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娱乐军事情感奇闻搞笑社会体育游戏百科

第三帝国 第三帝国的兴与亡

2021-11-24 10:52

在《意志的胜利》中,第三帝国的纽伦堡集会

主题:《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史》修订再版分享会

出版社:这是今年夏天上海书展上的一段对话。我和张明阳师兄从多年前担任《上海书评》主编时就认识了,我们时不时会就双方都比较喜欢的历史问题进行争论,但这是第一次公开谈话。熟人说话的时候,也可以说得相当轻松。

不过,第三帝国史极复杂多线,也不易讲出新意,加之讲座又只有1小时,还是在午后时间,如若天马行空,恐怕不仅收刹不住,也会让听众睡着。因此,在事先拟定话题,我提议就围绕“第三帝国的兴与亡”这一点展开,这既契合原着书名,线索也较为集中,并可紧扣人们对这段历史最感好奇的地方:第三帝国为何能突然兴起?又为何很快走向灭亡?

一个

如何解读第三帝国

周卫:威廉·希尔的《第三帝国的兴衰》确实是一部经典之作。自1960年出版以来,在过去的60年里,它在世界各地售出了数千万册。它曾经在美国畅销书排行榜上排名第一,从未被打破。到目前为止,它已经被列为最适合大众阅读的书籍之一,甚至可以说是阅读这段历史的首选。

在如今一些专业历史学家看来,这本书可能有点粗线条,何况这六十年来,相关的前沿研究毫无疑问细致深入多了。但它贵在作者是一个亲历者,见证了这段历史——历史发生的时候,他在现场,就在纳粹德国,甚至采访过第三帝国的许多要人,所以本身有史料价值。加上他的语言比较生动,通俗易懂,很受欢迎,所以能够流行这么长时间。

因此,特别是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它不仅是最好的介绍,也提供了一个参照系。英国历史学家理查德·埃文斯在《第三帝国的到来》的序言中首次谈到了这一点;在中国,德国历史研究会会长郑不久前出版了《第三帝国史》,被认为是中国第三帝国研究的集大成者。腰带推荐还说要“突破兴衰历史的框架”。可以看出,夏勒的书被视为描述第三帝国历史的标杆。

张明扬:《第三帝国的兴亡》是研究二战、研究纳粹德国时无法绕过的一本书。其他着作可能会批评它、质疑它,但必须提到它。这本书的写作除了史料之外,还有很多基于亲身经验的观察,很强的在场感,非常有可读性。所以它和几十年后一个普通史学家写的书,在价值上各有千秋。将之作为一个起点、入门书,再去看其他书,是一个更好的方式。

周卫:是的,第三帝国是历史上研究最深入的帝国。据说全世界大约有2万种相关的研究著作和通俗读物。也就是说,一个人一辈子都在读关于它的书,读不完,几乎每个角落都学过。

但不管怎样,关于这段历史,对普通人来说,一个最大的谜团仍然是,现在看来这么邪恶、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帝国是如何兴起的?为什么会得到支持?它在看起来不可一世的时候又怎么会衰亡?

张明扬:我觉得第三帝国的兴起比衰亡更加有戏剧性。它的灭亡很大程度上是军事的表现,比如柏林被攻克,希特勒自杀以后,第三帝国突然之间楼就塌了,你也看不到很多所谓的地下抵抗者、复活者,这种现象是比较罕见的。第三帝国所谓这种“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现象,非常值得深入探讨。从1933年到1945年,这12年的时间,经历了一个国家的大起大落。如果把希特勒本人的生涯放进去,你会发现非常具有戏剧性。

张明阳:我认为第三帝国的崛起比它的衰落更引人注目。它的消亡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军事表现。例如,柏林被征服了。希特勒自杀后,第三帝国的建筑突然倒塌。你看不到很多所谓的地下抵抗者和复生者。这种现象比较少见。所谓第三帝国“兴则旺,亡则骤”的现象,值得深入探讨。从1933年到1945年,这12年经历了一个国家的风风雨雨。如果你把希特勒自己的事业放进去,你会发现它非常戏剧化。

