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银中国 专访软银中国宋安澜:下一个十年的热潮是人工智能
“未来十年的热潮将是人工智能。”在2000年以管理合伙人的身份加入软银中国,经历了PC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变革后,宋对中国AI产业的未来非常看好。“虽然现在有一些过热,但最终还是会回到基本值,不会永远炒作下去。”
宋安澜是在图灵项目第一堂课上接受人民日报专访时作出上述表示的,图灵项目由长江商学院创创社区、微软、软银中国联合主办,聚焦AI产业化。
宋安澜特别看好AI在医疗、出行、内容行业应用后“从1到N”的效率提升。他还提到了人工智能对纺织服装行业的潜在影响。
他认为,中国发展AI的优势在于领先的数字基础、优秀的理工科人才以及政府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但在顶尖人才引进、芯片等硬件研发、基础算法和开放平台建设等方面还存在差距,政府可以加大相关引导。
以下是采访记录
中国的数字优势为AI奠定了基础
人民日报在线:你怎么看人工智能行业?
宋安澜:AI行业是风投的战场。总的来说,肯定是下一波浪潮。个人电脑互联网始于2000年,移动互联网在十年后接管。快过去十年了,我个人认为AI的热潮来了。
人民日报在线:目前AI还局限在落地和产业化场景。你认为未来会有哪些新的落地方向?
宋安澜:首先我觉得AI行业还是有泡沫的。国内行业比较喜欢跟风,很容易赶上。就像区块链现在也有类似的问题。AI也是如此。天热了,大家都会冲。很多创业者为了获得高估值,喜欢在自己的东西上加AI。投资时要清醒,分清所谓的“假AI”。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AI其实已经非常适合赋能其他行业,并产生了明显的效果。
AI与传统产业的结合将大大提高效率,大大增强产业可扩展性,实现从1到n的跨越。
其中,中国的优势在于数字化,在商业和工业领域都做得很好,很多地方都比美国好。比如我去美国看病,医生用一张纸和一支笔写了一份病历。除了他之外,这个词谁都听不懂。国内词汇现在已经电脑化了。医生录入电子病历,处方直接传到药店。然后病人去拿药。整个医院系统已经数字化。
数字化本身就是AI展现才华的一个特别重要的基础。相信AI在中国很多有数字基础的传统行业中会发挥特别重要的作用。
医疗和旅行将广泛使用人工智能来提高效率
人民日报在线:你刚才提到传统产业用AI从一个快速扩张到N个。你看好哪些行业善用AI?
宋安澜:我们看大概六七个行业,包括医疗、旅游、金融、内容、新零售、纺织。
比如内容行业使用AI引擎自动推荐内容,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另外,我们更多地关注医疗行业,尤其是使用人工智能进行医学图像识别。x光片读起来很费力。AI可以先扫描一下,然后问专家有没有疑难杂症,这样专家的时间利用率会大大提高,所以医疗诊断也会是特别应用的一块。
在出行领域,我认为自动驾驶也有很大的潜力。在这里,我们更喜欢低级别的应用程序,如L2和L3。这些技术可以在普通汽车上普及,而L4和L5可能需要时间成长。有很多事情没有引起那么多人的注意。比如像车队管理,运输车队存在很多低效,超载是低效恶性竞争的结果。如果有车联网和AI优化,可以省时省力省油。我们看到一些公司把车联网和精细地图结合起来,AI大大提高了车辆效率。
我们感兴趣的另一件事是纺织品和服装。这首曲子最初被认为过于传统。其实衣、食、住、行排第一是有道理的,市场潜力巨大。AI还可以大大提高工业效率。我们投资了一家企业,用AI辅助布料的加工。从一个设计师的设计图开始,可以自动分解成各种环节,比如布料如何选择和折叠、如何裁剪、如何缝制、如何订购纽扣等。,所有这些都成为一系列的工序,并且可以立即在线分包给各种制造商。
顶尖人才、硬件芯片、算法平台仍需突破
人民日报在线:你觉得AI技术本身有一些局限性吗?
