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诗 BBC杜甫专题纪录片热播 中外网友纷纷连夜补杜诗
全球抗疫期间,英国BBC推了一部杜甫专题纪录片,这就是《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标题开头,杜甫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片中也说,杜甫同莎士比亚、但丁一起堪称世界伟大诗人。美国著名汉学家宇文所安也有同样的看法,甚至直言杜甫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这就说明西方的精英确实认同了杜甫的价值。但是在西方普通观众眼里,杜甫依然是个陌生的异国文化符号。他们不能够理解杜诗的美妙,不能够认同杜甫的伟大。为此,BBC在拍摄这部纪录片时采取了极简主义的手法。跟随老杜的人生轨迹,他又重新走上了杜甫的道路,但他没有研究杜甫的人生,没有理解杜甫的诗。在我们眼里BBC拿出这样的作品,真的水平很一般,不过说不定这在外国人眼里就已经很不错了。在影片中,BBC找到了英国著名老演员伊恩爵士,他在《指环王》系列电影中扮演甘道夫,让他朗读杜甫诗歌的英文版。老爷子演了一辈子莎士比亚,读起杜诗来也是有模有样,声音醇厚有磁性,浑身的魅力在散发。但是好多网友表示,片中杜诗的英译版本,并没有完全表现出杜诗的意味。
然而,很多网友表示,电影中杜甫诗歌的英文版并没有完全展现出杜甫诗歌的意义。
据豆瓣网友说,片中杜诗的英译版本采用了1951年洪业的英文着作《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叶弘的书是西方世界第一本系统介绍杜甫的英语书。我以为叶弘是外国汉学家,原来他是建国后移民美国的民国学者。杜诗研究在西方世界早就取得了更加辉煌的成就,宇文所安等人的杜诗英译版本更加符合时代的要求。但BBC还是采用了红叶的翻译,与片名一致。我猜这可能是版权的原因,因为鸿业不用花钱,而别人却要花钱。西方世界如此的重视杜甫,于我们而言这是再好不过的事,是文化软实力的强势输出,远不是什么日记可以比的。建国以来,我对毛很喜欢李白,但对的赋却不太喜欢,说杜甫的诗都是哭出来的。因此,在随后的时代运动中,中国的杜甫诗歌研究者受到了一个又一个的冲击。天朝文化领袖郭沫若更是写了《李白与杜甫》一书,书中用意识形态的立场给李白和杜甫进行了阶级划分。郭沫若将李白那些天马行空的诗句强行解释到了劳动人民的立场,相反把杜甫推到了劳动人民的对立面。郭沫若说“南村子弟欺负我老弱”,是因为杜甫不能融入劳动人民;“卷起我家三重草”,杜甫家的草堂有三层,不是地主家的。对此,我无言以对。改革开放后,我国对杜甫诗歌的研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而突飞猛进,老一辈专家学者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到了当代,国内杜诗的研究仍在继续,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就是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学术上的杜甫离普通人还很远,我们熟知的杜甫来自语文课本。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虽然一个国家被分裂,但丘陵和河流依然存在,春天重新回到绿色的树木和草地”。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就让我们的大多数人对杜甫最初的印象停留在了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上面,这一官方的、笼统的、刻板的模板上面。但是杜甫也是人,杜甫不是一开始就是老杜,他也曾经年轻过。但杜甫也是人。杜甫当初不是老杜,他曾经年轻过。
杜甫的35岁之前的人生,过得裘马轻狂,甚至有点没心没肺,这是祖上积德让他无忧无虑地啃几年老。于是杜甫少年时漫游五岳,在齐赵一带遇到李白,准备跟随李白寻仙、采药、炼仙药。后来杜甫老爸去世了,他失去了经济来源,只好进京谋生,那一年他正好35岁了。35岁的人生,没有什么成就,又想和年轻人一起去“北漂”,这一漂就是在北京十年,终于得到了一份看门的工作。你能理解这个时候的杜甫吗?他完全疯了,所以他决定回家看看他的妻子和孩子。一路所见,“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他一进家门,小儿子就饿死了,但转念一想,他还是有自己的编制,不用交房租和税。即便如此,这对普通人来说有多难。这一刻,杜甫才成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老杜。在此之前,他和我们一样,是一个为生存而奔波的普通人。杜甫的一生是窝囊的一生,杜甫的一生是苦难的一生。面对人生的苦难,屈原选择了自己超度,李白选择了直接是物化于外。只有杜甫,从苦难中锤炼,更加坚韧地活着,让自己成为光,把所有的爱都给了家国和人民。只有杜甫,从苦难中磨炼出来,活得更加顽强,把自己变成了一盏明灯,把自己所有的爱都献给了国家和人民。
杜甫有多窝囊,也就有多伟大。李白离我们太远,杜甫离我们更近。我们不可能一辈子做李白,但我们总会经历杜甫的经历。为了生存,东奔西走,为了理想,谨小慎微,到头来还是连头款都凑不到,到头来还要是被社会教育理想就跟狗屁一样。我们不想学杜甫,不要像他那样生活,不能照顾他的家人。我们还是要学杜甫,无论人生的际遇如何,那怕比杜甫还要悲惨,都要心中有光,有光就有爱。公元767年,杜甫来到夔州的第二年。当他离开时,他把他的茅草屋让给了一个亲戚。为此,他写了一首诗:“再做武郎”。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如果不是因为贫穷,这样的事情怎么可能做得到?正是因为她害怕,她才会对她视而不见。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她说,政府强制征税的地租已经一贫如洗,想到目前的情况和混乱的眼泪。
我每每读到这首诗,就感动不已,被杜甫的人格魅力所打动。他告诉亲戚,要善待老妇人,要小心翼翼地守护她。一个人有多善良就有多温暖。这就是杜甫之所以为杜甫,诗圣之所以为诗圣。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每个人都认为成功是人生的价值,但从杜甫的一生来看,他让一个穷人成为了那个时代最体面的人。“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这就是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