2

“让德国更伟大”是一个吸引人的承诺

周卫:第三帝国的历史时期。简而言之,分为两段:1933年1月30日至1939年9月1日,突袭波兰,这是前六年半;最后六年截止于1945年4月30日,这一后期可以分为两段。1942年1月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一个转折点,接下来的三年走下坡路,很快崩溃,三年之内就彻底被打败。

粗略来看,它的前面六年基本上是相当顺利的,聚焦于怎么兴起的。这其中还包括纳粹德国历史的一大谜团——这样一个国家是怎么得到支持的。

张明阳:近年来,在中国互联网上讨论第三帝国时,我喜欢纠结的一个问题是,希特勒是不是通过民主选举上台的。1932年,他只掌握了30%的民意,所以很多人说他不是靠民主上台的。关于这一点有很多争议,所以我们不要偏袒任何一方。

但可以肯定的是,随着他上台之后恢复经济的速度,包括让700万失业工人迅速实现充分就业,第一波就收割了大部分民意。这700万人日后基本上都成了他的铁杆票仓。虽然之后没有选举的形式,但如果民主选举,他会怎样呢?1939年之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操作确实满足了德国人的期待。

周卫:《第三帝国的兴衰》的作者威廉·希尔当时在柏林。这本书里有很多记载,关于德国人对希特勒上台的反应,以及他们是怎么想的。我看过很多相关的书,总的感觉是当时德国人并不太在意纳粹的意识形态。也有大量的研究认为纳粹党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意识形态,而是大杂烩。

德国人当时之所以选举它,主要原因与其说是喜欢这个党,不如说是对原来自己现状的不满。不满有很多,包括对《凡尔赛条约》压制的不满,对魏玛德国制度的不满,对经济大萧条带来的社会经济溃败的不满,德国当时正经历一个非常混乱、分裂、痛苦的时代。大家都渴望结束这种分裂混乱,希望重现一个强大、统一的局面。至于谁上台,通过什么手段结束这种分裂,他们是不在乎的。

那他们也可以选择其他党,为什么选择了纳粹呢?因为在当时看来,纳粹表现出了特别坚决的意志和行动力。虽然希特勒后来的行为很疯狂,但当时他是非常务实,也有政治手腕的:为了能上台,他向不同的势力都做了妥协,保证不会太快打破现状,对不同的阶层都做出了有一些许诺——用现在的话说,他当时承诺“让德国更伟大”。德国人的想法是既然已经这么烂了,那不如就换一个人做做看,会怎么样。

然后他们可以选择其他政党。他们为什么选择纳粹?因为当时纳粹表现出了特别坚定的意志和行动。虽然希特勒后来的行为有些疯狂,但他在当时还是非常务实和政治化的:为了上台,他与不同的势力妥协,承诺不会太快打破现状,并对不同的阶层做出了一些承诺——用现在的话说,他承诺“让德国变得更伟大”。德国人的想法是,既然这么糟糕,不如由另一个人来做。

高速公路和大众品牌是希特勒创造的。直到战后很多年,大众汽车仍然难以在纽约市场推广。当时被认为是“在犹太城市卖纳粹车”,直到甲壳虫乐队的经典营销“Think Small”出现。

希特勒上台后的确在短时间内,通过一些非常坚决的手段,结束了原来的争端、混乱,失业率也减少了,各方面情况都变好了。当时大量的调查以及事后的采访都证明,很多人都一致认为当时是挺美好的,比之前好,甚至比战后初期也好。因为德国人当时的状况太痛苦了,希特勒在最初几年里的确是很难让人置信地做到了,比如短期内建造了高速公路,保证普通民众的出行;确保了就业率;一些理念可以说是超前的,比如创造“大众汽车”、倡导大众休闲旅游。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希特勒也采取了一系列冒险行动,如进入莱茵兰非军事区、合并奥地利、吞并捷克斯洛伐克等。尤其是入侵捷克时,德国将领一度认为是推翻他的政变,因为他们觉得风险太大,担心德国会陷入极其不利的境地。但是希特勒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他们反对的不是侵略本身,而是害怕风险——如果希特勒能帮助他们做到没有风险,他们会喜欢的。这就是问题所在。

