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图书馆 北大图书馆发布年度“读者之星” 哪些北大同学借书最多
外国语学院18级硕士研究生王育培
2019年图书馆图书借阅量:488本完整阅读:200余本在过去的一年里,王育培从图书馆借了488本书。此外,她还在电脑和kindle上读了一些书。这些书有的是读内科学的,有的是她个人感兴趣的课外“杂书”。读近500本书听起来不容易,但王育培有她自己的方法。
每个月初,王聿佩都会提前列一个本月计划书单,通常是每天同时进行三四本的阅读,每次规定一到三章。对于兴趣书,采用“见缝插针式”阅读法,是她保持高阅读量的秘诀之一。与为人诟病的微博、微信推送的碎片化阅读不同,她将读一本书的时间分散在生活中,不论是坐地铁、排队,还是课间十分钟或运动结束后拉伸时,尽可能地利用那些“碎片”时间。而对于那些需要长时间聚精会神才能进行学习和阅读的项目,她会留出整块的时间,保证阅读效果。此外,她明白并不是所有的书都值得仔细阅读。要尽可能广泛地阅读,阅读速度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学会有选择地“阅读”。对于一些器乐类的书籍,只需要选择部分章节;有些书,先看开头和结尾,判断是否适合自己的口味,是否值得花时间在上面,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做出选择。她会准备很多便利贴。遇到值得认真读的书,她会随时书签,随时写下自己的感受。当你读的书越来越多,你就会更善于区分好书和坏书,你就会在阅读中变得“快”。中国语言文学系17级博士生陈丽
2019年图书馆图书借阅量:536本完整阅读:400余本自获得硕士学位以来,陈丽一直是图书馆“读者之星”评选的常客。据他估计,在过去的一年里,他的学校图书馆借了500多本书,其中400多本书被完全阅读,与往年大致相同。
李辰自小就养成了读书的嗜好,但用他自己的话说,那时候的读书是有一搭没一搭的,不过是课余的消遣,和现在每天保持相对固定的阅读量不可同日而语。他以为自己真的是从大学三年级就开始养成阅读的习惯,这种习惯的显著特征就是经常阅读和从图书馆借书。本科毕业后,陈丽决定跨专业就读中文系。为了打好专业基础,他不得不加班,每天至少看一本书。经过长时间的坚持,阅读成了他难以戒掉的“瘾”。他很难想象一个人可以一直呆在发呆、睡觉或者“玩物丧志”,因为他总觉得每天的时间不够用,看不完本该看的书。数学科学学院16岁的本科生李
2019年图书馆图书借阅量:304本完整阅读专辑:60余本李喜欢读思想史、哲学史方面的书籍,不仅利用中央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还经常向哲学、历史、新传、马学等方面借书。图书馆统计显示,在过去的一年里,李借了304本书。虽然李说实际阅读量和借阅量一定有差距,除了因为兴趣而借阅的书籍外,还包括与课程相关的资料书籍;有些书是出于兴趣而借的,但由于各种原因而被浏览或没有看完,但对于一个理科生来说,他的阅读量还是相当可观的。
李霖源的阅读之旅是从读数学和物理科普书开始的。其中,有一本书对他来说十分重要——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他的数学启蒙。第一次读它时,他还是个初二的学生。初中生李霖源发现初中数学课本上的几何学知识有很多都能在《几何原本》里找到,但与老师干巴巴的讲课内容不同,《几何原本》中各命题的组织形式令他感受到了一种严谨与整体感。翻阅《几何原本》让他看到了数学的美妙,这使他开始对数学这门独特的学科产生了兴趣。他开始偶然涉猎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书籍。高中水平考试,他一个人住在考点附近的酒店。我父亲的一个朋友的书店正好在附近,书店老板去拜访的时候给了他两本书。考试没有压力。那两天,除了考试和吃饭,他都在看书。他还记得当时读书的感觉,“就像在单调的生活中拿到了打开新世界大门的钥匙”。后来暑假在学校补习,李霖源每天早上都会早起去操场或者花园里读书,晚上打完球回寝室后也会读书入夜。那些每天生活高度一致的日子里,读书带给了他简单、纯粹的快乐。也是在这个阶段,他爱上了阅读。最初他读些神话故事,后面逐渐接触历史、文学及文学史。大二时,因为《西方政治思想》,他的阅读面又拓宽到古希腊哲学、历史。现在他最常看的则是科学史、思想史、哲学与哲学史一类。艺术学院16岁的本科生林蓉
2019年图书馆图书借阅量:250本完整阅读专辑:90余本去年,林蓉读完了90多本书。她读过许多书。比如在写论文的过程中,她有选择地选择了要读的章节。至于这个阅读量,她坦言“不算太多”。
不过对于阅读这件事,她有着自己的理解。每个人吸取知识的方式不同,习惯不同,数量多少没有绝对的参考价值。不同的书籍类型或语言,对内容掌握的要求不同,阅读的速度,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有很大区别。就拿她自己来说,没考虑做学术时,读的文学类的书偏多,整体的数目也多一些;打算做学术之后,她的阅读重心放在了专业书籍之上,需要细细研磨的东西多了,读书也就“慢”了下来。杨,一个18岁的历史系本科生
2019年图书馆图书借阅量:214本完整阅读专辑:50余本去年,杨读了大约200本书,其中大部分都很有趣,或者是写文章时需要参考的。除了小说等“杂书”之外,全年认真研读的书籍约有50本。“其实在历史系,这种阅读量只能算是中等,”他自己评论道。他还说,他评论“阅读之星”只是“幸运”。
上大学之后,喜欢阅读的杨炎韬,有了更为充足的时间去看书。加上历史学系本身是非常注重课外阅读的学科,每门课都会有很多推荐书目,阅读量有了明显的提升。比起历史学系不少同学斥巨资购书,藏书满柜,他更喜欢借书来读,一来借来之书有归还期限,总要抓紧时间看完,无形中也算是对自己的一种督促;二来图书馆资源丰富,老师在课堂上经常推荐的书目,下课顺路去图书馆就可借阅一番,十分方便。杨在书架间查阅书籍资料
在人文学科中,读书多、会读书的同学实在不少,每个同学也有自己读书的风格。他自己也通过阅读,总结出了自己的一点阅读技巧——读老师上课推荐的阅读材料,找到有兴趣的领域就可以不断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