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乡记 1946年张爱玲寻夫:哀唱《何日君再来》
1946年,张爱玲从上海前往浙江温州寻找丈夫胡兰成。诸多“张学”研究谈及此次寻夫之旅,常是引述胡兰成《今生今世》一书,说她是2月到达温州云云。随着近年来张爱玲遗作及有关资料的陆续出版发表,关于张爱玲这段旅程的详情也渐次清晰。作者试图对张、胡相关作品前后的具体时间进行梳理和猜测,并以此为轴,与其他零散史料进行比较,仔细审视张爱玲寻夫归来后的内心波折,从而还原一个更真实、更懂事的张爱玲。
张爱玲与胡兰成
出发时间:1945年12月至1946年1月间张爱玲写于《分享生活》,1946年2月随司君夫妇到达温州,20天后乘船返回上海。张爱玲的“小团圆”印证了这件事:“余先生年底回家,把她带在身边,过年后送她去小镇。”可以知道,“余先生”是多年前从上海带她来的。据《分享我的生活》记载,1945年12月1日至3日,司军、胡兰成、范秀梅从浙江诸暨一路走到金华。12月6日,胡兰成和范秀梅从金华去了温州,司军不再一起旅行。可以推测,此时他早已动身前往上海,与张爱玲会面商谈,然后带着她去找胡兰成。张爱玲《异乡记》所写的即是这一段旅程,书中没有写明他们从上海出发的具体日期,但第六章中有句话值得注意:“腊月二十七,他们家第二次杀猪。”前文还有写轿夫买了灯笼准备给小孩子过年玩的细节,以及“快过年了”的叙述,据此可以推测张爱玲于1946年1月29日之前就到了诸暨。综上所述,张爱玲寻找丈夫的出发时间应为1945年12月至1946年1月。返回时间:1946年3月9日左右宋一朗在《异乡》的出版说明中指出,还没有定稿,还存在一些漏洞。他举了一个“时光倒流”的问题:第10章写了“月末赶路”,第12章一路追到元宵节。细读之后,不难发现“元宵节”更切实。书中有3次直接写到它:1、“明天就是元宵节”;2、“‘阿玉哥!今天是元宵节呢!’”;3、“今天是元宵节”。此外还有写元宵节前夜的舞狮表演、元宵节当晚“家家门上都挂着一盏灯,多数是龙灯”等详实的细节。而“正月底”上路仅是一句带过。《分享生活》也写到了“元宵节”——张爱玲到达温州后,她与胡兰成、范秀梅一起沿街散步。“大约是旧历正月十五,店门口插了香。”。在此基础上,几乎可以断定,此时已经是张爱玲抵达温州的正月十五之后,市场上的兴奋已经过去,余香不绝。那么,元宵节当日,张爱玲一行是到了哪里呢?《异乡记》详写了当日旅程:“走上半山里的一带堤岸,下面是冷艳的翠蓝的溪水”,“这是一条婉若游龙的河流。叫‘丽水’”,“在那奇丽的山水之间走了一整天”,“天快黑的时候,来到一个小城”。相比《分享生活》,胡兰成和范秀梅也走过这条路:“从缙云到周舟,田野有限,一边是山,一边是溪,大家都在溪的另一边。这条小溪是丽水的上游,通往各个州,所以也叫丽水。”离州近,山转溪回,路在岭中。人到了高台,就在溧水旁边,溧水一路跟着我们到了这里,这里已经从小溪变成了河流,有向远方走的趋势。".由此可以推断,张爱玲在元宵节当晚抵达的“小镇”应该在丽水。张爱玲到达温州的时间也可以依此推算出来了。据《今生今世》,胡兰成一行到达丽水后,“船上过得两夜,到上温州”;又写张爱玲对他说:“我从诸暨丽水来,路上想着这里是你走过的。及在船上望得见温州城了,想你就在着那里,这温州城就像含有宝珠在放光。”如此,张爱玲想必也是从丽水乘了两夜船,2月19日左右到达温州与胡兰成相见的。残稿《异乡》在元宵节中断——在她遇见胡兰成的前两天。两人相遇后的故事可以参考《分享生活》和《小团圆》。胡兰成说这是“鹊桥相会”,而张爱玲却把情况看得“一塌糊涂”。3月9日左右,张爱玲乘船离开温州,在雨中“站着哭了很久”。张爱玲绘画插图
