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党史网 党史是一座城市的红色烙印
元知学
1964年生于临洮。1983年9月考入西北师范大学政治系,1990年获陕西师范大学法学硕士学位。1990年至2014年,在中共兰州市委党史办公室工作。2015年任中共兰州市委讲师团副团长。2016年任中共兰州市七里河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2019年任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馆长。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甘肃地方历史文化的整理研究。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介绍甘肃兰州历史30余篇。他主持编纂了《1925-1949年中国共产党兰州历史》《兰州革命历史人物传》《兰州百年地图》《兰州地域文化》等10余部著作,并参与编纂《1921-1949年中国共产党甘肃史》《甘肃大辞典》《兰州通志》《丝路明珠——兰州》等著作,策划拍摄《潜伏》
袁志学的办公室在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三楼向阳面。小办公室里有各种各样的书,他一有时间就会在这里看书。"充足的阳光使办公室成为我学习的好地方。"袁志的理论。
“爱学习,善于学习”是袁之学的好习惯。在大学学习和后来的工作中,袁志学不仅以“爱学”的习惯掌握了越来越多的知识,还以“善学”不断积累自己,为后来的研究项目和作品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大学时,他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专业。在别人枯燥的学习中,他找到了极大的兴趣,这使他以优异的成绩从学校毕业,进入兰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工作。袁志说:“虽然我们在学校学的是中共党史,也开设了甘肃地方党史的课程,但对兰州地方党史了解不多。来到兰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后,我开始从基础学起。在与同事的交流中,我对中国共产党在兰州的革命有了深刻的了解。从1990年进入兰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到2014年离开,工作了24年。"
刚到单位的袁志学是个“打杂”的,整天跟着老同志学习,又因为不是党员,不能进档案室查阅材料,更别说做项目了。然而,在199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时,该市举办了一次展览,并与电视台制作了一部纪录片《胜利的航标》。袁志学不仅做了大量的协调工作,还为纪录片写了解说词。“我记得当时纪录片在解说后制作了一本有我自己名字的小册子,让我觉得很有成就感。”但是在这个时候,二十多岁的袁志学根本满足不了这种情况。他在和老同志学习时积极入党。1995年,他终于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这为他的工作打开了新局面。“入党后,我可以查阅档案。掌握了第一手的原始档案,接触面一下子就宽了,选题的视野也开阔了。”袁志的理论,脸上带着微笑。
1996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甘肃省委党史研究室和甘肃省博物馆推出了“红军长征过甘肃”展览。同时,袁之学还参与了“西路军相关问题”的研究,并首次真正参与了西路军的研究。袁志学告诉记者:“当时省委党史研究室有一个叫马坤的副主任。他是一位长期参与西路军研究的老同志,研究深,造诣高,成就多。从下属到同事,从同事到朋友,我们成了好老师好朋友。他主持编纂了《悲惨之旅》,这是第一部官方收集的关于标记部队的史料。我参与了这本书的编辑,主要负责编辑下一卷的回忆录。其中一篇《党和人民对红军的营救》,是我独立完成的。这项工作最难的部分是核实历史数据。有些回忆录不是由有经验的人写的,而是由他孩子的回忆写的。这些回忆录的时间、地点、人物可能有错误。作为一名编辑,我的工作就是互相印证。我会用对方能确认的材料,然后进行实地考察。这是我第一次深入西路军的浩瀚史料。”
“当这本书出版时,事情永远不会结束。”袁之学从此更加关注西路军。他介绍,甘肃党史界对西路军的研究有两个代表。省委党史研究室的马伟就是其中之一。他是一个老地下党员,有很多西路军遗留下来的问题。他亲自参与。他对西路军的历史有着最直接、最感性的接触,有着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另一个人是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董汉和,常年从事西路军研究,有很多关于西路军的书籍,推动了中国西路军史的研究进程。袁之学和他们一起,从学习到参与,从参与到研究,一步步展示了西路军的历史,让更多的人对西路军的历史有了新的认识。
