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春节 《舌尖上的新年》:这年味儿 看得我肚子饿了
《舌尖上的新年》拍出了食欲,也拍出了乡愁,是一种与当下中国人渐行渐远的年味儿。进电影院之前有两个担心:一是怕会像《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一样,吃的太少,空有民间收藏的说教;二是怕它变成综艺电影。2014年5月,央视和浙江东海集团宣布《舌尖上的中国》电影版正式上线。东海集团董事长倪郑伟曾说过,这部电影将是一个爱情故事,它将给你带来“精致的美食画面、博大的人文情怀、大明星演绎的曲折动人的故事”。
《舌尖上的新年》拍摄亮点
还好,这部纪录电影的“主角”只有美食,而且品种丰富,不仅仅只是央视新闻与央视春晚里的饺子。在《舌尖上的新年》的配套书中,作家肖春雷写了序言,题为《饭局人人去》。他在开头写道:上世纪90年代初,央视春晚最盛的时候,电视上一年又一年的“除夕夜吃饺子”的广告,伴随着全家包饺子的场景,让我感到自卑。对于年夜饭,一向很有主见的妈妈也失去了信心。据电视上的主持人和嘉宾说,年夜饭很丰盛,没有饺子,似乎不是中国年。做传统松饼
回味全片便能意识到,主创人员有意要回避主流媒体在做年节新闻时必然提到的食物,比如饺子。即便是讲到蒙古族过“白月节”,也是特意拍摄一个祖上从伏尔加河流域回归中国的布里亚特家庭,做的不是烤全羊,也不是奶豆腐,而是象征岁物丰成的“乌日木”。一篇稿子里有一段——制作团队从2014年10月开始,花了两三个月的时间调研,在35个地方转悠,搜索了60多种食物,拍摄了1万多分钟的素材,最终在85分钟内展示了24个地方的43种食物。8名机组人员还带着30个箱子挤过了春运高峰。有时候做复杂的食物,要连续拍十几个小时。《舌尖上的新年》的导演陈雷曾说:“走了那么多地方,拍了那么多美食,看到那么多做美食的人,我发现他们都很热爱生活,对生活很认真。”拍摄侧记
的确,本片导演陈磊、邓洁思路明确,推到前台的永远是食品,美好的生活则需要观者细细咀嚼。或许,能有如此感悟与陈磊从小生活的环境有关,他在上海出席活动时用“沪普”介绍:我爸爸是一名厨师,所以小辰光每到过年,家里的亲眷就侪到我家来,吃我爸烧的菜,大家把菜全放在圆台面上……做柚子酒
从准备食材到烹饪食物再到摆菜上桌,这恰是本片最能勾起观众味蕾的地方。每一次看到老人家用心准备着年菜,便能涌起童年过节的美好记忆。制作蜜瓜
然而,这些记载着遥远家乡的过年食物,却又能感受到某种淡淡的忧愁。全片看下来,那些费时费力用心准备年货的,几乎全是老人家。在如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社会,年轻人实在是没有多少闲暇去准备过年的滋味,春节已算是好的,中秋的月饼、端午的粽子还有清明的青团、重阳的糕,还有多少人愿意花时间自己去制作,超市里有现成的,何况现在网上直接就能订购成品、半成品送货上门。培根
正因此,在电影结尾,能让人食欲大开的李立宏说道:“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春节将成为一个日历上的符号。”它成为一个后现代的消费日,与吃有关,但食品的采买、制作过程不再与大多数人有关联,况且,现如今还有多少人家用日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