其他证据1968年,张爱玲接受台湾省媒体人尹云勇的采访,说她在农村生活了三四个月,才开始写秧歌。那是冬天”。正如朱春香所说,“张爱玲参加过土改吗?文章中指出,今冬的乡村经历应该参考张爱玲1946年的寻夫。对比作者找老公的猜测:12月或1-3月,正好是冬天的三四个月。除了张、胡两位当事人或间接或直接地披露这趟寻夫之旅,其实当年的上海小报也报道过此事。1946年3月14日,上海《海晶》第4期发表署名“呵呵”的报道《胡兰成生死未卜 张爱玲行踪之谜》,其中有段话很值得注意:最近经常有人来张的豪宅找她,但总是被一个苏州阿姨拦住。上个月,她说:“倪小姐生病在莱拉医院。”这个月说:“康妮小姐要去乡下了!”张爱玲的下落变得和胡兰成一样神秘。这篇报道3月份发表,其时张爱玲应已回到上海了。但报道中所写的“这个月”、“上个月”倒也不像是确指,像只是在区分发生在上下两个月间的事。根据《异乡》的说法,“我”在出发前真的病了:“我脚上的冻疮已经到了不会破的最尴尬的时期,我还患上了重感冒和咳嗽”。出发那天,奶奶和闵先生帮我拿行李。可以看出,这篇报道说张爱玲下乡前“生病住院”,这是真的。苏州阿姨是个真诚的人!寻夫归来后的张爱玲今年6月,陈子珊教授发现张爱玲于1946年6月15日至17日在上海金宝以笔名“世民”发表散文《不变的腿》。张爱玲在文章中写到了这部新电影:“在最近上海上映的《平黥布云》中,戴德瑞出现在第一幕,先是从银幕后面慢慢伸出一条银腿。”据陈子善考证,电影《平地青云》于1946年2月27日至3月20日在上海大华大戏院放映三周。大华大剧院距离常德公寓只有一两个电车站,方便张爱玲就近看电影。作者推测张爱玲在3月9日左右离开温州乘船返回上海,正好赶上电影。除了观影,张爱玲还会友。1946年4月1日,上海《香海画报》发表署名“风闻”的报道《张爱玲欣赏名胜解决小便》,报道记录了苏青的谈话:苏青提到同事张爱玲的小便问题。.....张爱玲对苏青说:“我最不喜欢旅行,除非万不得已,我永远不会走远。如果我出去,我会去某个别人渴望欣赏风景的地方,但我忙着找一个可以先小便的地方,所以别人问我的时候,我不知道我看到了什么。我哪里忍心看风景,如果我找不到地方撒尿……”关于旅行,张爱玲在《异乡记》中确有表白:“我自己对于游山玩水这些事是毫无兴趣的。”关于在外上厕所的不方便,《异乡记》更是涉笔不少,一次是在做年糕的“半村半郭的人家”,在那个带柄尿桶上坐不直,撒尿时回声又大。更痛苦的一次是在路边的茅亭里解手:“我又窘,又累,在那茅亭里挣扎了半天,面无人色地走了下来”。由此可见,这篇报道可信度不小,从温州回来后的张爱玲,对于在乡下上厕所的经历想必仍是心有余悸,忍不住向苏青吐槽了。张爱玲绘画插图