除了研究西路军,袁之学还研究了甘肃地方党史。从1996年开始,《兰州革命故事》《兰州革命历史人物传》每两年出版一部作品。2002年由袁志学副主编的《中国共产党兰州历史》出版,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作为省会城市地方党史原著,本书在全国范围内具有一定的示范性和影响力。“工作了十几年,真的不容易有这样的收获。记得当时有二十多个城市在做类似的工作,最后只完成了三个城市——上海、武汉、兰州。因此,兰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受到当时中央党史研究室的表彰。这本书已经出版了两卷,第三卷的编纂工作正在进行。”袁志的理论。这本书的出版向人们展示了基层党史部门的能力和水平,而袁志学作为研究室的一员,应省委党史研究室的邀请,在全省和其他省市进行了如何编写地方党史原件的讲座和讲解。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袁之学的“爱学善学”使他在工作中不断前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10年,袁志学主持出版《1909-2009兰州百年地图集》。本书收集了800多张珍贵经典的历史照片,真实地再现了兰州百年来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活动、人性、社会风貌、城市发展等重大变化。袁志说:“这本书里的图片和资料是我20年工作后的个人积累。当时我从一万多张照片中选了一千多张,最后用了八百多张。为什么要做《地图集》,就是为了寻找和保留一些当代人和后代人都能看到的东西。21世纪是读图的时代。这时候,我们在绘制地图的时候也会与时俱进。”
”公元581年,隋文帝废郡,设立兰州总管府。黄河上的古老高原城市开始有了一个美丽而响亮的名字——兰州。不忘历史,缅怀先辈,弘扬他们的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继往开来、正视现实、挑战未来的必备理念和精神。用画面再现历史,再现历史车轮留下的印记,再现先人经历的苦难与欢乐;用画面背后的故事展现牺牲与奋斗的精神,用历史经验教训凝聚的深刻生存发展理念感染和激励后人;从兰州给人们留下的100多年的记忆中,生成已经发展出执着的思想和理念,让生活在这座城市、关心这座城市的人们能够从历史和祖先的身影中,用理性的思维去思考和感受。正是这本书火热激情的精神追求和思想动力。”这是该书的后记,在袁之学看来:“这本书的目的不是宣传,而是记录历史。”
2017年,袁志学、王耀宏主编出版《兰州地域文化》。这本书是在兰州生活了30多年的袁之学对兰州地域文化的描述。这是一座怎样的城市,这座城市孕育了怎样的文化?多年前在兰州市委党史办公室工作时,经常搜集有关兰州的史料,逐渐有了清晰的认识。如果说《兰州百年地图集》纵向梳理了兰州的历史文化,那么《兰州地域文化》则横向解读了兰州先民的思想、生产、生活方式。袁志说:“研究地域文化,就是要继承和发扬地域文化的精髓和优秀因素,也是文化自信的表现。挖掘兰州的地域文化,让当地人知道自己生活的城市是什么样的文化,从而更加热爱这座城市;让外国人了解兰州,走进兰州,熟悉兰州。”
“有一种天赋”一直是袁之学所遵循的。从2000年开始,除了几本书,袁之学频频“触电”,策划拍摄了《潜伏兰州》《决战兰州》《英雄团长王学礼》等多部纪录片,用各种方式讲述兰州的故事。2019年,袁志学被任命为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馆长,但他的研究和创作并没有停止。经过一年的努力,《甘肃抗战人物形象》即将出版。明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袁志学已经开始了相应的工作。比如最近演出的儿童剧《大豆谣》,就是根据“西北小萝卜头”罗丽莉的同名纪实文学改编创作的。“通过儿童剧的呈现,历史可以不再只是被展示的历史,而是红色文化可以变得更加有血有肉和感人。用精美的展览吸引人,用革命的历史鼓舞人,用先进的技术服务人,用动人的故事感染人。这是革命纪念馆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的责任和使命。”袁志的理论。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孔德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