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政治课程有几本书 七本书了解六个大学专业
高考成绩出来了,高三毕业生要面临选专业的难题。由于高中和大学的教育内容和模式不同,初三刚毕业的学生往往对大学的专业划分认识不足。本文选取了六个人文社会科学专业,每个专业推荐一本入门书,书目的选择考虑了代表性和可读性。希望能帮助读者不仅对各专业的研究方向和风格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对本专业的兴趣。
国际政治:国家间的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
汉斯·摩根索/肯尼斯·汤姆森/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9月
推荐人:阮晨阳
国际政治是许多大学开设的专业。这本书不仅是国际政治现实主义理论的开山之作,也是整个国际政治学科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作者首先对国际政治学进行了界定,确立了理论体系和研究对象。他指出了政治现实主义的核心前提——将国际政治活动归类为由国家权力界定的利益,并解释了权力的静态内涵和动态平衡。国际政治学对权力要素的强调看似无情,但这种强调可以严格区分本学科与其他学科,因此对国际政策的分析更清晰、更具操作性;同时,本书对现实主义的假设进行了实质性的探讨,现实主义的六项原则和外交的九项原则一直被国际政治专业的学生奉为圭臬。除了前半部分对国际政治学的理论贡献外,作者着重于后半部分国家外交政策的制定,分析了二战乃至冷战时期的案例和当前问题,包括中东石油危机、核军备竞赛、国际政府、国际法、外交、人道主义、民族主义等。
通过对现实国际政治问题的探讨,该专业的学生不仅可以对这些问题有初步的了解,还可以思考国际关系的中观理论以及现实主义之外的其他范式,是了解国际政治的最佳入门读物。
中国语言文学:中国文学传统
朱刚/,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5月版
推荐人:闫丽媛
《中国文学传统》是朱刚教授在复旦大学中文系讲授《中国文学传统》十余年的结晶。据作者自述,本书难度和深度高于大学语文,但低于文学史。它不仅是一部简明版的文学史,所以非常适合刚高考毕业的学生了解中文系学了什么,文学学院学了什么,也有助于初步了解中国古代文学,为以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
这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研究文史,论述中国古代文学的作者地位,认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作者主要分为文人和庶民两类,并论述了他们的特点。第二部分将古代文学分为七类,分别论述了古代文学的演变和特点。由此,经纬交错,勾勒出“中国文学传统”的面貌。
在论述内容上,本书并没有像文学史中的作品那样一步步罗列作品。相反,在每一个流派中,它都选择公众熟知和熟悉的作品进行具体讨论。比如说谈庶民文学、白话小说,重点是《西游记》、《水浒传》,谈诗,以王维、李白、杜甫、苏轼等人为例,都是从大众熟悉的作品和作者入手。然而与此同时,这本书并不局限于一般的科学,而是最大程度地考虑了学术的本质和深度。无论是上半部分讨论作者身份的部分,还是下半部分每章对体裁演变的简单回顾,重要学术论点的梳理,还是独特的讨论角度,都能体现出作者由浅入深的努力。
总的来说,这本书对于不了解大学中文系的读者来说,一定是熟悉又陌生的,应该是非常独特的阅读体验。
哲学:大问题:哲学简介
罗伯特·所罗门,凯瑟琳·希金斯/张/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年7月版
推荐人:闫丽媛
大问题:《哲学概论》是复旦大学人文基础课《哲学概论》的教材。这本书与当时流行的哲学教科书和历史著作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没有按时间顺序逐一介绍历史上伟大的哲学思想家的思想,而是以大问题为线索,串起不同时代哲学家的争鸣,是以问题为导向,而不是以作者为导向。这些问题不仅是哲学研究和哲学学习面临的核心问题,也是普通人在生活中经常感到困惑的大问题,比如:我们能知道什么?我们能相信什么?死亡的意义是什么?道德的价值是什么?什么是正义?人是自由的吗?什么是美?因此,这本书不是教条式的观点清单,而是启发我们思考。这对大学哲学的研究非常重要。
况且这本书也很大程度上考虑到了初学者知识的局限性,所以总体来说比较简单。比如文中的散卡介绍了重要的哲学家和哲学概念,帮助初学者了解相应的背景。在具体问题的讨论中,当涉及到思想家复杂的观点时,大多是清晰明了的,即使是哲学性的,也应该不是很难读懂。三个附录讨论如何写哲学,对大学的哲学研究也很有帮助。毕竟写作是文科专业的一项基本能力,也是课程中最常见的考试形式。
于海/朱,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
劳伦斯·纽曼/郝大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翻译
社会学:西方社会思想史,社会研究方法:定性和定量取向
推荐人:张曼宁
相信很多高考学生都对社会学感到困惑:社会学研究什么?我们如何学习社会学?作为一名刚读完四年本科的社会学专业学生,希望分享一些本学科的粗浅经验知识,给同学们推荐两本专业入门书籍。
