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脱贫 习近平:“紧紧扭住教育这个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扶贫工作。
习近平强调:抓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根本大计,“要把发展教育扶贫作为治本之计”,“要紧紧扭住教育这个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再穷不能穷教育,再穷不能穷孩子”,并多次对发展教育、提高贫困地区人民的经济社会文化水平等作出重要论述。
2017 年10 月18 日,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要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
认真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扶贫的重要论述,对于深刻理解并贯彻落实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础工程”,以及新时代条件下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伟大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一、抓好教育,增强贫困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提升贫困人口素质,“切断贫困代际相传的根源”
解决贫困问题,需要着力提高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贫困人口收入水平。教育尽管不能直接促进经济增长,且需久久为功才有成效,但习近平明确将其作为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呢?大体可以从这样几方面去理解:
抓好教育有助于培育和提高贫困人口脱贫的主动性和创造能力
消灭贫困,关键在于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实现居民收入的稳定和可持续增长。因此,扶贫开发需要通过强化国家政策倾斜、加大财政和资金投入等措施,发展生产,提高贫困地区的经济水平。但扶贫开发作为一项长期性、战略性、系统性的巨大工程,不能只靠政府投入,还需调动和激发贫困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一点,对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具有更为根本和长远的意义。
2015 年11 月27 日,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谈及脱贫攻坚所面临的问题和制约因素时,习近平指出,贫困群众是扶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党和政府有责任帮助贫困群众致富,但不能大包大揽。
2017年 2月,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又强调:“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要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把贫困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引导贫困群众树立主体意识,发扬自力更生精神,激发改变贫困面貌的干劲和决心,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习近平明确指出:“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所谓内生动力,主要是贫困群众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及自我发展能力。事实证明,抓好教育有助于拓宽贫困群众的发展渠道,有益于贫困群众参加社会交往以及参与扶贫政策活动的积极性。有数据表明,“接受过更多教育的农民更愿意参与到扶贫政策活动中来”,而且“随着文化教育水平的提升,农民参与政策实施过程的程度越深,发挥的作用也不断加大”。
因此,要拔除穷根,必须着眼长远,“加大内生动力培育力度”,“注重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注重培育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基本技能”,“注重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在活力,注重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教育正是符合这一理念要求的关键路径。早在福建工作时,习近平就强调发展经济要把“教育摆在先行官的位置”,努力“培养更多的能脱贫致富的知识型劳动者”,并指出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致富。
2015年在云南考察工作时,习近平指出,要把生产和发展教育文化事业统一起来,最大限度调动当地群众的积极性,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这些都体现了他对教育在增强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实现真正可持续脱贫致富上的重要作用的深刻把握。
发展教育既是促进均衡发展、实现社会公平的应有之义,又是其实现的重要途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习近平指出,由于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教育资源、历史积蓄不足,因此地区之间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依然存在。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发展教育、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具体到教育扶贫领域,就是要努力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中教育资源的均等化,在社会和制度层面上实现学有所教,提高教育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推进教育公平。
正如习近平指出的:“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特别是要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保障贫困地区办学经费,健全家庭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要让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
推进教育公平、教育发展的均衡化,体现着共享发展理念,关系到社会的公平正义。“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因此,消除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在教育资源享有上的不平等,既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重要一环,也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内容。
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依靠的是国家和政府,而对于贫困人口来说,在政策的帮扶下努力提高自身科学文化素质是实现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就现实情况看,贫困人口中的适龄青少年通过高考进入城市接受高等教育是他们未来留在城市的重要路径;而农民工通过接受职业教育、提升自身技能则是其获取较高经济收入的重要渠道。
2015年 12月 20日,习近平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加强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战略研究,统筹推进土地、财政、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保障等领域配套改革。各地区各部门要加快落实户籍制度改革方案,加快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扶贫开发的重要助力,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向城市转移是实现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实现这一目标,发展教育不可或缺。研究表明,农民工的收入与其受教育程度具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随着农民工教育程度、技术素质的提高,农民工的总体收入也会有所上升。
