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守护 王中武:把守墓接力棒一代代传下去
4月20日一大早,江苏省响水县七套中心社区亭泉村共产党员、退伍军人王中武起床洗漱完毕后,连早饭都未吃,就从家里开着电动三轮车,带着扫帚、铁铣等工具来到距家不远处的亭泉烈士墓陵园里,拿起扫帚躬着背清扫陵园,扫了一会后,又拿起铁铣,把前一天因下雨冲刷走的墓根下的泥土填平。迄今为止,王中武守护这座烈士墓已经整整68年。
柏树掩映,墓碑高耸。1944年10月24日,在响水四战中牺牲的新四军指战员有28人,其中包括连长董、指导员,埋葬着王廷全等4位烈士。
有“华夏杜仲第一村”美誉的亭泉村,正是为纪念革命烈士王亭泉而命名的。95岁的王忠武清楚地记得,当时他只有14岁。四套战斗结束后不久,滨海县区队组织民兵和群众,运送了在伏击侵华日军和孙良诚土匪的四套战斗中牺牲的28名烈士,集中安葬。由于当时条件有限,烈士的尸体只能用白布包裹,放在挖好的泥坑里,然后用土掩埋。所有牺牲的烈士都是十八岁或九岁的年轻人,他们为人类解放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少年的王中武,亲眼目睹了日寇的烧杀抢掠、国民党的腐败无能,老百姓过着民不聊生的生活。是共产党新四军领导人民群众求解放、做主人。在烈士精神的激励下,王中武主动参加了当地儿童团,打土豪、分田地、站岗放哨。1946年3月,年仅16岁的他,就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参军后,他以烈士为榜样,苦练杀敌本领,在每次战斗中他都冲锋在前,由于他作战勇敢,入伍第二年就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后,他处处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他先后参加了大大小小三十多次战役和战斗,先后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四次、四等功两次。1952年6月退伍,到亭泉村务农。回国后,当他看到亭泉村的烈士墓里没有守卫者,清明节也没有人填土,很少有人去祭祀和扫墓,怀着对烈士的无比热爱和崇敬,对在战场上牺牲的战友的怀念,他自愿承担起了守护烈士墓的责任。每隔一段时间,他就会去烈士的坟墓里除草、培土。每年清明节都要花纸钱祭奠先烈。
亭泉烈士墓由于靠近村庄,村里的孩子有时会到烈士墓玩耍,有的孩子比较顽皮,爬到烈士坟墓上,向下面扒土,弄泥巴玩,王中武看到了,就会上前教育孩子,要敬仰烈士,烈士到这儿了,这儿就是他们的家,土弄矮了就漏风,时间长了就平了。1965年,为了纪念先烈们的丰功伟绩,当地政府在先烈埋葬的地方修建了汀泉烈士纪念碑,并在墓周围种植了松树、柏树、松树等树木。从那以后,王忠武定期来烈士墓清理和修剪树木,并自愿守卫烈士墓。每当来清明节,他心里总有革命先烈,拿起铁锹为先烈们培土上坟,哪怕是生病的时候。因为王忠武多年来一直在行军打仗,所以身体不好。有一次,他住院40多天。他康复出院后,甚至没有回过村里的家。他从村民家里借了一把扫帚和一个铁磨,去烈士墓填土和清理树叶。一切忙完之后,我就可以放心回家休息了。1982年,农村实行土地大包干后,个别村民想在墓地周围种植庄稼,王中武向村民讲道理,日夜看护烈士墓地,村民被王中武的精神所感动,对王中武说:“老王爹,您老就放心吧,以后保证没有人来墓地周围种庄稼了。”2014年以来,当地政府对亭泉村烈士墓进行了多次修缮,修建了烈士陵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而王中武老人一直不忘初心使命,义务守护着亭泉烈士墓,这一守就是整整68年。68年来,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炎炎烈日,甚至数九寒冬,他守护烈士陵园从未间断,在他的守护下,如今烈士陵园的松树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烈士墓完好无损。为了教育下一代,王忠武还主动请缨,多年担任汀泉小学校外辅导员。他经常到学校给师生讲解红色故事,鼓励孩子们牢记烈士的英雄事迹,努力学习,天天向上,学好技能,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据不完全统计,他累计为师生讲解红色故事140多次,受教育人数达到1万人。亭泉烈士墓也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清明节前后都有人来扫墓。
随着岁月的流逝,年事已高的王中武也从满头黑发变成了白发,仍经常去亭烈士墓扫扫弄弄。不久前他对前去瞻仰烈士的当地干部说,如果有一天我干不动了,我就将义务守护烈士墓的重任交给儿子,儿子以后再交给孙子,一代代把义务守墓的“接力棒”传下去,让烈士们永远不冷清。回忆过去,革命先烈们砸碎了他们的骨头。放眼当下,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英雄的亭泉烈士纪念碑高高地矗立在烈士陵墓前。当地所有的干部都年复一年地坚持王忠武的信仰,自愿去守护烈士的坟墓。68年的精神印象深刻。他志愿守护烈士墓的先进事迹,也被江苏文明网及市县多家媒体报道。2019年被响水县精神文明委员会授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