张明扬:维舟兄的意思是有点像夫妻两个人,老公非要去赌,妻子觉得风险很大,不可以这样。但老公一次一次上赌桌,赚了百分之几十,妻子这时候实际上是高兴的。当时的德国就是这种心态,是怕赌输了,对赌赢了的结果是很高兴的。

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希特勒在1939年发动战争之前所做的,实际上是一次又一次的“打脸”——有人批评他是一个没有经验的民族主义者,无法解决经济、失业等问题。,而所有这些声音都受到了喝彩,他的民意在收获之前没有得到认可。

在这个过程中他也会自我膨胀,带来的坏处就是,他把反对他的声音慢慢消灭掉。这个过程中肯定会有暴力的、军事的行为,但很大程度上也是靠他的政绩。所以后来他有些疯狂行为越来越缺乏制约。比如美国电影《音乐之声》塑造了一个反对希特勒的奥地利人形象,这种人肯定会存在,但当时奥地利的主流民意其实是希望德意志民族能够统一的。

周卫:希特勒早期采取的一些措施,现在确实风险很大;但他当时成功的原因是他跟风。1918年德国战败后,整个德国舆论压力巨大,催生了反弹。甚至当时的一些左派也认为《凡尔赛条约》不平等,不公平。至于奥地利,主流舆论是赞成德国统一的,因为奥匈帝国曾经是一个伟大的帝国,奥地利太小,不能一个人生活。然而,1919年的《圣日耳曼条约》禁止奥地利和德国合并,这对这两个国家的人民来说是不公平和虚伪的,因为像美国这样的战胜国在不允许他们自己做决定的同时,却提倡“民族自决”原则。

现在回顾这段历史,希特勒在初期的成功其实很大程度上是顺势而为,有民意基础在里面,所以支持面才特别大。尽管做法特别粗暴、极端,但的确有支持他的人,推行的时候大家也没有什么办法去反对他。成功的结果,让他对自己也产生了幻觉,仿佛这不是顺应时势的结果,而是自己“意志的胜利”,德国人也相信了是“元首”的超凡能力所致。虽然希特勒只有初中学历,一度也被人所瞧不起,但他成功后,你会觉得这个人好像头顶有光环。

等到他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入侵法国成功后,所有的将军都不敢反对他,因为他们一次次发现,原本怀疑“元首”的决定,最终事实却证明希特勒的判断的确是对的。比如入侵法国之初,几乎所有将领都是反对的,前些年有人用计算机几次模拟当时战况,结果都是德军失败。然而,希特勒采取了非常冒险的战略战术,取得了极小概率、几乎是不可能的成功,你用理性无法解释,这就越发显得像是一个“奇迹”。在这种情况夏,到后来所有的反对都销声匿迹了,本来德国内部反对他的声音和机制慢慢都被清除掉了。

在他成功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和法国后,所有的将领都不敢反对他,因为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发现,原来他们怀疑“元首”的决定,但最终事实证明,希特勒的判断确实是正确的。比如入侵法国之初,几乎所有的将领都反对。前些年,有人用电脑几次模拟当时的战况,但都失败了。然而,希特勒采取了非常冒险的战略战术,取得了非常小的概率和几乎不可能的成功,这是你无法用理性来解释的,这越来越像是一个“奇迹”。今年夏天,所有的反对声音都消失了,德国国内反对他的声音和机制也慢慢被清除。

