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毫升是多少克 110毫升和160毫升盖碗,谁才是5克白茶的首选,谜底揭开了
《2》
那么,这位茶友,冲泡过程中哪一部分出了问题呢?
细看这位茶友描述的冲泡要素:160ml盖碗,5g老白茶。
茶叶的克重是一样的,但是显然太大了,盖不了一碗。
我们正常的茶碗盖是100-110毫升。这位茶友用的盖碗是160 ml,比我们的盖碗大了50多ml!
你知道50毫升以上有多少水吗?
就是我们平时用的大罐子一样的主杯,能装50-60毫升的水。
也就是说有一大杯茶友泡的茶汤,比村里陈阿姨泡的茶汤还多。按照我平时用的30 ml小茶杯,茶友泡的茶汤可以多两个人用。
这个大碗真好客!
不过待客是一回事,冲泡的茶汤好不好又是另一回事。
用过量的盖碗泡茶,但不要增加茶量。这茶汤只会很稀很淡。
薄如纸,轻如烟。
就像陶渊明写的《伊一市场的烟》一样,又轻又细又轻,很快就会散。
《3》
“不过,你还是没有解决茶友的问题,”茶友说。“他泡的茶汤是涩的。这么轻泡的茶汤,自然失去了原味,怎么会涩呢?”李妈华在一边扬起眉毛。
我喝了一杯2020秋分茶,心平气和地暖了水,准备二次冲泡。
李玛花慢慢看着我,没怎么注意她。她有点焦虑。
我提到开水,把水倒在墙边,冲进盖碗。然后合上盖子,调整角度,取出汤汁。
我看到汤像瀑布一样,顺着碗的洞流下来,撞碎了,进入了集市的杯子。
然后,我放下盖碗。
李玛花见我刚施施然,放下盖碗揭开盖闻香。事情甚至更加紧急。
她抓起我手里的盖子,拿起我刚放下的盖碗,合上,对准公平马克杯,手腕转到几乎垂直桌面的角度,甩下去,继续煲汤。
果不其然,几滴茶汤像水滴一样,顺着碗的缝隙进入了集市马克杯,和刚进集市马克杯的茶汤先混在了一起。
但她还是没有放下盖碗,手举了一会儿,轻轻地上下晃动盖碗,用类似晃动的手势从盖碗里晃动几滴茶汤,丢进了公平杯。
几次之后,碗里几乎所有的茶汤都被确认进入了fair mug,然后她彻底放松,放回茶盘。
我故作惊讶地问她,你刚才在干什么?
她怀疑地睁大了眼睛。“你的茶汤还没滴干净。我给你排干。”!
《4》
我眯着眼睛看着她,意味深长地说:“哦,没泄!”
李玛华突然意识到脸上有一种惊讶的表情。她伸手拍了拍我的胳膊,差点过来拧我的脸,我躲开了。
“你小子,你会卖关子的!”她批评道。
是的,茶友用160 ml的超大尺寸盖住碗,做了5克蛋糕茶。茶的比例稀释得本该无味无味,结果却是涩涩的。原因只有一个。汤没有排干。
众所周知,茶多酚和咖啡因释放非常快。
如果冲泡时盖碗中的水没有完全排干,大约有十分之一留在盖碗中,那么水会浸泡盖碗底部的茶叶,茶叶会迅速过量释放茶多酚咖啡因,产生苦味。
这些盖碗中残留的未沥干的茶汤,会与下一次冲泡时注入的沸水结合,然后向下流入公平杯,成为第二次冲泡的茶汤。
然后,你会在第二个茶汤里喝出苦涩的味道。
当然,茶友用的是160 ml的水,是一半以上的水。苦味被稀释,感觉不到,但涩味可能释放太多,稀释效果不好,所以喝的时候很明显。
《5》
事实上,茶的涩味并不是冲泡时不排水的唯一原因。
也有可能是用的水不适合泡茶,水质不好。
比如含有太多某种矿物质的水被泡出来,总会让人觉得茶汤涩。
也有可能是泡茶时工艺不到位,萎凋做得不好,导致水分流失受阻,使得茶叶细胞内残留大量茶多酚,冲泡时释放大量茶多酚。
或者跑气喝茶,受潮后,生成了其他物质,也可能生出奇怪的涩味。
但是我喝过这种茶,工艺很好。
而且,他用了一个160毫升的盖碗,直接把答案指向了水没有排干的结论。
这是显而易见的——160毫升的大碗重量不轻,但盛水时更重——谁能举起这么重的大碗,像小碗一样轻轻翻腕,翻到100多度的位置,把茶汤沥干?
如果力气不大,就迫不及待地马上倒掉水,放下这个又重又热的器皿,抖抖手腕放松一下。
谁去看看水是不是排干了?
《6》
老白茶的涩味之谜终于浮出水面。
它也是一个酿造回来的锅。
可见,冲泡不是小事,冲泡的方式和方法可以决定一款茶的香气、口感、滋味是否好。
好茶必须冲泡好。
王昭君这么美,难道非要靠画家完全呈现她的美吗?
这位没有受贿的画家,顺手点了一颗小痣,改变了她的命运,顺便改变了中国的历史。
你白白杀了毛延寿吗?
不,一点也没有错。
原创不易。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请给我一个赞。
关注陈骁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和岩茶!
陈晓茶事村阿姨陈晨,专栏作家,茶业原创创新媒体《陈晓茶事》的主人。她出版了《白茶品评笔记》专著,2016年至2020年撰写原创文章400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