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而小天下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登泰山而小天下
孔子登东山、卢晓,登泰山,天下小
“孔子登东山、卢晓,登泰山,天下小”。面对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新形势,为了更好地推进人类文明进步事业,我们必须向前看,正确认识和把握世界大势和时代潮流。
——习近平在2018年6月10日上海合作组织国家元首理事会第18次会议上的讲话
“孔子登东山而卢晓,登泰山而天下小”出自孟子。这句话表面上是泰山的高度,实际上是“站得高看得远”。正是因为孔子在修养的过程中寻求突破和超越自己,孔子才能不断完善自己,最终达到“为所欲为,不逾矩”的境界。孔子潜心实践的智慧,对我们今天也有重要意义。从字面上看,“孔子登东山而卢晓,登泰山而小天下”首先包含了寻求突破、超越自我的内涵。可以说,正是因为这种攀登的勇气,孔子在征服东山之后,才能够登上更高的泰山。仔细考虑了一下,在学东西创业的过程中不也是这样吗?在众多古籍善本和名言典故中,鸿儒学者早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告诉我们只有不断突破和超越自己,才能“做云服柱”。《礼记》中的“如果你是新的,如果你是新的,如果你是新的,如果你是新的,如果你又是新的”是一个突破,告诉我们每天都要改变。在斋藤优子语类中,“要学习,就要认识到现在是什么,而不是昨天,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即有所进步”是一种突破,它告诉我们,要有所进步,就要从发展的角度去学习,即我们所说的突破。《孟子》中也有一句名言告诉后人:“故天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缺少自己的身体,做什么就做什么,不能有耐心。”忧虑、贫穷、挫折等。不仅能给人带来麻烦,还能把人培养得最好。只要他们能突破这些障碍,就一定能提高自己的能力。纵观中国的历史发展轨迹,无数的理论研究和科学创造也证实了这一真理。儒家经典传承千年,逐渐发展出朱成理学、王陆薛鑫等流派,是儒生反复坚守创新原则、开拓新视野的结果;古代印刷技术历史悠久,逐渐发展出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这是技艺精湛的工匠日夜不断改进的结果;古代的造纸技术在不断变化,蔡侯纸发明于东汉,这是古代劳动人民潜心研究、不断创新的结果。
从东山到泰山,是身体的修炼和自我的超越;从“吕霄”到“小天下”,有一种“登高望远”的哲学智慧。笔者认为,这里“登高望远”的表达,不仅仅是地理高度带来的视觉冲击,更是眼界、胸襟、境界的高度,体现了孟子对知识和长远全局的深刻思考。正如孟子所说:“看海难,与圣人门口游者谈何容易。”一个人如果享受过大海的壮阔,又怎么会被江河的涟漪所陶醉呢?一个人在圣人门下读书,怎么会被其他理论吸引?可以说,这句话恰好是对孟子“登高望远”哲学的补充和印证。古代先贤大多有着不凡的眼界、胸襟、气魄和追求,他们留下了许多警世之言,鼓励后世学者“站得高,看得远”。《左传》提出“君子要知大者远,小者近”,金英说“君子心小,而气利我一辈子”,而“登高始觉天高海阔,海知浪”,“不畏浮云,只在最高处”等诗句,都是古人看山望远后的感受,透露出他们有大局观和大眼睛。不仅如此,古人常常依靠寓言来激励后人。《庄子·秋水》中河伯“看豪爽家笑”的故事,最能体现狭隘眼光的危害。因此,我们必须不断拓宽视野和心胸,提高自己的境界。
不只是对个人,从国家层面来看,“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中所包含的“登高望远”思想也同样适用。要理解这一内涵,就应该立足于中国传统的“和合”文化进行思考。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都把“和”视作天下之大道,希望万国安宁、和谐共处,而这个“和”就是我们民族所拥有的胸襟和气魄。《中庸》提出:“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这是开门见山地指出“和”是天下共同遵行的大道。《论语》指出:“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这是在告诉我们,礼的应用当以和谐为贵,古代君王的治国方法,先贤流传下来的道理,最可贵的地方就在于依礼行事,大事小事均应依此为准。《周易》讲道:“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其意思是说,能够保持“太和”,即最大的和,就有利于正道,天下万物就能生生不息,万国就能美好安宁。而“协和万邦”“和衷共济”“亲仁善邻”“和而不同”等也体现了华夏民族“和合共生”的博大胸襟。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在公开场合围绕“和合”文化阐述自己的观点,他指出“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也正是在于这种伟大的和谐思想”。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严峻突出的全球性问题,中华民族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