第三帝国全盛时期的地图,墨绿色是原生的;中绿被人占据;浅绿色是军事控制下的占领区

3

希特勒的自我毁灭倾向

张明扬:其实我觉得兴和亡之间还隔着很多东西。比如说1939年9月1日开始分期的话,他在开战初期心是更大的。虽然事后我们看到开战本身是他走向衰亡的开始,但其实他的军事赌博确实很厉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打法国,从1914年到1918年打了四年都没打下来,谁能想到二战只用了6周时间就拿下了法国,可以说是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达成的一种目标。

表面上看,德国没有优势。甚至有人说希特勒对外很强大,在国内准备在地下室自杀。每次有失败的心理预期,他还是赌一把。当他一次又一次成功时,他的筹码变得越来越大。德军自始至终拒绝接受他,反而一次次被打脸。可以说希特勒有很多“神奇”的东西,就像乔布斯曾经提出的“现实扭曲场”,希特勒的做法与现实相悖,但他说“我就是这样,你拿我怎么办”,其实是正确的。在衰落的前半段,希特勒仍然表现出强势的一面,这并不是一次快速的溃败。

维舟:的确,他在初期可以说创造了不可战胜的神话,这伴随着一种无限制的权力欲和扩张冲动。曾有人提出一个反历史假设:假设希特勒当时见好就收,纳粹德国变得正常化,那么他会败亡吗?或者说纳粹德国会不会变成一个正常国家?虽然现在看来他非常邪恶,他迅速灭亡才合乎我们对于正义的需求、内心的向往,但第三帝国的结局真的是必然的吗?

其实很难说。当时欧洲有三个法西斯国家,除了德国,还有意大利和西班牙。西班牙的佛朗哥在赢得西班牙之后,并没有对外进攻。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保持中立。因此,他一直掌权到1975年去世。最后,他把权力还给西班牙国王,结局很好。那么,希特勒的纳粹德国有没有可能走这条路呢?

但如果对希特勒和纳粹德国了解深入一些,就会发现这是不太可能的。为什么?因为他的个性就是一个非常走极端的人,他不会见好就收,只会加大筹码,再来一次。1939年8月29日,就在对波兰开战前三天,他的副手戈林还在寻求避免对英国摊牌,于是委婉规劝他没必要“赌上一切”,希特勒却回答说:“在我的整个生命之中,我总是把所有筹码放在桌上。”

这就是希特勒,他的世界观就是极端的,认定种族之间就是残酷斗争的,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所以他的逻辑是自洽的:他认为强者天然支配弱者,如果德国在这个过程中失败了,那它也没有必要在这个世界上存在了。他的想法就是,如果不胜利,就彻底毁灭。所以他不会妥协,更不会投降,只有一条道走到黑。如果说他当时把苏联打下来,他也不会停手,会继续进攻美国,直到支配全世界为止。然而不难想见,在这个过程中,他遇到的阻力会越来越大,总有一天会崩盘。

这是希特勒。他的世界观是极端的,他认为种族之间有残酷的斗争,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因此,他的逻辑是自洽的:他认为强者自然支配弱者,如果德国在这个过程中失败了,那么它就没有必要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他的想法是,如果他不赢,他将被彻底摧毁。所以他不会妥协,更不会投降。只有一条路可以走到黑。如果他击落了苏联,他不会停止攻击美国,直到他统治了整个世界。但是,不难想象,在这个过程中,他会遇到越来越多的阻力,总有一天他会崩溃。

张明阳:他的赌徒心态还有一个变数,就是在德国没有人能阻止他,很多人认为只要他活着就不会停止。许多历史学家想象,如果他在这个过程中突然生病去世,他的历史评价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我记得译林出版社的另一本书《解读希特勒》,里面有一个历史学家假设,如果希特勒死于1939年,他可能会成为历史上最受欢迎的德国人。

