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络中心 CNNIC发布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46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
9月29日,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网站消息,9月2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报告》聚焦互联网基础设施、网民规模和结构、互联网应用发展、互联网政务发展、互联网安全五个方面,力求通过多角度、全方位的数据呈现,全面反映2020年上半年中国互联网发展情况。
互联网激发了磅礴的力量,帮助抗击疫情取得了重大胜利
《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4亿,较2020年3月增长3625万,互联网普及率达67.0%,较2020年3月增长2.5个百分点。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党委书记、副主任吴铁男指出,疫情期间,中国互联网产业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韧性,不仅在精准有效防控疫情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在数字基础设施、数字经济、数字效益、数字治理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成为中国应对新挑战、建设新经济的重要力量。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副主任张晓对报告进行解读,从八个方面总结了2020年上半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亮点:
一是“网”聚力量,“新业态”助力抗疫稳大局。上半年,在线教育、在线医疗、远程办公等应用服务在维护社会经济正常运行、稳定民生基本需求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截至2020年6月,在线教育用户数达3.81亿,占网民总数的40.5%;在线医疗用户达到2.76亿,占网民总数的29.4%;远程办公用户达1.99亿,占网民总数的21.2%。
第二,“净”技术和“新基础设施”注重活力量的扩张。上半年,中央密集部署加快推进“新基建”,多个重要领域取得积极进展:截至2020年6月底,5G终端连接数突破6600万,3家基础电信企业开通5G基站超过40万个。工业互联网领域培育了500多个特色鲜明、能力多样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截至2020年7月,拥有IPv6地址的用户数已达14.42亿,IPv6活跃用户数达3.62亿。排名前100的商业网站和应用都支持IPv6接入。
三是“网络”促进发展,“新经济”扩大内需助力转型。截至2020年6月,我国电商直播、短视频、网购用户规模较3月增长5%以上,电商直播用户规模达3.09亿,较2020年3月增长4430万,规模增速16.7%,成为上半年增长最快的个人互联网应用,为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带动农产品上行提供了积极助力。网络零售用户达到7.49亿,占网民总数的79.7%,市场连续7年保持全球第一,为形成新发展格局提供了重要支撑。
四是“网”有温度,“新惠民”唇惠助脱贫。截至2020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已达9.4亿,相当于全球网民的五分之一。互联网普及率为67.0%,比全球平均水平高出约5个百分点。城乡数字鸿沟明显缩小。城乡互联网普及率差异为24.1%,自2017年以来首次缩小至30%以下。互联网扶贫作为扶贫的重要手段,越来越被网民理解和参与。
第五,“网”带来文化,“新传播”讲故事,树新风。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8.88亿,占网民总数的94.5%,其中短视频已成为新闻报道的新选择和电商平台的新标准。网络新闻用户数7.25亿,占网民总数的77.1%。借助社交和短视频平台,网络新闻可以提高其传播效率,有助于抗疫宣传报道。
第六,“网”认识世界,而“新工具”则从远处看世界。截至2020年6月,我国在线支付用户数达8.05亿,较2020年3月增长4.8%,占网民总数的85.7%。移动支付市场规模连续三年位居全球第一,在疫情期间发挥了重要的惠民作用。拓展了更多“+支付”的应用场景;在疫情期间,即时通讯成为增长最快的应用之一,拥有9.31亿用户,与2020年3月相比增加了3466万。
第七,“网”补需求,“新服务”保能力补供给。受疫情影响,线上渠道为服务业提供了新的发展窗口。在线外卖、在线教育、在线租车、在线医疗等数字化服务蓬勃发展,用户规模分别达到4.09亿、3.81亿、3.4亿、2.76亿,分别占网民总数的43.5%、40.5%、36.2%、29.4%,既满足了网民需求,也为服务业数字化发展提供了助力。
第八,“网”谈治理,“新治理”推立法求创新。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上政务服务用户已达7.73亿,占网民总数的82.2%。上半年,政府治理体系不断完善,治理能力不断提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逐步推动数字治理有法可依;围绕政府、平台、社会的多元协同治理体系正在加速形成;网上政务服务日趋成熟,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成效显著。
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防控疫情复工复产
