现】
未经账号授权,禁止转载原创内容
史书和出土的敦煌居延汉简中有许多关于汉代逃兵、逃亡者的记载。由于恶劣的自然和文化环境,这些人经常逃到匈奴。
士兵被流放的原因是什么?
根据史书记载和竹简记载,这些人逃跑的第一个原因是守卫边境的环境比较压抑。根据出土的汉简所编的《风雨诗》,当时的戍边环境极其艰苦:
“天不显多乌云,月不显多沉浮。
这条河是由汹涌的水流形成的,周向流倾泻而下,形成波浪。"
第一句明显描述了沙尘暴的情况。
除了恶劣的自然条件,军官的谩骂和严厉批评也是士兵不愿忍受服役的重要因素。
例如,居简言在4月9日记录到,一位名叫唐波的军官因殴打下属而被捕。于是,甲戌头唐波拍死了马屁。在博之前,他是家曲饼苑的负责人,今年正月就坐上了榜。
据《居延竹简》第88.5条,这是一个家世好的骑士杀人后逃跑被通缉的案例:李宗坐在居延骑士广都,杀死了客人杨崇。元丰活了四年,丁由正月死。
这种事件不仅与守卫边境的艰苦环境有关,还与汉代人骄横跋扈、不愿受辱的军营弱肉强食的生活规则有关。当时的边塞世界基本上不讲什么治国之道,整个世界基本上靠军法和暴力维持。因此,除了边防士兵和囚犯,来自温和内陆县的士兵必须变得傲慢才能生存。
所以在汉朝会留下这样的记载:“想死的人很多,听到匈奴的消息很高兴,但是他们别无选择,只能等待!然而,也有人时不时死去”;在居延汉简第2384号中,也出现了“亡夫亡女”的字样,呼应了韩曙的说法。
除了士兵内部矛盾之外,秦汉时期,外出执行任务不及时汇报的官员也受到了严厉的惩罚。当时,陈胜谋反以“失其期,削其法”为始,并不少见。由于当时没有即时通讯,所以严格计算了相关人员每次外出的出发和返回时间。官员们会告诉他们什么时候出发,什么时候到达,安排住宿,当然还会警告他们不要推迟到达。以下案例是没有及时回来报案的士兵受到的惩罚:
居简言22.133:吴佳日,王新等人入关,在官府里呆到很晚。欲推考问侯上官武校尉,校尉等人拒辞,关守成预言等人不能入关;
居简言59.541: □皆留证失职,罪当死,叩头死;
居简言59.570: □我去队里待了五天,私底下在五队。
除了日常执勤中的逃跑,心理素质差,敢逃跑的,坚决斩首。因为个人的开小差可能会成为军队瓦解的诱因,这是秦汉军事法制定者必须考虑解决问题的出发点:比如张家山汉简中,也有“取景信地,多贼,官兴,贼遇”。去北方,永远不要打仗。法律:对不战而逃者的处决记录。
汉军除了相互逃窜外,在每次远征中,还有大量的士兵因为丢失、后勤、人事管理等原因被扣留在国外。在之前的漠北之战中,汉武帝派太官将霍去病的几十辆装满粮食的粮食车送人。他回来时,许多多余的精米脂肪被丢弃在他的大车里,但有些普通士兵饿得冻着,有些饿得起不来了;大宛之战中,也有汉军“使官贪,不爱死,侵之,以此为民之理”的案例在归途中;大湾两战,80%-90%的汉兵没有回玉门关。而且,这些人还会想着带杨魏玲花的亲戚去长城。汉朝官员自己也承认:“那些从未从军归来的人,他们的后代都很穷。一旦他们去世,他们将从他们的亲戚。”
携带武器,成群结队地逃跑
由于上述原因,汉军对军营生活不满,于是计划逃跑。他们逃跑时,通常会偷武器、弩等装备,逃离汉萨防御的薄弱环节。例如,居延简68.69记载了一个完整的士兵逃跑案例:
今年正月,朝廷调业守侯长,司不侵司,主领吏,侯备为寇虏之贼,却是本月初三
居延长安亭长尹、王洪子、公、攻鲁亭长赵昌,宾客、,皆死,皆盗官
1000多元,一大剑一铍,一小锥一小刃,过运河时从河中划出一条弧线的士兵。
水来了就出来了。询问队长王昌后,他说:宪法携带一把剑,一把官方弩和十二支箭......
一旦这些士兵逃到大陆,编户留人的制度就会投入运行,搜寻这些逃犯,这些人也有回不去的家。例如,居303.155.13.17记载:
马长礼,也就是有死在屯里的官员和百姓,他们的名字和姓氏都在各县各县,年纪都比较大,都在找,穿的都是名贵的衣服,年初死的人,人数多,而且都是白报和有病。我愿从元初延案二年,田守备卒一千五百人为马田关写渠,为淮阳郡正月。
这竹简上记载的是一对逃兵的信息被送回了县里。在当地,根据逃犯最终出现时的形象,他们应该做好被逮捕的准备。
一旦发现这些人逃跑,政府应报告他们的姓名、长相、武器和衣服,以及逃跑时陪同他们的人数,以便于政府的搜查和逮捕。
如居延简538所记载:
“没必要跟着客人点菜,住在赵坊子。已经30年了。它是中等、强烈和黄色的。”
面对搜捕,这些逃犯往往会隐藏一段时间或者编不同的衣服来躲避搜捕。比如敦煌竹简784记载,一个叫臧官东的长安人杀人后隐姓埋名去了敦煌县,改名为杨翁,要求当地县的权力搜查小偷。
修建汉代长城
因为汉代长城的防御工事太长,有些段落实际上并没有实际的城墙,所以“不都是土墙,或者因为山石,柴火被冻,山谷和水闸”。
24年7月27日,居延竹简记载,军官因未能捉到逃兵而被罚款:
口碑死了,不行,精四两。
逃兵的结局:抛弃妻儿,加入匈奴
这些人逃出赛罕后,大部分都进入了匈奴地区,匈奴对逃出汉朝的人非常重视。比如汉武帝的《辛赵佶》中提到:“匈奴如果被汉打败,就要经常搜问、听”。
匈奴人还在汉地附近部署了许多年的名为“福监听器”的边防军。这些人住在一个叫Outuo的土房子里,用作驿站或驿站。他们会去韩抓人,遇到韩的逃犯。比如《韩曙-苏武传》记载:来到北海,说吴:“这一带若被捉去,会在云中打个口,府以下的官员和百姓都要穿白衣服,说要崩了。”李陵和苏武通过侦察兵捕捉汉人的生活,得知了汉武帝去世的消息。匈奴人正是通过这些哨所遇到汉朝的逃亡者,让逃亡的士兵和官员彻底摆脱追捕。
这些人大多在逃亡时下定决心,所以他们经常抛弃妻儿和家人,把他们留在汉地。《狩猎法》说:死在匈奴的,都是蛮夷,不断抛弃亭台楼阁地道,不坚守血统,从塞布或从国外下凡但被盗贼杀害的,必须斩首。妻子是牧羊人。在等待亲人的时候,他们也会受到严厉的惩罚,比如被当成仆人一样惩罚。
与所谓“虽远必惩”相比,这也是汉代守备兵的一种人生选择。
要点
东汉-龟山之战:古代西域之争背后的外交和利益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