张爱玲唱《何日君再来》以上两个案例被视为“裂痕”,只能隐约读懂张爱玲回到上海后的感受。有没有资料直接描述张爱玲在丈夫归来后的具体情况?实际上是有的。韦泱《“我见过张爱玲的”》一文访问到老报人邵琼,这题目便是最鲜明的指示:邵琼见过张爱玲。原来,在抗战胜利后,邵琼自重庆到上海加盟《世界晨报》,到报社接受的第一个任务便是去接近张爱玲,了解她的政治倾向。“第一次见到张爱玲是一天下午,阿芬和张太太带着邵琼去南京东路上的‘新雅’喝下午茶,在幽雅的小包房内,她们和张爱玲寒暄后,喝着茶,聊着天,无外乎家长里短,吃喝玩乐之类。”邵琼还听过张爱玲唱歌:“有一次,张爱玲在闲聊中,竟情不自禁地哼唱起‘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的小调来。这是抗战电影《孤岛天堂》中的插曲《何日君再来》,张爱玲唱得凄楚而无奈。”经观察,“张爱玲从不谈政治,也不涉及他人”,这个任务就此作罢,邵琼便又回到报社做采访工作了。那么,邵琼是什么时候、什么时候认识张爱玲的呢?没有记录。邵琼回忆,她加入《世界晨报》时,“袁颖也被邀请了”。袁颖在《忆姚素凤先生》中回忆:“1945年12月初,朋友顾嘉熙告诉我,他进了一家刚创办的小报纸《世界晨报》,我也进了那家报纸。”在《她是她——丧妻郑安娜》中,冯戴逸提到她主持《世界晨报》:“我上任后,先后邀请了戴文宝、袁莹、邵琼……”按照冯列出的顺序,袁颖在邵琼之前就进了报社。假设袁颖在1945年12月听到好友的消息后立即加入俱乐部,邵琼紧跟其后,第一次见到张爱玲是在1945年12月至1946年1月,与张爱玲寻夫的出发时间重合。然而张爱玲临行前病了,脚冻伤,人咳嗽,不得不去医院。她会像邵琼看到的那样和他们一起喝茶聊天唱歌很多次吗?不太可能。除此之外,邵琼还煞费苦心地接近张爱玲:她先是通过小报记者颜阿芬介绍了张爱玲的同姓女友张,然后住进了自己的家。“有张太太作伴很开心,邵琼像姐姐一样深情。”由此可见,邵琼在被带去见张爱玲之前,不得不讨好张太太。另据谢美霞《旧上海女记者的花边新闻》:“抗战胜利后,邵琼比她丈夫先离开重庆回到上海,进入《世界晨报》当记者。”笔者猜测:邵琼应是与丈夫一起在重庆过了年后,再独赴上海入职;接受首个任务后,找关系伺机接近张爱玲;终于,她在三四月间见到了寻夫归来后的张爱玲。这比较符合情理。但为什么找老公回来的张爱玲,出去电影院和茶室,聊天唱歌,还吐槽“撒尿”的问题?似乎很有闲?小团圆里有一条线索:“她不知道他已经回答了她。回去两三个星期才回味。”这意味着邵志勇在温州时并不想对感情做出明确的选择。其实他很舍不得别的女人,希望有一天能有个“三美团圆”,而盛九丽直到“回去两三个星期后”才明白。由此可见,刚刚回到上海的张爱玲,依然能够压抑自己的思念和悲伤,只在《你什么时候再来》这首歌里透露出一两句。而在“回过味来”后,她才品尝到痛苦。“那痛苦像火车一样轰隆轰隆一天到晚开着,日夜之间没有一点空隙”,她变得时不时落泪、寝食难安,有两个月就靠吃西柚汁,吃得整个人瘦而苍老,把自己也吓了一跳。小团圆说1945年是“失落的一年”,那1946年呢?更糟糕的似乎是——这位长期生活在大都市的贵族小姐,为了迎接心爱的人,带病深入内地,“一路大惊小怪”,苦不堪言,得到的只有失望和痛苦...但她说,这让她“灵魂强大”,“不管发生什么,她只需要独处一会儿”。直到1946年11月,张爱玲将旧作修改为《传奇增订本》出版,才转危为安。第二年,张爱玲转战电影圈写剧本,实现了年轻时的电影梦。如此坚强的张爱玲,常常被我们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