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m阵型 “观众到球场来 不是看战术课的”
如果有一天,你遇到一位自诩对足球知之甚深的“懂球帝”,你们无意间谈起这些年风靡足坛的tiki-taka时,他对你说了如下一番话:“其实,现代足球出现没多久就有这种连续短传的风格了,当时英格兰人更喜欢带球,而苏格兰人的绣花式的短传推进比较出名,后来一个叫霍根的英国佬,把这种苏格兰式风格带到了维也纳,于是那里的人才采用这种快速传切的踢法,并且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取得了优秀成绩,人们也把奥地利人的这种踢法称作‘多瑙河风格’……”
后来,他继续谈到侃侃:“多瑙河风格影响了世界足球的进程,像传教士一样把足球启蒙的火种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同时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你看,拉普拉塔河边上的人崇尚个人技术,尤其是那些接连出类拔萃的人,所以后来才有那么多的运球高手,他们的运球也不是一开始英国人那种盘带横冲直撞;如果你再看看巴西,那里的人不太在乎社会秩序和规则,所以他们的足球是如此的无拘无束和有创造力。但别忘了,多瑙河上的人才是他们共同的启蒙老师……”
“苏联人其实也不赖啊,当时有支西班牙球队到苏联去秀了一圈,把苏联各路强队从里到外虐了一遍,然后老毛子就从中吸取了很多战术经验。后来二战结束以后,有支叫莫斯科迪纳摩的球队到英国去打巡回赛,他们用一种名字怪怪的短传配合踢法,让那些没见过世面的英国佬又一次大开眼界——嗯,是又一次,因为他们三天两头就大开眼界。哦对了,我们刚刚不是说到短传的风格嘛,你看,苏联人四十年代的时候也开始这么踢了,不过比多瑙河那边落后了二十年……”他的兴趣越来越高:“你大概知道链式防守,大家都觉得影响足球的享受。执行这种战术的最著名的教练是埃雷拉。他对球员的要求太苛刻,甚至干涉球员的私生活。一名球员因为对埃雷拉太生气而和女友出去,他声称埃雷拉是他的妹妹。据说埃雷拉会将违禁药物溶解在咖啡里,然后骗球员喝。当时,意大利人称他为‘药罐子教练’。至于阿根廷足球,以前很有艺术感,但在五六十年代世界杯失利后,他们踢得很粗糙。可惜的是,‘我们的风格’从此就失传了,而且都怪那个叫斯皮涅托的混蛋,功利足球因为他从此走红了……”听完这番高论,你明白了,你面前的一定是《倒转金字塔》一书的资深读者,这些在报纸杂志上丝毫找不到影子的老古董足球史,如今也很难在第二本关于足球历史变迁的书上读到。如果你听得不耐烦了,赶紧将他打断,不然书中的内容足以让他一直口若悬河地卖弄下去;如果你是一位喜欢与人聊天,且对足球史兴味盎然的好学新球迷,不如请他去咖啡馆坐一个下午,然后就可以听他滔滔不绝地开讲了,什么咖啡馆里的足球,什么WM阵型,什么匈牙利魔术师,什么意大利链式防守,什么苏联共产主义足球,什么米歇尔斯和洛巴诺夫斯基殊途同归,你肯定会大有所获——其实,这就是笔者的亲身经历。言归正传,我对足球历史了解不多。虽然我对乔纳森·威尔逊的足球历史和他提到的那些光鲜亮丽又晦涩难懂的名字不太了解,但我对它还是略知一二的。然而,我没有能力用如此精炼的篇幅和有趣的文字来反映过去150年的足球战术史。无论是对其了解已久的人,还是刚摸到门道的新粉丝,都可以获得属于自己的收获——这是本书作者乔纳森·威尔逊的看家本领。此外,在中国的老牌粉丝圈,他的昵称是“推特兄弟”,因为乔纳森·威尔逊的首字母是JW。在叽歪哥版本的足球战术发展史里,他不仅提到了埃雷拉和罗科,还提到了维亚尼;不仅提到了米歇尔斯和洛巴诺夫斯基,还提到了雷诺兹、马斯洛夫,甚至更早的斯塔罗斯京——前者们可谓懂球帝卖弄足球史知识的“大杀器”,而后者们虽然如今都已声名不彰,实际上却是筚路蓝缕的伟大先驱。就像提到唐宋诗词言必称李杜苏辛,提到西方文学言必称但丁与莎士比亚一样,其实在他们之外,还有雄浑壮美的万千气象,文艺如此,足球亦然。当你把整本书完整地啃下来的时候,你也会发现,这二十章中足球战术史的叙述的统一性甚至高于每一章的孤立性。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他在叙述历史和描述战术时,梳理历史脉络,强调足球理念的传承,已经成为所有20章串联的共同特点。同根同源的足球理念已经迁移到世界各个地区,在不同的时代造就了风格各异的伟大球队——就像当今世界上大多数字母系统一样,虽然形状不同,但都来自地中海东岸的黎凡特海岸,来自古代腓尼基人使用的字母系统。吉外哥痴迷于足球战术,痴迷于足球战术的起源和演变,真的很少见。对于单独的一章,他可以出去收集当地的第一手历史资料,直到他能找出某个足球战术的来龙去脉。他突然把教练发明和改进战术体系的灵感,归结为“牛顿的苹果”和“阿基米德浴缸”的感人瞬间,带有强烈的浪漫主义风格;突然文笔变了,转而用现实主义,要么是挖掘这些教练的履历来分析球队的战术风格,要么是深入描述不同国家的民族特色来论证环境对球员的巨大影响。在写到多瑙河风格时,他特地提到维也纳和布达佩斯的咖啡馆,以之说明:正是由于中产阶级和社会精英的积极参与,足球界的启蒙运动才能诞生在这条欧洲的母亲河畔。