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看海 法制网:从武汉“看海”说起 出台城市防洪法非常有必要
武汉此时最引人注目,是因为它曾自诩“海口”,投入巨资兴修水利 2013年6月4日,武汉有当地媒体报道:“武汉投资130亿告别“看海”,世界15大东湖不怕。”总的思路是,武汉将用三年时间改造和完善城市排水系统。告别“看海模式”。 现在三年过去了,新系统已经运行第一年,武汉在暴雨中变成了一片汪洋 这次在武汉看海是天灾还是人祸?虽然自然灾害的因素确实很大,客观来说,今年的雨确实比以前严重得多 数据显示,6月30日至7月2日,武汉已累计下降22.5个东湖,年降雨量下降1/3,与1998年特大洪水期间数据基本持平 但是,还是要弄清事实的真相,不能简单地把责任推给天气 6月15日,武汉市审计局宣布,将启动“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后续审计。审计重点是政策措施和规划的执行情况、建设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投资绩效和环境保护 这自然值得肯定 此外,从长远来看,武汉的洪水也暴露了城市管理法规的不足。《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虽然对城市防洪有规定,但基本上是“擦肩而过”,无法解决我国很多城市暴雨时“城中观海”的问题。 城市是一个地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一旦发生洪水,往往会遭受重大损失 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关于城市防洪的具体法律法规。比如日本颁布了专门的《下水道法》,对下水道的各项技术指标和排水能力都有严格的规定。自1970年以来,他们还多次修订了这部《下水道法》。 由此可见,我国颁布城市防洪法是非常必要的。笔者没有做过严谨的调查,但据我所知,大概有两个地方不会成为“涝城”:赣州和青岛 据史料记载,宋朝以前,赣州也常年遭受水灾 北宋熙宁年间,一位名叫刘一的官员在赣州城规划修建了街道 同时,根据街道布局和地形特点,采用分区排水的原则,构建了两条排水主干道系统 因两条沟的走向与“福”“寿”二字相似,故得名“福寿沟” 截至目前,全长12.6公里的福寿沟仍承载着赣州老城区近10万居民的污水排放功能 有专家评论说,即使集水区人口目前的雨水和污水处理能力增加三四倍,也是可以处理的,不会有负罪感 青岛的“宫殿式地下排水系统”被归功于德国人 1897年11月14日,德国占领青岛。当时的青岛只是一个小渔村,就像旧中国大多数破败的小城镇一样:石板不平,排水沟因年久失修而堵塞。雨季,黑泥从洞口涌出,气味难闻。 根据城市规划,德国政府在建筑设计、道路、绿化和卫生等各个方面为青岛制定了全面的法律法规 德国占领青岛的17年间,青岛的饮用水和地下管网建设从未中断过。他们为青岛建设了12个独立连通的排水系统,包括地面的几条明渠、地下管道和涵洞,覆盖青岛西部整个老城区,其中雨水管道29.97公里;铺设污水管道41.07公里;雨污合流管道9.28公里,全长约80公里 青岛人至今受益匪浅 雨果在《悲惨世界》中写道,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 每当夏季暴雨来临,“城市良心”都在经受考验 一场暴雨死伤无数,应该反映的不仅仅是武汉 每逢汛期,“XX观海”都会上演,“历史教训”不能重复,因为我们不可能再过三五年甚至八年还“武汉观海”“南京观海”“北京观海”。 武汉这次做了很多工作。“下一步将做好后续救灾和善后工作……”,但这只是“基于当下”。我们应该放眼未来,完善法律制度来“补短板”,以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为了赢得“暴雨”的“大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