因此,实施教育扶贫、发展贫困地区教育事业,也是解决贫困地区剩余劳动力融入城市、实现市民化的重要途径,这不仅有利于贫困主体自身社会地位的上升,同样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
发展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方法。
贫困之所以长期存在难以根除,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主体间的代际相传。造成贫困代际传递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能很好地接受教育无疑是重要原因之一。在现代社会,教育是影响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个体获得较好职业、工资水平、社会地位的关键所在。要改变贫困人口的阶层固化,切断贫困代际传递链条,从根本上说还是要靠发展教育。
2014年 12月 9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抓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根本大计”,要让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教育,学习谋生技能,“尽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2015年 1月 21日,在云南省考察工作时习近平强调,要确保贫困人口子女都能接受良好的基础教育,鼓励开展职业教育,学到一门技术,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切断贫困代际相传的根源。
2015年3月 8日,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广西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在讲话中说:“要帮助贫困地区群众提高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就业能力,努力阻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打开孩子们通过学习成长、青壮年通过多渠道就业改变命运的扎实通道,坚决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
2017年 1月,习近平春节前夕在河北张家口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时,再次指出,“要把发展教育扶贫作为治本之计,确保贫困人口子女都能接受良好的基础教育,具备就业创业能力,切断贫困代际传递”、。
可见,要阻止贫困的代际传递,发展教育是关键。教育可以提高贫困人口素质,使其更好解决自身面临的贫困难题,获得更多发展机遇。要特别注重让贫困人口不输在基础教育这个起跑线上,从源头上切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链条。
二、大力发展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使教育发挥脱贫致富根本之策的作用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短期工程,而是长期性和战略性的系统社会实践。教育作为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如何发挥功效?着力点在哪里?习近平多次强调,要注重发展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这正是教育扶贫具体措施的主要内容。
加强义务教育,把贫困地区的孩子培养出来,“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2012年 12月,习近平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强调:“要把下一代的教育工作做好,特别是要注重山区贫困地区下一代的成长。下一代要过上好生活,首先要有文化,这样将来他们的发展就完全不同。义务教育一定要搞好,让孩子们受到好的教育,不要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古人有‘家贫子读书’的传统。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这才是根本的扶贫之策。”搞好义务教育对贫困地区孩子的健康成长意义重大,政府作为责任主体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加大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
贫困地区义务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
2015年 11月,习近平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国家教育经费要继续向贫困地区倾斜、向基础教育倾斜,向职业教育倾斜”。
2017年 2月 21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落实教育扶贫和健康扶贫政策,突出解决贫困家庭大病、慢性病和学生上学等问题。要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加大财政、土地等政策支持力度,加强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扶贫行动。政府作为扶贫开发的实施者应当首先对教育的重要性有清醒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优化义务教育发展的政策环境,加大在学校基础设施、教师待遇、课程设置体系的完善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改善贫困地区的教学条件,同时注重统筹城乡教育资源,推进教育公平,逐步消除城乡教育差距。
二是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
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自然条件各异是我国的现实国情,在发展义务教育过程中应当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在 2015年 11月 27—28日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各地情况千差万别,不要形而上学都照着一个模式去做,而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探索多渠道、多元化的精准扶贫新路径。贫困地区多地处偏远,基础设施落后,这就要求贫困地区的义务教育工作一定要首先做到精准,了解每个贫困家庭教育的具体情况,同时坚持问题导向,了解群众的真实意愿和困难。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资金和人力浪费,也才能真正帮扶到位,真正解决问题。习近平指出,要推进教育精准脱贫,重点帮助贫困人口子女接受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让每一个孩子都对自己有信心、对未来有希望。
三是要加强贫困地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搞好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作,教师队伍建设无疑是重中之重。贫困地区往往自然环境较差,经济发展落后,教师待遇相对不高,致使教师流动性大。这种状况对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了不小的负面影响。加强贫困地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工作刻不容缓。