维舟:这个的确有可能,撇开他统治的压制性和暴力不论,他在短短六年里取得的成功,在德国史上少有人可比,可以说他的个性支配了德国当时的发展。为什么他一个人能支配整个国家?德国的发展都是元首一人决定的。这种情况下他的个人选择对整个国家的走向就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英国历史学家理查德·埃文斯在《当权的第三帝国》中做了一个类比:1933年希特勒上台时,德国人觉得这个国家就像一辆坏掉的汽车,再也开不动了,但希特勒上台后,汽车又恢复了动力。起初,它让人感觉良好;但是慢慢的,你会发现这辆车不仅比以前开得快,而且开得越来越快。这个时候,你已经觉得有点危险了,但是还在加速,没有刹车。太晚了,停不下来,以可怕的速度向前冲。

这里面有一个比较吊诡的地方是,早先造成希特勒成功的因素,正是造成后来他失败的因素。这种成功只能在局势还比较顺的情况下有可能,而越到后来就越是逆势而行了,无论是外部还是内部的力量都不能支持了。即便如此,也没有什么能阻止他,除了战败。他到后期一直都在服药,每天要吃28种药,像吸毒一样依赖这些亢奋剂支撑身体和精神,越陷越深,这是一种自毁倾向。

张明阳:开车的时候,刹车坏了,除了车祸没有别的结果。因此,他失败的命运也是不可抗拒和绝对不可避免的。事实上,他对兴衰并不那么感兴趣,因为他既不是爱国者,也不是民族主义者,而是种族主义者。他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有两个目的。首先是证明德意志民族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有权统治世界。如果他失败了,他会死,然后让人们毁灭整个民族,因为如果他失败了,他就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也没有存在的必要。他的心态很病态——如果他不赶走犹太人,原子弹可能早就被德国发明了。

维舟:他不理性,他的方式是直觉的。他身边的人也说过他的工作习惯非常特殊,日夜颠倒,有时看起来几天无所事事,但一有灵感又通宵达旦地工作。他是敏感的直觉式的判断,追求是绝对,不是理性自制的相对。

如此绝对彻底的走极端倾向,不仅是他成功的因素,也是他失败的因素。你可以说他后来失败的种子是在他的成功中埋下的。他不遗余力,就像他说的,从不掉队,总是把所有的筹码都押上。他更喜欢新奇而冒险的计划,比如打败法国的“镰刀计划”。曼施坦因大胆提出后,差点被军方杀死,但他只是对希特勒感兴趣。他也很喜欢赛车,情绪低落的时候,会深夜在柏林开高速;他也很喜欢创新的东西。他是第一个飞来飞去发表演讲的领导人。他更喜欢最新颖、最潮流的技术,并以此为使命。

没有力量能够约束他也是因为他的信念,比如他认为国家只是他实现种族目标的工具,如果不能实现的话,国家也没必要存在。他也认为纳粹不是一个政党,只是一个运动,不停地向前;但问题在于,运动肯定有一天会遇到障碍不得不停下来,到那一天,整个体系就会突然崩溃。

张明阳:我想我们说的是第三帝国的兴衰,包括德国法西斯和意大利法西斯。也就是说,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不要假设希特勒或者某个人的军事指挥出了问题。稍微研究一下就会发现,这不是一个军事问题。当时纳粹德国和日本的国力能变成这样,纯属偶然。正如我刚才所说,这是一个自我毁灭的过程,每一场战斗都会失败。二战当然是一场战争,但核心是不可能打赢的战争。与经济数据和国力各方面相比,第三帝国处于绝对劣势,任何征服者都不可能获胜。虽然德国最终以军事形式崩溃,但绝对不是军事问题。以这样的国力对比,他永远赢不了。

维舟:这里面涉及一个问题,我在看这段历史的时候有一个深深的感受,就是不管怎么样,一个国家、种族再强大、再优秀,但你要承认,这个国家、民族的资源是有限的——但希特勒不承认这个有限性,他认为是无限的,就像他的意志不受任何约束。

