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三问 百年南开再答“爱国三问”:知中国服务中国
10月17日,南开大学迎来百年校庆,校园全面装修,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校友。图为南开校友拍照。中新社记者张道正摄
中新社天津10月17日电百年南开答“爱国三问”:知中国为中国服务
中国新闻社记者张道正
“南开大学的100年,就是爱国斗争的100年。”
10月17日,在南开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南开大学校长曹雪涛总结了百年南开的历史。
南开大学是由严修、张伯苓秉承教育救国的思想创办的,始于1904年,成立于1919年。
1937年,南开大学校园被日本侵略者炸毁,学校南移。1938年,西南联大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合并组建,史称“北辰大学”。
92岁的刘国欣和89岁的刘成格高兴地庆祝百年华诞,一大早就回到南开,沿着马蹄湖漫步,重走老路。作为1949年南开大学化学工程系的老校友,刘成渝说:“我们入学时,学习和住宿都在胜利大厦,其他地方都被日军炸毁了。现在南开这100年的发展很好,很多地方我都不知道。”
抗战八年,篝火变硬,南开人“强难折,弦歌未停”;新中国成立后,南开大学支持抗美援朝战争,为国防工业做出了贡献,创造了新农药,为构建中国高等教育新格局做出了重要贡献。
南开大学1960级化学系校友、中国科学院院士张玉奎说:“我1960年进入南开化学系,至今已有59年。作为个人经历,还不足以生动描述伟大祖国发生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南开为国家输送了一批批优秀的毕业生,充当了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催化剂”。
1919年至2019年,南开集中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气节,承载了中国大学的初心和梦想。“爱国斗争与公共能力更新”是本世纪大学传承的主旋律。
南开百年历史由南开大学校长曹雪涛浓缩而成,手稿长达4000多字。他说,从“国旗三变”的愤懑到“爱国三问”的呐喊,从“改造中国”的初衷到“改造人民至上”“激发新的民族精神,更新国家新命运”的决心,南开人民的爱国之心从未改变,报国之旅从未停止
从“五四”时期认识中国、改造中国的先贤,到抗日为国捐躯的英雄,再到新时代用笔从军入营的八大学子,南开始终以培养具有爱国主义道德和服务社会能力的人才为标准,涌现出了一大批以周恩来、曹禺、陈省身、郭永怀为代表的著名大师和国家栋梁。
如今,南开大学拥有26个专业学院,涵盖文学、历史、哲学、经济、管理、法律、科学、工业、农业、医学、教学和艺术,拥有完整的学士、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培养教育体系。全日制在校生27621人,其中本科生15862人,研究生8197人,博士生3562人。教学成果丰硕。
“我记得那个班告别了参军的伙伴。分开时,他们为他鼓掌,掌声持续了很久;我记得开幕式上回答张伯苓老校长的爱国三问,一字一句,金石为开。”南开大学法学院2016级本科生、周恩来奖学金获得者朱培新说:“南开陶铸改变了我的感受和性格,把我们培养成了‘大写的人’。”
1935年9月17日,南开大学老校长张伯苓向南开学子提出了“爱国三问”——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喜欢中国吗?这不仅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一个时代和未来的问题。
2019年8月25日,南开大学本科新生开学典礼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南开大学校长曹雪涛重访老校长张伯苓的“爱国三问”,4000多名新生回答——“是!”“爱!”“是的!”“愿祖国富强!”这是对历史问题的回答,也是对未来的誓言。
回望百年历史,展望新征程,曹雪涛说,在百年的办学实践中,南开人民走出了一条关爱国家、服务社会的爱国之路;展望新世纪,我们要牢记使命,开创新时代“认识中国、服务中国”的新格局,努力把南开建设成为扎根中国、解决中国问题的社会主义标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