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家人 乡村答卷② 衣家村:西岙山上的“天路”
编者按: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是战胜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的最后一年。为充分展示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和显著成效,忠实记录这部波澜壮阔的史诗,讲述脱贫攻坚的精彩故事,烟台日报传媒集团推出大型全媒体报道《村庄答案——决战百家记者体验奋斗喜悦》。回顾奋斗征程、体验奋斗喜悦、传承奋斗情怀。烟台日报传媒集团全媒体大型采访团将传承优良作风、持续践行“四力”,立足全媒体传播格局、激发媒体深度融合,推出“一组全媒体系列报道、一批全媒体直播、一部纪实专题片、一个美丽宜居乡村图片展”,全景式描绘烟台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宏伟画卷。敬请关注。◆ ◆ ◆ ◆西岙山上的“天路”全媒体记者杨魏牧回通讯员报道◆ ◆ ◆ ◆嗷,山是平的。300年前,栖霞市亭口镇一家村的村民把这份期待写进了村前的“Xi岙山”,意思是“总有一天山路会变得平坦,全村脱贫致富”。时间如梦。三个世纪后,村党支部带领村民抡起凿山锤向天要路,绕着西岙山徒手凿出一条6公里的盘山路,衣家村的百年夙愿得以成真。这一凿,凿透了岁月,凿穿了贫困,开辟出一条属于衣家村的奋斗致富“天路”。6月29日,“乡村答卷——决战决胜·百名记者蹲点体验奋斗的喜悦”大型全媒体报道组来到衣家村。雨后的村庄山雾缭绕,宛似仙境。我们踏上这条宽仅有5.5米的山路,一路寻找“开山劈石”的初心、决心和喜悦。
山岙一家村
“靠山吃山,对与曾经大山腹地的衣家村来说,犹如奢望。”上山途中,党支部书记衣元良用“地无一亩平,三年两旱情”形容往昔。不同于普通的胶东梯田,西岙山山高坡陡、多石少土、沟壑林立,四面被山裹挟的衣家村深陷“天坑”,耸立的山峦,如一道道关卡,“锁”住了衣家村的发展。“上山没有路,只有被践踏了几百年的羊肠。运肥收粮费时费力。越到山顶,拥有的越少。在过去的十年里,许多村民的土地被遗弃了。”同行村委会主任易中生说。饮用水也是一个问题。”村子看着天空,吃着水。遇到干旱的日子,更不用说灌溉土地了。甚至生活用水也要轮流供应。"贫瘠、闭塞、拮据,这让仅有55户、126人的衣家村人看不到“富起来”的希望。村集体几乎没有收入,村民年人均纯收入不超过5000元,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的老人平均年龄70岁上下,衣家村成了远近闻名的“三无”村。这么“穷”等等?在国外经商多年,回到村里当秘书的易,看到家乡的现状,几次哽咽。脚上有多少污垢,心中就会沉淀多少真情。“我宁愿穷也不要穷。干了,还有希望。”但如何做到,易苦苦思索。2017年初,栖霞市委、市政府组织的一次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学习中,亭口镇党委送给衣元良一本《塘约道路》,多年的苦闷,一下子有了答案——必须走“党支部引领”之路,必须把老百姓聚在党旗下。一家村历史博物馆小院的入党誓词
说干就干。当年5月,衣元良带领村“两委”开始筹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面对缺钱、缺劳力、缺经验、缺模板的困境,易、易家村在探索中找到了一条“衣家路”:合作社由村党支部牵头,村民自愿参与,每一个户籍在村的村民都有一份“原始份额”。合作社运营后,将实行“工作票制度”。社员参加集体劳动后,合作社按男工120元/天、女工80元/天的标准发放工作票。如果超过2000元,可以折算成“创业股”,这个“创业股”可以按股分红。同时可用于购买灌溉用水、果树和水利管道。“工作票”是一家村党支部牵头的合作社的一项重要创新。通讯员卢建科蔡方顺
