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大选 高颜值“大V”逆袭:43岁特鲁多成加拿大史上第二年轻总理
赢得胜利后,自由党领袖特鲁多和他的妻子向人群致意。
自由党的欢呼响彻加拿大的夜。据路透社报道,加拿大第42届联邦选举于当地时间10月19日举行。经过近12个小时的投票,虽然官方结果尚未公布,但自由党已在议会338个席位中赢得174个席位,成为赢得大选的多数党。自由党领袖特鲁多将成为加拿大第23任总理。哈珀领导的保守党未能连任并宣布失败,结束了9年的执政历史。特鲁多年仅43岁,路透社称,他将是加拿大历史上第二年轻的总理。分析称,特鲁多执政后,加拿大对外政策将更显“全球化”和“多边化”,他将致力于修复加拿大与美国奥巴马政府的“冷淡关系”,加大力度应对全球化议题,如“伊斯兰国”、气候变化等等。新总理只有43岁1983年,前总理皮埃尔·特鲁多亲吻了他的儿子特鲁多
在长达11周的竞选中,这位出生于1971年,被认为没有执政经验的总理候选人起初并不被看好,但他在竞选中表现出的机智幽默令选民惊喜,扭转了自由党面临的低支持率局面。特鲁多曾担任加拿大下议院帕皮尼奥选区议员,并担任该党青年、大专教育和业余体育事务评估员。他是已故加拿大总理皮埃尔·特鲁多的长子。1968年至1984年,皮埃尔·特鲁多担任加拿大总理。特鲁多的胜利也创造了加拿大父子俩两代人担任总理的记录。在激烈选战中,以哈珀为领袖的执政党保守党,以特鲁多为领袖的加拿大第三大反对党自由党,和以唐民凯为领袖的第二大反对党新民主党一度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此前,民调机构“Nanos Research”进行的最新民调显示,自由党支持率大幅领先,全国支持率为37.3%,保守党为30.5%,前国会第二大势力新民主党为22.1%。2011年大选,自由党只赢得众议院308席中的34个席位,退居众议院第三大党。2013年,特鲁多当选自由党领袖。并不被看好,被认为太年轻。在三大政党中,自由党的民调支持率一开始也最低。然而,特鲁多在竞选活动中的表现令人惊喜。特鲁多和竞选团队成员到达机场后玩杂技,他的竞选活动非常热闹。东方集成电路数据
新华网报道称,年仅43岁的特鲁多有着多重标签:高颜值,文艺范儿,前总理皮埃尔·特鲁多长子和社交媒体红人。他在三位候选人中最善于运用社交媒体展示个人魅力。除了偶尔发布和政策有关的内容,这位文学系出身的候选人“大V”经常用手机自拍竞选活动,并且在脸书和推特上使用煽情语言感染粉丝。身高1米88的特鲁多在潮人热捧的照片共享网站Instagram上发布的帅气照片颇具潮人风范,而且毫不吝啬与粉丝分享生活细节,为特鲁多赢得不少好感。自由党甚至打出“特鲁多一代”的标语吸引年轻选民。分析认为,特鲁多的竞选活动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气势上压倒了新民主党,迎合了选民求变的心态。在几次辩论中,特鲁多思路清晰,表现出机智和幽默。自由党的支持率逐渐上升,超过了保守党和新民主党。经济不景气,胜选关键在于三党“经济药方”特鲁多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哈珀的“错误经济政策”导致“数千个工作岗位流失到美国”。
回看此次加拿大大选,在全球能源价格大跌背景下,加拿大商业投资下降,多个原油项目被取消,加拿大统计署资料显示,2015年加拿大第一季度经济四年来首次陷入萎缩,第一季度GDP下滑0.6%,这是2009年以来程度最糟糕的经济衰退。2015年前5个月,加拿大经济呈现负增长。直到今年6月份,经济形势略有回升,7月份GDP增长0.3%。在大选中,经济问题成了加拿大选民最为关心的问题。早些时候,三大政党的领导人就经济话题进行了激烈的辩论。加拿大《环球邮报》曾表示,由于加拿大经济低迷,这场经济辩论极其关键,甚至主导了选民的投票。特鲁多和唐民凯炮轰哈珀的经济政策,称哈珀“错误的经济政策”致使“成千上万的工作岗位流失到美国、基础设施年久失修、阻碍加拿大经济发展。”哈珀认为,加拿大目前的经济困难是外部市场动荡造成的,是暂时的。加拿大需要保守党作为一个成熟稳定的政府,并承诺继续专注于创造就业机会、减税和消除财政赤字,从而在不增加纳税人负担的情况下发展加拿大经济,逐步调整经济和就业。自由党和保守党的经济政策大相径庭。自由党奉行大力投资基建、保持财政赤字、以中产阶级发展为关注重点的经济政策。特鲁多承诺,一旦当选上台执政,将会关注中产阶级发展,将实施中产阶级减税的政策,同时向富人增收1%税收。此外,承诺在未来三年每年保持1100亿加元预算赤字,以确保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抓住民众对碳排放失望情绪,在节能减排做文章抓住公众对碳排放的失望,在节能减排上做文章
民调显示,加拿大人对他们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的成就感到“失望”。加拿大各党派纷纷推出各自的能源生产和碳减排政策,以此展现在全球重要问题气候变化上的领导力,获得选民的支持。