社会学和物理、化学一样,是一门基础学科,但它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而不是自然界。按照分类学思维,其学科知识大致可分为“理论”和“方法”。前者类似于人类社会思想史,起源于哲学但更接近生产生活,弱化了纯粹的逻辑演绎,更倾向于直接应用哲学的理论成果来探讨其与具体社会实践的关系;后者为社会调查法,研究取向一般分为定性、定量和混合三类,应根据具体研究问题采用最适合的方法。
所以,希望在这两个方向给大家推荐两本书。理论上,我推荐海先生的《西方社会思想史》,这是复旦大学社会学专业的必修课。它系统梳理了从古希腊罗马到20世纪后期的西方社会理论,展示了各种已经或正在流行的重要社会理论。于海先生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观点和评论纳入理论的介绍中。例如,在谈到莫斯的交换理论时,他遗憾地写道:“现代交换理论最终回到行为主义立场,能从莫斯的工作中得到多少真正的启发,这是值得怀疑的。”书中这种主观内容存在但并不复杂,既有助于读者在更大的时间框架内理解理论,又不强加自己的意志。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帮助初学者理解社会学理论基本脉络的好书。建议广泛阅读,并以此为关键环节,进一步为感兴趣的具体理论寻找原始材料。
方法方面,我推荐纽曼的《社会研究方法》。这是复旦大学社会学专业必修课《社会研究方法A》和《社会调查方法》的参考书之一。很经典,有时候学生在写论文的时候会回到这本书里去寻找方法论的科学依据。是一本思路清晰的“保姆式教材”,从科研的基本原理出发,谈方案设计,然后选择具体的研究方法,撰写研究报告。基本涵盖了社会学研究的所有主要研究方法,作为入门教材绰绰有余。但是要想改进某一种方法,还是需要阅读相关论文,加强实践训练。
历史:治史三本
严耕望/,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文景,2016年6月版
推荐人:闫品
本书作者严耕望先生是中国政治制度史和历史人文地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作品以精确的考证和严谨的论证而闻名。这本书分为三个部分。在论述其个人学术经历的同时,主要探讨了历史研究的基本原则、具体方法、选题、理论标准、论文体裁等问题。
在书中提出的众多治学原则中,作者挑出两点来谈。一个是“谨慎地得出一个总的结论”。历史爱好者讨论古今人物固然好,但那些高论往往是基于模糊的阅读印象,缺乏具体的史料支撑。结论越大、越笼统,就越容易破碎。因此,培养审慎严谨的判断和提出意见的态度,追求以文字和理论为依据的证据,是本科历史培养的目标之一。颜先生每次在书中提到一个观点,往往会引用几篇史料进行论证,一句话也不说空,这是史家严谨性的体现。二是“不要忽视负面证据”。历史的书写和建构往往掺杂着各种各样的动机。只有截取和筛选历史事实,才能画出完全不同的故事,而真实的历史此刻却模糊不清。历史学家们认真思考,分辨清楚,关注问题的利弊,努力还原和保存历史的真相,既追求科学研究的真实和客观,又践行着自己的道德良知和社会责任。
笔者认为,合格的本科历史学术训练,与其说是通过泼洒式教学向学生传授具体的史实和历史理论,不如说是培养学生的材料分析和写作能力,使学生不仅能在一定的帮助下步入社会,还能以特殊的方向进一步从事学术研究。培养这种能力,要“用心读书”,这是学习的途径,也是启迪思想、解放思想的必由之路。
新闻传播:与空对话:传播的概念史
约翰·杜汉姆·皮特斯/邓建国/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7年1月版
推荐人:托马斯·李
对话空:传播学的概念史是由耶鲁大学教授约翰·杜汉姆·彼得斯撰写的。在本书中,作者试图从跨学科人文的角度来解释传播概念的历史演变。与其他关于传播理论的书相比,这本书别出心裁,方向相反。作者讨论的不是传播的理论和捷径,而是传播的问题和差距。
作者在开篇就提出了“不可传播性”的概念,然后重点讨论了“交往对话”和“交往广播”两个概念,从苏格拉底与菲德尔的讨论和对耶稣的爱开始,到生物与死者的交流,再到20世纪图灵测试引发的人机关系之争。随着人类对通信的不断探索和通信技术的不断演进,人们对彼此难以沟通的困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读完这本书,传播的历史图景将展现在我们面前,新奇又充满魅力。书中提到了奥古斯丁、洛克、黑格尔、马克思、凯国、库利等许多人的交往理论。,并且还提到了米兰·昆德拉的《不朽》、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等多部文学作品中的传播现象,这些作品在理论探讨丰富的同时又不失趣味性,给以后的进一步研究留下了很多空间。/[/.
读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沟通的问题不外乎是我们自己的问题。沟通和交流注定是一场无保障的冒险,但所有人都应该不断寻找彼此的沟通和关怀,努力跨越无法沟通的鸿沟。
之所以推荐作为入门书,是因为它将沟通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和视觉门槛,同时赋予了“沟通”一种超越学科的浪漫色彩。如今,新闻传播行业正面临着巨大的变化。如果你想在大学学习传播学,你需要学生有更广阔的视野。相信这本书会带来很多启发和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