宋安澜:个人认为AI无非是一个新的工具。它的局限性是需要大量的数据。AI就像一个孩子。如果一开始就教他各种坏事,他肯定会做坏事。AI也是如此。如果有一个神经网络,如果你把一堆垃圾数据放在里面,它肯定会乱七八糟地出来。所以在做AI建模的时候,标注数据是关键。当然,现在很多新技术都在尝试改进,比如弱监督学习、强化学习等等。
AI在中国有很多优势。一是有国家战略支持,二是国内理工科人才多,研发投入大。中国的AI专利和研究文章目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在平台方面,中国还是差了一点,比如TensorFlow和Caffe。还有硬件。虽然芯片正在追赶,但仍有一定差距。因此,政府应该对软硬件平台给予大力支持,当然还要投资基础研究,尤其是算法研究。
我们的人比较务实,风投也是。我们应该立即看到经济效果。但算法等基础研究工作可能不会那么快见效,需要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大力支持才能取得突破。我们仍然需要像陈景润这样的科学家在人工智能算法方面取得突破。
AI,比如现在常见的神经网络,我大概是30年前做的,其实没那么高级,比如深度学习,结构也很简单。现在国外有新的东西出来,比如像计算这样的大脑,脉冲神经元网络等等。这还需要国家的支持来研究和发展。
人民日报在线:你刚才提到国家需要支持AI基础算法研究等发展。你认为还有什么需要政府引导的?
宋安澜:应该有三个大街区。第一个是人才。虽然国内理工科学生很多,但顶尖人才还是需要从国外引进。要继续加大引进力度。
第二,从国家层面,我们可以做一些专注于做大事的硬件研发。比如芯片投资太大,就必须由国家主导。
第三,从软件方面来说,最好是国家推动做一个软件平台,就像最早的信息高速公路一样。如果国家搞这样的基础设施,可能会更好地促进行业的发展。
人民日报在线:科技部近日公布了新一批人工智能创新开放平台。你怎么想呢?
宋安澜:我觉得这一块可以进一步做,并结合企业和政府的力量打造一个开放的平台。其实弯道超车是有机会的,但一定要提前布局。基本的东西一定不能被别人控制。
对AI的两大误解:它不会取代人,也不是万能的
人民日报在线:你认为公众对AI有哪些误解?
宋安澜:我们这些人对AI还是有点恐惧的,就是AI走到一起之后我的工作去了哪里?
这其实是一种比较正常的思维。我以前做自动化。当时我们讲自动化的时候,工厂的工人没有工作。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误解。人工智能只不过是一种新工具。有了这个工具,人类的劳动将在更高的层次上进行。当然,这将涉及再教育和再培训,但这也是一个机会。
在很多情况下,比如创意、创作或者艺术,AI还是没有这样的东西。例如,让机器人有感觉是非常非常困难的。AI可以把人从重复性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而不是代替和调换人,它可以促进人的整体,创造更多的新机会。
另一个误解是AI是万能的,这是完全错误的。在很多情况下,AI实际上并没有那么高效。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牛顿定理F=MA,通过简单的运算就可以计算出来。也可以使用神经网络,输入大量数据,最后自动训练。结果是对的,我们还不知道公式是什么。
对于现有的知识,物理或化学,在不知道里面有什么的情况下,构建一个神经网络来学习仍然是有问题的。在许多情况下,简单分析的效果可能会超过无数行程序。
所以我个人认为AI不是万能的,很多情况下需要结合现有的知识一起完善。
更看好AI在产业方向的应用
人民日报在线:你对我们国内AI行业未来的发展有什么看法,有什么趋势?
宋安澜:我个人是很乐观很乐观的。现在有一些过热或者炒作的现象,但最终总会回归基本面。作为投资者,有责任去除掉假AI,找到真正有用的东西,所以炒作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
人民日报在线:您如何看待下一个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格局?会不会像现在几个一样占主导地位?
宋安澜:应该是一样的。这些时间似乎是一样的。可能不一定是BAT或者ATM,不可预测。不过我个人认为,过去中国互联网巨头主要集中在商业模式创新,未来巨头更多的是核心技术创新。换句话说,未来更有可能出现华为这样的科技巨头,其在技术、政策支持、人才等方面的投入都将指向这样的方向。
人民日报在线:你认为AI在消费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的应用会更广泛到哪里?
宋安澜:个人比较看好工业互联网。AI消费互联网的潜力当然很大,但我个人认为工业互联网的机会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