在节能减排议题上,加拿大各党派也纷纷推出各党能源生产和碳减排政策,借此展现气候变化——这一全球重要议题政策方面的领导力,以获得选民支持。今年5月,加拿大《环球邮报》报道称,一项民意调查显示,人们对加拿大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取得的成就感到“失望”。至于加拿大努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对全球变暖的贡献,只有14%的受访者认为“好”或“非常好”。民调公司Nanos Research总裁尼克·纳诺认为,调查结果显示,人们普遍认为加拿大推迟了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哈珀政府今年5月就削减温室气体排放做出承诺——到2030年,加拿大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将比2005年下降30%。分析人士认为,在美国、中国及欧盟已宣布新的减排目标之际,加拿大政府2020年的减排承诺面临越来越多的质疑,同时其宣布2025至2030年的减排目标仍遥遥无期,被认为是“空有口号”。《外交政策》杂志评论称,如保守党未能连任执政,那么加拿大会产生一个与以往不同的气候政策,这或将影响今年12月的巴黎气候峰会。加拿大选民的内心非常矛盾。Nanos表示,人们期待政府率先创建碳税政策,以抑制排放,但与此同时,许多人不希望看到这些税收政策增加他们的家庭支出,如取暖和加油。特鲁多曾公开表示,加拿大民众都非常明白碳定价的必要性,这对保护环境非常有益。特鲁多承诺10年内向环保基础设施投资200亿、发行环保债券为环保节能项目筹资,并为低碳经济信托注入20亿以资助减少碳排放的项目。他还承诺设定全国减排目标,但允许加拿大各省设有各自减排系统。这是加拿大历史上“最长的选举”和“最昂贵的选举”特鲁多正与妻子和孩子参加一个公共活动。
此次大选,被看作加拿大史上耗时最长的一次联邦大选,也是耗资最多的大选。8月2日,哈珀宣布解散议会,全国大选定于10月19日举行。此后,加拿大三大政党正式展开竞选宣传战。根据加拿大大选选举规定,加拿大议会实行参众两院制,只有众议院议员由选民投票产生,每4年选举一次。在众议院拥有最多席位的政党就会获总督邀请组成内阁,而该党党魁就会获委任成为总理,参议院议员则由总理提名、总督任命。因此,加拿大选民只能选出其所属选区的候选人,不能直接选出总理及内阁。加拿大联邦选举的选举周期一般只有五周。按照保守党执政期间修改的选举方式,选举原本在投票日前37天开始,但现在选举时间增加了一倍,选举周期延长至11周。有人认为选举时间长对哈珀所在的保守党有利,因为该党有更多的选举资金,时间多了就意味着有足够的资金可以用于宣传。这次联邦选举也可能成为历史上“最昂贵的选举”。【加拿大保守党、新民党、自由党政纲政策】平台:保守党政纲为“保护我们的经济”——全球经济再次疲软动荡,虽然加拿大经济比很多国家强, 但仍属脆弱。因此,为避免受到世界不稳定因素影响,保护加拿大经济是保守党的重点。自由党计划是一个“强大的中产阶级”。自由党认为,强大的经济始于强大的中产阶级,应该努力帮助中产阶级成长。新民党政纲为“建立我们梦想的国家”。政党领袖唐民凯在其政纲前言中写道:“作为总理,我每天醒来之后,都会专注于建立我们梦想的国家。”预算和税收:保守党政府2014-2015年度已取得19亿元的预算盈余,承诺今后4年都将实施平衡预算。在税收方面,保守党承诺,未来4年内将小企业税率从11%降至9%。自由党承诺未来三年每年保持1100亿加元的预算赤字,用于投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并从2019年开始平衡预算。在税收方面,将减轻中产阶级的税收负担。新民主党同样承诺,今后4年实施平衡预算。在税收方面,增加大企业税收,减少小企业税收,2年内将大企业税率从15%提高到17%,将小企业税率从11%降至9%。能源政策:保守党承诺争取建造新能源管道,将亚伯塔省原油运往全球市场。保守党承诺在2030年前,将温室气体排放量按2005年的水平减少30%,称将大力投资环保能源及节能技术。自由党承诺在10年内投资200亿元用于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发行环保债券为环保节能项目筹集资金,并向低碳经济信托注入20亿元用于资助减少碳排放的项目。承诺设定国家减排目标,但允许加拿大各省拥有自己的减排体系。新民主党承诺建立一个“加拿大碳排放限额与交易计划”,帮助实现减排目标,并承诺在加拿大北部和偏远社区投资1亿元开发可再生能源。安全和反恐:保守党从网络安全、打击犯罪团伙、打击各种诈骗、打击毒品、支援受害者等等方面向选民承诺。自去年11月以来,保守党政府已先后在伊拉克和叙利亚参与针对“伊斯兰国”恐怖组织的空中打击行动,并参与阻止人力及财力流入该组织。自由党反对加拿大参与伊拉克和叙利亚的轰炸行动,支持加拿大帮助伊拉克训练士兵。新民主党承诺取消在伊拉克和叙利亚的轰炸行动,阻止人员、武器及资金流向“伊斯兰国”组织。难民政策:保守党承诺,在此前计划的2018年之前,在接收11300名叙利亚难民的基础上,于2016年9月前额外多接收1万名叙利亚难民。自由党承诺将政府资助的接收叙利亚难民计划增加到25,000人,并在2016年为难民审判和住房服务划拨额外资金。新民主党承诺今年结束前接收1万名叙利亚难民;自2016年起,每年接收9000名叙利亚难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