与此同时,他也揶揄了缺乏精英阶层参与、执着于代表工人阶级,因而变得固步自封的足球故乡、他的祖国——英国。在他笔下,第勒尼安海忙碌的海港、渔夫作业时不可或缺的渔网,都成了维亚尼这位意大利教练构思“链式防守”战术的灵感来源。而在关于苏联足球的不同章节中,他也始终强调,彼时的苏联社会一致强调的“集体原则”,深刻地影响了足球运动和教练的战术设计,这种影响在马斯洛夫和洛巴诺夫斯基两位名帅身上体现得最为典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叽歪哥在写到洛巴诺夫斯基和他所带领的基辅迪纳摩队时,特地将球队精确的执行力归因于洛氏在教练之外的另一重身份:工程师。在叽歪哥看来,这种精确来自于洛氏对数字超乎常人的职业敏感。这种融合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写作风格也被吉调格用来嘲讽英国落后的足球理念。一方面,他汲取了孔的“春秋笔法”的精髓,比任何人都更加刻苦地嘲讽自己的国家,丝毫不担心被人称为“不爱国”。翻到这本书主体的第二页,这种笔法已经脱颖而出。他详细描述了1863年足球规则开始时,一群英国人如何在酒吧里被问及是否允许在球场上踢人。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放出话来说:“禁止踢人是对足球的勇气和胆量的亵渎。我可以请一堆法国人来练一个星期来打败你”——要知道,在英法之间,当谈到19世纪20年代乌拉圭和阿根廷足球时,他“认可”了一位阿斯顿维拉总裁对于倒勾技术所宣称的“发明权”,几乎无情地暴露了英国足球对创新的抗拒;在描述1953年匈牙利人在温布利将英格兰队打得落花流水时,他特别提到《每日电讯报》在赛前高调宣称会用强硬的铲球来对付匈牙利杂耍手,借此“歌颂”英国人的“无畏精神”。如此这般,令人在莞尔之余又略感尴尬的描写,在本书中比比皆是,读者自可领会。碍于篇幅,本文就不多摘录了。所以,虽然没完没了的足球战术叙事可能会让你有些疲惫,但如果你静下心来细细品味,不难发现,这本书与市面上泛滥的各种足球传记相比,在文字上明显占优。这确实符合英国足球运动员一贯的风格。写文章和说话比欧洲任何一个国家都漂亮,谈论战术就像吃饭睡觉一样自然——毕竟,这是一个由乔叟、莎士比亚、拜伦和雪莱组成的国家,尽管飞行的文学天赋和球场上的表演形成了残酷的对比。要想把这本书翻译好,必须有丰富的体育翻译经验和深厚的足球历史知识。当然,你特别需要出色的驾驭中文的能力。译者在这些方面表现得相当好,值得我们称赞。可想而知,他们不仅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还观看了大量贯穿足球历史各个时期的老比赛视频。作为一个收集这类游戏视频的粉丝,笔者深知其中的喜怒哀乐。至于书中那些大篇幅的关于二三五、WM、四二四、全攻全守、三后卫等足球战术的叙述,如果你有心了解更多,却没有足够丰富的空间想象力去“脑补”球场,那么不妨取来纸笔自行演绎,或者动用沙盘来推演一番也无不可。不过说实话,这类事情做起来实在有点枯燥,因为花费一个美好的下午,在纸面上去重演一遍三后卫和四后卫有何不同,实在显得书呆子气十足。这时候,倒不如陪着某位心仪的姑娘,去咖啡馆里小坐一会儿——记住千万别学上世纪二十年代的维也纳和布达佩斯人,他们不仅在咖啡馆里一个劲儿地聊足球,甚至还会按照洛巴诺夫斯基的数学模型来计算获胜概率,这样很有可能弄丢自己的心上人。虽然从文学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是一部好作品。从足球历史的角度来看,这本书也能提供很多珍贵的信息。然而,就运动本身而言,笔者认为吉调格对足球的理解过于哲学化。比如有些哲学家会用“理性”来覆盖人类从古至今的历史进程,而另一些哲学家则会因为流派不同而把自己的用词从“理性”变成“存在”、“运动”、“习惯法”,而这本书所体现的对足球的理解显然是“战术”,这其实就引出了这本书因为,对笔者来说,把1958年巴西队的成功,归功于四二四阵型,在讲述1986年阿根廷队在墨西哥捧得世界杯的历程之时,强调“三后卫的作用”,或者对球队的传球体系进行精确分析,用以确证巴萨“梦三”的成功所在,实在显得有些迂腐而不近人情。毕竟,但凡对足球稍有涉猎的人,都会明白贝利之于1958年的巴西、马拉多纳之于1986年的阿根廷以及梅西之于巴萨“梦三”,都有着超越战术的价值。如果没有这些处在各自时代顶峰的足球王者,这些球队恐怕不会取得那么耀眼的战绩。而在对战术的一再强调中,叽歪哥似乎也有意无意地忽略了那些不朽的名字在球队通往加冕仪式道路上的价值——或者说,起码没有赋予他们应有的敬意。这总让人隐约觉得,叽歪哥有种原教旨主义式的战术至上思想。作为一个对天才球员有着不同寻常的崇拜的球迷,我不禁感到有些失望。在这个问题上,相信很多球迷和笔者一样,都认同意大利个性球星迪卡尼奥。20年前,尤文图斯做客北京,他这样对里皮说:“中国观众来现场看巴乔表演,不是看你给他们上三后卫或者四后卫的战术课。”《倒金字塔》,乔纳森·威尔逊著,盛迪·徐天辰译,湖北科技出版社有限公司,2016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