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治理 以“全周期管理”为钥 习近平为城市治理固本强基
以“全周期管理”为关键,习近平为城市治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新社北京3月12日电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10日在湖北武汉考察时表示,要着力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和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努力探索超大城市现代治理新路子。这一讨论为中国城市治理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课题。
在现代企业的运营中,产品的全周期管理要求管理层从产品需求、规划、设计、生产、配送、运营、使用、维护、回收和处置的全生命周期形成完整的设计,这就涉及到产品信息的畅通、动态及时的掌握和问题的及时响应。
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教授张希贤认为,将“全周期管理”引入城市治理领域,是习近平围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特别是城乡基层治理水平提升提出的新命题,为治理体系注入了新动力。
“今年我国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有所上升,疫情影响进一步加大了工作开展难度。在城市治理中推广“全周期管理”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尤其是在特大城市。这也意味着CCP从四面八方加速,循环往复。推进党内各方面工作。”张希贤说。
从疫情暴露问题可以看出,我国城乡社会治理的一些中间环节存在不足、缺陷和断层地带。比如武汉的预警工作就有一定的滞后。中央党校社会与生态文明教研部副教授张林江认为,“全周期管理”理念要求“把城市运行和社会治理的各个环节都看作一个完整的链条,从全周期进行整体设计,形成系统、协调、完整的治理体系,任何链条都不能断裂”。
专家指出,“全周期管理”是城市治理的新关键,各地要以此为目标导向,从短板弱项入手,夯实城市治理基础。
——完善多主体参与的治理体系。
城市治理的核心是有效建立多主体参与、有效运行的治理体系。张林江表示,从疫情应对的角度来看,体系运行还没有达到理想状态,在政府、市场、社会三大力量中,社会力量有待加强。“疫情迅速打破了城市正常运行的平衡,暴露出一些问题或矛盾。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治理不仅要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还要加强社会子系统的灵活性和韧性。”
比如他说,特大城市基层社区的街道工作者和志愿者数量有限,但疫情发生后,巨大的量化、多样化、非标准化的服务需求和社区居民的差异化需求瞬间涌现,与基层能够提供的服务形成“剪刀差”,这应该是“全周期管理”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
——更好地协调常态治理和非常态治理。
目前,大多数城市治理体系都是根据常态化治理的需要而设计的,应对突发危机的支撑机制尚不完善。从疫情中不难发现,从常态治理向非常态治理切换时,公共政策、社会资源、社会服务等方面可能存在一些不足。
中央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朱认为,“全周期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是指城市常态化治理中的“互斗”和“劳民伤财”问题,是对提高科学治理、民主治理、法治治理能力的总概括。
“有效的‘全周期管理’要求城市随时做好应对危机的准备,包括在正常运行周期内,为非正常情况下的应急力量配置、物资储备和服务资源预留适度冗余,避免非正常情况下头重脚轻的治理体系,避免问题被放大。”张临江说。
-以更高效的顶层设计解决城市治理问题。
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世界特大城市治理面临总需求增加、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共性问题,对促进社会分工、解决社会问题提出了高要求;另一方面,一系列黑天鹅、灰犀牛事件提醒人们,人类已经进入风险社会,这是城市现代化的产物之一。无论是解决问题还是降低风险,更高效的顶层设计都是不可或缺的。
朱表示,合理的顶层设计意味着治理结构更加合理,治理层次更加清晰,治理边界更加清晰,治理效果可以检验。在“全周期管理”中,实现了对发展现实的准确判断,形成了对各级机构的有效分级管理和有效监督,形成了政府上下有序、无缝衔接。
“信息的顺畅沟通可以显著降低治理成本,有必要打开收集民众诉求的大门。将社会治理的人力、物力、财力向基层倾斜,建立有效的诉求响应机制,切实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张临江说。
此外,“全周期管理”也对作为城市治理重要主体的各级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习近平曾指出,“在这次疫情防控工作中,一些领导干部的治理能力和业务能力明显跟不上,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张林江表示,从抗击疫情的角度看,部分干部在社会治理、社会动员、应急处置等方面存在能力缺陷。一方面要通过培训来弥补不足,另一方面要通过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来整体提升治理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