我们在其他地方也会看到很多这样类似的故事,一个能力本身有限的年轻人,实现了一个目标后,胃口越来越大,但人的精力、资源总归是有限的,欲望却可以是无限的。当你不知道停下来的时候,你总有一天会是自我毁灭的。以德国当时的国力,不毁灭是违背天理的,是不可能的,而这恰恰是它自己的无限扩张所造成的。

我们在其他地方也可以看到很多类似的故事。能力有限的年轻人,达成目标后胃口越来越大,但精力和资源总是有限的,但欲望可以无限。当你不知道如何停下来的时候,总有一天你会毁了自己。按照当时德国的国力,违背天理,不可能不灭,恰恰是自身无限扩张造成的。

奥斯威辛集中营遗址

4

没有反犹太主义,

张明扬:当时法西斯国家有三个,其中意大利在二战中的存在感相对低,它的作用相对少,所以失败后受到的惩罚也比较少。在赌博的过程中,它参与得最少,最后损失得也最少。这一点还是挺有意思的。想听听维舟兄说一说这三个国家的对比。

周卫:从当时的情况来看,意大利人会认为法西斯主义只是说说而已。生活中,一件事可以说,一件事可以做,但德国没有灵活性。尤其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意大利在1940年派兵占领了法国南部的八个省份,当时法国也是反犹主义者。结果意大利占领军说我们要人道,拒绝驱逐犹太人,让法国人最后转向德国人。

意大利人在现实政治中相当务实、世故,只要犹太人还有用,他们就很难像纳粹那样,出于不可理喻的意识形态原因屠杀犹太人。可能从意大利人的角度来讲,德国人居然真的就那么认真,简直难以置信。所以后来意大利人的态度也半心半意,1943年盟军打过来的时候很快就投降了。他们看到大势已去,就不会顽抗到底,会给自己留下退路。相比起来,纳粹德国则从上到下易走极端,不给自己留退路,希特勒会自杀,但墨索里尼是不会自杀的。

张明阳:我认为意大利人的另一个有趣的地方是,墨索里尼在某种程度上实际上是希特勒的导师。他发明了法西斯主义的概念,希特勒长期崇拜他,后来救了他。因此,尽管意大利在这场战争中没有得到任何实质性的帮助,并提供了各种条件,但希特勒对他们非常宽容。事实上,这种国家在历史上已经占了便宜,并没有受到太多的惩罚。意大利是一个失败的赢家。在讨论第三帝国时,意大利是一面很好的镜子。

最后问维舟兄一个问题,你觉得如果没有反犹、没有设立集中营的话,德国在二战中的评价与现在会有什么不同?

周卫:恐怕会有不同的评价。毕竟,反犹太主义是不可饶恕的罪行。之前去慕尼黑的时候也去过达豪集中营,真的很震撼——这个地方会让你觉得人类的处境怎么会走到这一步,无数人死在这个小小的空房间里。纳粹集中营系统可能已经杀害了1000万人,不仅包括600万犹太人,还包括许多社会外星人、同性恋者和失业者。因为这些人在希特勒的世界观中是无用的,他认为“清除”这些“杂质”会加强民族共同体。

不过,对这些罪行的认识,即便在西欧也是1960年代才确定下来的,之前都没有对大屠杀这个行为太过重视。时代和环境是变了,但如果没有大屠杀的话,他的罪行也依然会受到审判。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二战战后的纽伦堡、东京两场审判,在法律和伦理上都重新界定了我们对战争罪行的认识。

太平洋战争期间,曾攻占马来亚的日军指挥官山下东洋,后来在守卫菲律宾、阻击美军反击时,杀害了许多平民。战后,美国军事法庭对他进行了死刑审判,并处以绞刑。当时被认为是史无前例的,开启了一个全新的国际法规制,那就是战犯审判。战争罪合法化是二战后一个全新的变化。

