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次心跳 最后一次心跳献给祖国——林俊德
2012年,一张照片感动了亿万人。
照片中的老人装了十多管,手臂还在输液,戴着氧气面罩,穿着病号服,但他仍然坐在办公桌前,努力工作,移动着鼠标。当他觉得插管效率太低时,就让医生拔了两次引流管和胃管。
这位老人名叫林俊德,是中国爆炸力学和核试验工程领域的著名专家。他是将军,也是院士。他一生都隐姓埋名地呆在沙漠深处。
1938年春,林俊德出生在闽南一个偏僻的山村。父亲因病去世后,一家五口靠母亲维持生计。作为一家之主,他很早就肩负起了家庭的重担。
1955年,林俊德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浙江大学机械系。这时候,林俊德的家人连上学的钱都拿不到。多方筹措资金、向信用社借款、学校补贴后,林俊德才踏上了外出求学的征程。从此,在国家资助下读完大学的林俊德,默默下定决心,要学有所成,投身国防事业,报效祖国!
他是一位功勋卓著的科学家,一生都在为祖国铸造核盾牌。从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1996年最后一次地下核试验,他参加了中国全部45次核试验,在罗布泊呆了52年。
左毅·林俊德
2012年5月4日,林俊德被诊断为晚期胆管癌。从那天到他去世,他与时间赛跑,完成了与死亡的赛跑。他甚至没有给家人留下一句话,而是把最后的承诺留给了自己深爱的国防科技事业。
在弥留之际,躺在病床上的林俊德用颤抖的声音反复对妻子大喊:“我死后将葬在马兰。”那里,有他深爱的事业,有他和妻子无怨无悔的青春和爱情。
75年,这是林俊德可以衡量的生命时间,但他生命的厚度和他创造的价值却无法衡量。
在林俊德的档案中,有这样的记载:国家发明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军部级科技进步奖27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以上12项。1987年光荣参加全军英模大会;1999年参加“两弹一星”科技突出贡献专家表彰大会;200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然而,比这份“成绩单”更让人感动的是一份“林俊德院士住院记录”。
07: 44,S先生要求起床工作,家人劝他多休息。
08: 03医生让我换血,不然早上就难过了,但是家属按照S的意愿放弃了。
09: 26,S先生突然说,我要工作。护士跟他说让他工作一段时间,点头同意。
09: 30,S先生再次要求工作,护士说等他休息好身体好了再工作。他说:“我等不及了,我要工作。”并反复询问。
09: 40,林先生又说:我要工作。并要求坐起来。每个人都和他讨论他是否可以坐在床上。s反对,说他会下来坐在工作台上。医生建议他不要下床。他坚持要下到工作台上,说:效率高。
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天,他似乎感觉到死亡的脚步正在逼近。从7: 44到9: 54,他提出了9个强烈的工作要求。
书桌离病床只有几步之遥,但对于再也站不住的林院士来说,哪怕移动几厘米,也是一段艰难的旅程。他颤抖的手抓不住老鼠,视力逐渐模糊。家人和医护人员湿润了眼睛,请他休息。他一遍又一遍地摇头说:“你不能休息,你一躺下就起不来。”
去世前一周,林俊德争分夺秒,整理移交了一生积累的所有科研和实验技术资料。他去世后,在病床上留下了一张工作记录,作为“核心秘密”保存着...
由于这些原因,他放弃了一次又一次延长生命的机会。
11点09分,大家催他回病床。他最后一次检查电脑里的文件,鼠标反复点亮电脑里的文件夹。每个人都能看出是他不愿意工作。
最后,他艰难地说:“好的,谢谢!”他累了,躺下了,再也没有起来。
就像戈壁滩上的胡杨树一样,林俊德已经扎根了半个世纪。从兴高采烈到病危,无论是在戈壁滩还是临终前,他对国防科技的热情和初心从未褪去。
沙漠,烽烟,马兰。
而沙子,从沙漠上来,飞黄入天,英雄已经被埋葬了50年。
剑河风急云阔,彻夜穿铁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