工票,是激发衣家村村民内生动力的好法子,更让“沉睡”的村集体“活”出精彩。当年9月6日,“一点园”果蔬专业合作社正式取得营业执照。全村57户村民中有53户加入。在饱含村民对富裕的憧憬与期盼中,衣家村,走上了抱团发展、促进村集体和群众双增收的“聚变”之路。合作社成立后,首要任务是修路。但在独居数百年的Xi鳌山前,村民们又犯了愁。钟毅省仍然记得道路动员大会。“没有资金,就不能要求修路队。要不要自己凿?”但这个问题让一家村开始改变。2017年9月,衣元良带领村民,发扬新时代“愚公精神”,在山脚下砸下了修路第一锤。“体验奋斗的快乐”全媒体报道组在一家村采访
劳动力少,70岁以下就是壮劳力。为了修路,衣家村几乎所有村民都成了修路工。“我不偷懒,也不怕累,共产党员带头干,我也使劲干。”84岁高龄的杨淑兰老人提起参与修路的经历,仍激情本站。斗争的力量来自于和群众在一起。在整个道路建设过程中,一家村“两委”成员从未缺席。“关键时刻,干部必须带头干!”易和村“两委”成员要求自己。村口衣家村史馆里,无数原始的生产工具,静静讲述着这场开山劈路、向天要“路”的震撼画卷:把短四五厘米的鹤嘴锄充分打磨;满是震裂纹的腊木炮锤锤柄;两边都有碎花的锤头...压抑一代又一代衣家人的情感与斗志,在合作社的“聚变”中爆发:衣家村民们以攻坚之勇和“绣花”之功,在莽莽西岙山中生生凿出一条足足有6公里的盘山路。山路畅通,一家村发展之路也畅通。生产材料再重,坐车到山顶只要几分钟;即使是成熟期集中的樱桃,也可以在同一天通过快递和物流“飞”到中国。围绕这条路,一家村的一系列配套工程也启动了:打了两口335米深的深井,彻底解决了村民吃水问题;修复3座废弃池塘,修建2座800立方米高的水库,1座上万立方米的小池塘和3座泵房,铺设56公里的微喷滴灌管道,在全村350亩耕地上设置智能微喷滴灌,彻底解决了“三年一旱,年年缺水”的用水难题。基础设施打牢了,如今从山脚驱车到山顶,只需要5分钟时间。行至半山俯瞰衣家村,苍翠环绕,美不胜收。而眺望不远处的几座“棚舍”,衣家村的“产业”,正蓬勃生长。承载着一家村希望的藏乡生猪养殖基地
“以前说衣家村不能靠山吃山,但现在,我们就要立足于保护好1900亩山林资源,同时向大山要效益。”衣元良说。经村党支部经过多次考察,藏香猪生态立体养殖立户于西岙半山间,购买了藏香猪102头,肉价是普通白毛猪的5倍以上,仅此一项年可增收30万元。荒山不荒,村党支部沿环山路栽种“晚红脆”桃树2500棵,相当于增加集体果园40亩,预计年可增收20万元。为使社员利益最大化,通过售卖水资源、樱桃苗等预计年可收益50万元,扣除生产成本后30%留作集体,70%按股分给社员,年人均可收入6000多元,实现整建制脱贫。距山脚约500米的山腰上的9个玉菌生产棚已进入采摘期。同一天,来这里的三辆公共汽车在这个组织中挑选。“去年,在栖霞亭口省乡村振兴服务队的帮助下,我们到济宁调研,去了玉木耳大棚。前期投入180万元建设9个生产大棚和1个烘干棚。第一批是今年6月份生产的,18万支全部以1空销售,直接带来了90万元的经济效益。吸纳村民到棚内采摘劳动,一天领工资100元,实现在家门口就业。”木耳已成为一家村新的支柱产业之一
西岙上上的一条山路,串起衣家村的产业。这可不是衣家村的终极目标。“我们要跳出衣家,发展衣家。”衣元良说。在亭口镇政府的帮扶下,衣家村在亭口镇西部投资建设了27个玉木耳大棚在,预计年生产玉木耳55万棒。三年的斗争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今年5月,一家村开始兑现承诺,首次向村民发放了近10万元的“工作票”工资。“不仅如此,我们还帮助周边8个村解决了富余劳动力问题。每天都有五六十个人到村里一起劳动,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梦想。”一个阳光灿烂的微笑遮住了易黝黑的脸庞。曾经苦甲天下,如今美丽蝶变,衣家人“笑”了。“衣家村就是一家人”,这是写在百位修路村民照片墙上的话。回望过往,村民衣忠东说:“有好的当家人带领奋斗,是全衣家村人的福,我们衣家村肯定会越来越好!”一路走,一路看,一家村的奋斗史就镌刻在这条崎岖的山路上。摆脱贫困不是终点,而是新期待的起点。到达山顶,正巧遇到烟台市水利局水文站主题党日,在这里重温入党宣言,大山浩荡,话语铿锵。“以人心为心,与民同呼吸,共命运,互通有无,是党的初心,也是党的恒心。”浓雾逐渐散去,一家村在绿色中变得更加清晰。
烟台日报大大小小的新闻水母网点亮右下角的“在看”持续关注来源:全媒体记者杨魏牧回来通讯员图片报道原标题:《乡村答卷②|衣家村:西岙山上的“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