所以,就算是没有犹太大屠杀和集中营的罪行,光是希特勒在战争期间的罪行和对犹太民众的迫害,就足够为希特勒的罪行定性了,也足以让第三帝国成为德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只不过工业化种族灭绝是前所未有的反人类罪行,纳粹波兰总督汉斯·弗兰克认罪后的那句名言“千年易过,德意志的罪孽难消”就是指一种近乎宗教意义上的“罪孽”,这是以往现实政治意义上“必要之恶”的战争暴行所无法比拟的。

整理/雨水柱子

原标题:《第三帝国的兴与亡》

相关阅读
纪敏佳资料 纪敏佳结婚 让我们为她祝福吧
今天下午,纪敏佳发微博宣布结婚喜讯!她晒出结婚证,表示:“世间所有相遇,都不如你。”2004年,纪敏佳参加湖南卫视“超级女声”,获得成都赛区第四名。2005年获得“超级女声”全国总决赛第五名。她与张靓颖、何洁、李宇春、周笔畅同一届,均为超女元老。纪敏佳之后改名为纪丹迪。纪敏佳资料 纪敏佳结婚 让我们为她祝福吧纪敏佳,1982年6月30日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中国内地女歌手。2004年参加湖南卫视选秀13在看 07-07
金鱼眼整形方法是什么 主要有两种整形方法
专家指出,"金鱼眼"眼球突出在临床当中还可分为真性和假性两种。假性眼球突出的患者主要是因为眼球本身疾患而引起的眼球增大,如轴性高度近视,角膜葡萄肿,先天性青光眼等。导致真性眼球突出的病因包括了炎症、肿瘤、内分泌失调、血管性疾病、外伤及寄生虫等等。治疗眼球突出的方法也要取决于本身的病因学。目前常用的"金鱼眼"的矫正方法具体如下:金鱼眼整形方法是什么 主要有两种整形方法1、减少眼眶内容物法:这种方法比14在看 07-07
杨幂唐明皇剧照疯传? 女神幂幂罕见童年照曝光
据了解,《唐明皇》成了家喻户晓的电视剧,而它正是杨幂初上荧屏的处女作。在她还在演艺特长班里半玩半学的时候,就被《唐明皇》剧组的导演陈家林一眼看中,于是成了“唐明皇”刘威膝上那个可爱机灵的咸宁公主。27岁的杨幂,近两年来可以说是事业爱情双丰收。如今出现在镜头前的杨幂总是亭亭玉立的淑女做派,倘若时光倒退十几、二十年,这个北京胡同小妞可是名副其实的假小子一个,调皮捣蛋是她,正义感十足、惩恶不手软的也是她22在看 07-07
曝刘嘉玲上海豪宅 亿万豪宅被网友曝光
曝刘嘉玲上海豪宅,看到她的收藏品有没有吓到呢?刘嘉玲是香港著名影视圈女艺人,以女神、精致的银幕形象带给大家很多经典的电影作品。除了做演员,刘嘉玲还是一个精明的商人,荣登娱乐圈投资富婆榜榜首,坐拥8亿身家。与丈夫梁朝伟婚后生活幸福美满。详情【视频】请点击右下角【查看原文】  这位娱乐圈里的女王在香港、上海、苏州拥有多处房产,仅仅上海的一套房子就价值就高达上亿。近日,她的上海豪宅被曝光,面积达800010在看 07-07
奥巴马滑滑板 奥巴马脚踩滑板亮相核峰会 真的吗?(图)
继踹门、翻跟头、喝多摔倒等“欢乐秀”之后,奥巴马又“出风头”了日前一段23秒钟的视频在微博和论坛上被爆转,视频的内容是奥巴马在韩国出席核峰会与李明博见面时竟然脚踩滑板亮相!这段视频虽短但奥巴马此举不要太拉风哦,但见他在一片闪光灯当中脚踩滑板动作行云流水、面部表情微笑淡定、滑过红毯与李明博握手一气呵成……但、但这是真的吗?经过核实,这百分百是…&hellip16在看 07-07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