中共中央党校电子政务研究中心主任、全国电子政务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王益民认为,《报告》中的数据充分反映了上半年我国互联网+政务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和数字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
一是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成效显著。截至2020年6月,全国政务服务平台注册用户1.26亿人,累计访问量10.02亿人次,页面浏览量58.91亿次。覆盖城乡、上下衔接、层次分明的五级在线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第二,基于网格的治理带来了新的理念。不少省市城乡社区通过社区微信群、小程序等数字化工具积极开展防疫工作,成为基层治理的重大创新。
三是“互联网+政务服务”有力推动了疫情后复工复产。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先后推出“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服务专栏”和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就业服务等15个服务专题。同时构建“防疫健康信息码”,汇聚支持各地共享“健康码”数据6.23亿条,累计6亿人次,成为大数据支撑疫情防控的重要创新。
我国网民安全体验不断提升,网络安全环境进一步改善
中国互联网学会副会长黄晴表示,2020年上半年,随着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等相关部门对各类网络安全问题的持续打击,我国网络安全环境呈现出不断改善的发展态势。
一是在政策制定层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相继颁布,推动了我国网络安全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
二是在基础设施方面,中国大力推动部署国家顶级域名解析节点,先后推出F、I、L、J、K根镜像服务器,推动网络基础设施安全更加完备。
第三,在用户安全方面,《报告》中的数据显示,网民遇到的网络安全问题日益改善,未遇到任何网络安全问题的网民比例连续5年保持增长。
四是产业发展方面,我国网络安全产业进入“快车道”,现有网络安全产品和服务从基础网络安全领域延伸到云服务、大数据、物联网、工控、5G等不同应用场景,实现了基础设备、基础技术、安全系统、安全服务的全面覆盖。
在“新基建”背景下,数字经济新业态有助于增强中国经济的“韧性”
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科学院网络经济与知识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吕本富认为,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中国经济被迫绷紧韧带,在供应链、企业管理、商业活动等方面面临新的挑战。数字经济的新业态、新模式以及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增强我国经济韧带的韧性,促进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支撑。
首先,5G、工业互联网等数字技术为数字经济提供了底层基础。借助数字技术、大规模匹配算法和高速网络传输到云端,信息传输更快,能耗更少,推动数字经济成为“低熵经济”。
二是网络购物等数字消费为促进经济内循环提供了新动力。上半年,网络零售规模已超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四分之一,对消费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本报告数据显示,生鲜电商、农产品电商、跨境电商、二手电商等新型电商模式也保持快速发展,用户规模分别达到2.57亿、2.48亿、1.38亿、6143万,对推动农产品上行、带动消费回归、促进闲置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是以远程办公为代表的数字化服务正在形成新的服务业态。从《报告》中可以发现,在线教育、在线医疗、远程办公用户分别达到3.81亿、2.76亿、1.99亿,成为极具发展潜力的互联网应用,在不断增强经济韧性的同时,推动服务业创新。
网络扶贫成效显著,要建立标准村振兴长效机制
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中心原主任王向东认为,这份报告用多维度的数据记录了中国在网络扶贫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这是非常难得的。
一是农村实现了网络覆盖,城乡差别明显缩小。《报告》数据显示,上半年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52.3%,比2020年3月提高6.1个百分点,城乡差距缩小6.3个百分点。
二是城乡“同网同速”时代即将到来。在中国,贫困村通光纤比例从2017年的不到70%提高到98%,深度贫困地区贫困村通宽带比例从25%提高到98%。
第三,网络扶贫的成效得到了网友的认可。截至2020年6月,承认互联网在扶贫、通过电子商务帮助农产品销售、为贫困人口提供更多就业和医疗教育机会的网民比例较2020年3月有所上升。王向东还表示,网络扶贫要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盘活标准村,建立长效机制,要实现从限期帮扶脱贫到稳定帮扶脱贫、从帮扶绝对贫困到帮扶相对贫困、从“输血”到“造血”、从帮扶脱贫到通过网络消费振兴产业的转变。【编辑: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