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克曲布 脱贫攻坚│他在凉山的日子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扶贫开发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出台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脱贫攻坚成效显著。成绩的背后,扶贫干部和贫困群众无法同心协力,共克时艰。
他们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他们真的帮助穷人,帮助穷人,摆脱贫困。他们是奋战在脱贫攻坚最前线的战士们,是为了贫困群众而奉献了全部热情的驻村帮扶干部们。今天,我想分享一封儿子写给他父亲的信,他是与贫困作斗争的一员。“我父亲在内江监狱工作。他是一名警察。他曾经非常爱我。自从去梁山工作后,我很久没有见到他了。去年,我的脚在体育课上受伤了,他不能回来了。我希望我父亲能和我在一起。爸爸,你不爱我了吗……”
——内江监狱民警彭超许久未见的儿子写给他的一封信……2018年6月29日,彭超积极响应党中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号召,告别妻儿,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脱贫攻坚的征程。
从此,凉山州昭觉县且莫乡夫土古尔觉村成了他扎根战斗的地方。2年多来,他直面困难摸实情,迈开步子谋实效,扛起担子做实事,用满腔的热血托起了贫困群众对幸福生活的希望。位于大凉山腹地的昭觉县,属于中国极度贫困县,是脱贫攻坚最难的硬骨头。彭超所在的且莫乡夫土古尔觉村地处高寒偏远山区,距县城83公里,他就在这里扎下根,与彝族老乡们共同脱贫奔康。01
直面困难过五关当他第一次到达富图古尔珏村时,彭超总结了他需要帮助穷人的“五个层次”。首先是“交通壁垒”。经峨边、马边、雷博或西昌进出村至少需要6小时。不仅道路崎岖,沿途还有飞石,非常危险;二是“语言障碍”。98%以上的村庄是彝族,沟通是最大的障碍;第三是“生命通行证”。从村里最近的镇开车要一个小时,路上泥泞不堪;四是“信任”,导致村民与帮扶干部沟通不畅,难以建立信任关系;第五是“家庭壁垒”。对于他自己来说,有老人也有小人,那么如何同时兼顾工作和家庭。如何过“五关”,解难题。为了打破局面,摸清底数,彭超跋山涉水、走村访户,深入贫困户家中了解村民具体困难,听取村民实际想法,共同探讨致富门路。村上停电停水是常态化,出行几乎全靠腿,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饿了就一瓶水吃点干粮。然而,眼前的困难并没有让他害怕和退缩。“正是因为困难,我才来到这个地方。我希望克服更多的困难,解决更多的困难,让这里的村民少一点困难。”他始终不慌不乱,不避讳台阶,需要改变旧的生活习惯,在脱贫攻坚中注重高质量,比如洗衣做饭、堆柴火、把垃圾装进水桶、圈养牲畜。他一点一点地学会耐心地和村民说话。
02采取措施触及真相不到半个月,他与驻村队员一起对全村居民逐一走访。不漏一项、不漏一户、不漏一人,全村43户贫困户,193人,他就这样迈开步子,一步一步坚定前行,步行的足迹就达400公里......为准确掌握村情民情、贫困户致贫原因,有针对性开展扶贫工作获取了第一手资料。走访彭超后发现,该村部分贫困户因缺乏法律知识,曾吸毒成瘾,甚至患上艾滋病。为打破因毒品和涉毒问题导致的贫困无休止循环,他全面落实禁毒防艾责任制,利用村民会议、农民夜校等方式与驻村工作队成员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工作,制定了500多份禁毒防艾宣传小册子,发放到每家每户,确保禁毒防艾政策落实到位。
“这里没有朝九晚五,工作时间围着群众转。”
为了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彭超还经常到艾滋病感染者和有吸毒史人员走访,与他们拉家常,交朋友。03
扛起担子做实事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志,教育是阻断贫困的根本之策。为了防止一个孩子辍学,他翻山越岭,绕着房子走,走遍了村里127个6-15岁学龄儿童的家。他脚底下有“大水泡”,脸上有“高原红”。但在他看来,“彝族孩子的读书声是最大的鼓励,这让他无比坚定。”他经常去学校和乡村了解适龄儿童的学习和生活,鼓励他们努力学习,努力学习,增长知识,回馈社会。贫困家庭沙马子哈的儿子纪可·曲布病了。他立即联系镇卫生院,送到县医院治疗。他还积极帮他办理医保报销等相关事宜;为了方便村民的惠农资金及时到位,他帮助村民办理了开通一卡通业务。
枯水期全村村民饮水困难,他一方面积极向上级部门反映困难,同时与村民上山寻找水源,利用泥巴碎石等简易材料,提高储水池水位,增加压力,初步解决枯水期自来水管放不出水的问题。......扶贫,是一条风雨兼程光荣之路。在这里的2年,彭超说他已经爱上了这个地方,能够一起努力,见证一个地方的变化令他感到十分开心,他将继续在这里,走好“最后一公里”路。扶贫,漫长的中国梦
在精准扶贫驻村帮扶的路上,让我们记住那些感人的、真实的、简单的故事。让我们一起为彭超他们点赞!正是他们用自己的心灵和感情激活了沉睡在村民血液里、奋力摆脱贫困的基因。正是他们真帮真扶,使得脱贫攻坚的成果能真正为人民所享。正是他们的辛勤劳动,才使共同富裕的伟大中国梦得以实现。原标题:《脱贫攻坚│他在凉山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