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广熟天下足 到底是“苏湖熟天下足” 还是“湖广熟天下足”
相信大家都听过这两句话:“苏湖熟了,世界满了”和“胡光熟了,世界满了”。那么,谁是对的呢?
事实上,他们都是对的。然而,它们出现在不同的时间。
“苏湖熟,天下满”这句话出现在宋代,在民间非常流行。意味着只要苏州湖州有好收成,全国就不愁吃穿。根据明代藏书家郎英编著的《七修文稿》,“苏湖熟,天下满”,“天在上,苏杭在下”同时期流传,证明湖州并不逊色于杭州。
通过严嵩的回答,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曾经是中国粮食供应基地的江苏、浙江,在改种桑园后,无法将粮食运往外省,而是需要从外省调拨粮食给他们。
这里的“外省”主要是指湖北、湖南,也就是以前的湖广两省。
湖广省位于洞庭湖周边地区。早在宋元时期,这一地区的粮食产量就大大增加。但暂时还无法取代江苏、浙江成为中国的粮食供应基地。明朝以后,江苏、浙江不再是粮食供应基地,而是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粮食产量逐年下降,粮食无法自给,需要从湖北、湖南调拨粮食。明代1566年反映的是粮食产区转移的现象。
由此,“苏湖熟了,世界满了”的谚语演变成“胡光熟了,世界满了”。明代李福元所著《地图综合要义》内卷中提到:“楚国是一个国家,耕种十分慷慨。一岁时,他又赢了柴桑,吴越给了他更多的支持。俗话说,‘湖熟了,世界就满了。’"
到了清朝,江浙地区城市化明显,人口密集,对外粮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江浙“当地产米粮,不够粮食”,“江南的浙江、宿松地狭人密,即丰收年,即以辽阔的湖泊为食”。
明清时期,朝廷采取了奖励垦荒、说服湘鄂地区农民和桑农等措施,极大地刺激了粮食产量的增加。这是湖南、湖北成为中国粮食供应基地的基础。
湖南、湖北等地大力向外省调配粮食。1429年,“恢复支援运输法使江西、湖广、浙江三地人民运输220万石粮食到淮安仓库”。康熙时期,湖南、湖北每年拨款约500万芒果。
可想而知,江浙的繁荣离不开湖南、湖北农民的辛勤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