2015年 4月 1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会议审议通过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要求发展乡村教育“要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多措并举,定向施策,精准发力,通过全面提高乡村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统一城乡教职工编制标准、职称评聘向乡村学校倾斜、推动城市优秀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全面提升乡村教师能力素质、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等关键举措,努力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甘于奉献、扎根乡村的教师队伍。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因地制宜制定符合乡村学校实际的有效措施,把准支持重点,着力改革体制,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支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在 2015年 11月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讲话指出,要“加大支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建立省级统筹乡村教师补充机制”。2016年 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统筹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对统筹城乡师资配置和改革乡村教师待遇保障机制等作出了细致规定。
2018年 1月 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出台的第一个专门面向教师队伍建设的里程碑式政策文件,突出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
在教育扶贫方面,《意见》提出了优化义务教育教师资源配置,推动城镇优秀教师、校长向乡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扩大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实施规模,适时提高特岗教师工资性补助标准,大力提升乡村教师待遇等一系列措施,为新时代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贫困地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取得实效,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和扶贫开发工作便会迈上新台阶。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的就业创业能力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旨在培养受教育者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教育形式,在科技发展水平日新月异和社会分工日益精细的现代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早在中共福建宁德地委书记任上时,习近平就强调要把职业技术教育和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农民脱贫致富的需要紧密结合,明确指出应以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新一代劳动者和中、初级技术人才。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对脱贫致富的重要作用。
2014年 6月 23至 24日,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要加大对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好支持和帮助职业教育发展。
2015年 1月在云南考察结束时的讲话中,习近平强调要鼓励开展职业教育,让贫困人口子女学到一门技术,提高就业创业能力。
在 2015年 11月 27日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贫困地区教育事业是管长远的,必须下大气力抓好。脱贫攻坚期内,职业教育培训要重点做好。一
个贫困家庭的孩子如果能接受职业教育,掌握一技之长,能就业,这一户脱贫就有希望了。”这些论述,突出体现了习近平对贫困地区加强职业技术教育的高度重视,指明了发展职业教育对提高贫困人口文化知识、科学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进而实现脱贫致富的重要意义。
2015年 6月 17日,习近平考察贵州省机械工业学校,对该校在重点招收贫困学生入学和通过技术培训、学历教育、职业指导、校企合作等方式支持农村脱贫的实践予以肯定,并指出:“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础工程,要上下共同努力进一步办好。”根据中央指示,从2015年底开始,国务院扶贫办将职业教育培训纳入“十三五”时期十项精准扶贫工程,逐步加大实施力度。
加强职业教育,以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和提高进城务工农民的技术水平为主要内容。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2017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 28652万人,比 2016年增长1.7%。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再加上当前我国农民工数量逐年攀升且他们对未来进入城镇定居和生活有着更为明确和肯定的预期的现实状况,使得加强农民工的职业教育尤为迫切。
在2015年 12月 20日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习近平要求加快落实户籍制度改革方案,加快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实现中央确定的到 2020年解决一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的目标。在对知识技能要求日益提高的现代生产方式条件下,要顺利实现农民工市民化,就需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来帮助他们提升知识水平和工作技能,进而提高其经济收入水平。习近平指出,要加强职业教育,让农民工长期专注于某一领域的专业技能,这样才能不断提升技能,成为中等收入者,进而实现市民化。
目前,由于农民工教育水平低下,他们进城后大多从事的是建筑、运输、餐饮、废品回收等体力劳动,导致他们的工资水平要远低于城镇居民。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加强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
2014年 6月 22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在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发展保障水平等方面作了具体明确的规定。
2017年 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要深化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改革,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为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 2017年7月,我国已有1.2万多所职业学校,年招生规模超过 900万人,在校生超过 2600万人,基本覆盖国民经济各个领域。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连续 10年保持在 95%以上,高职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超过 90%。我国职业院校毕业生已成为支撑中小企业集聚发展、区域产业迈向中高端的生力军。
事实表明,加强职业教育既有深厚的现实需求,也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正如习近平在贵州省职业学校实训基地考察时所说的,“各行各业需要大批科技人才,也需要大批技能型人才,大家要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要“立志追求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技高一筹的境界,学到真本领,用勤劳和智慧创造美好人生”。对于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而言,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将对其脱贫致富、实现小康发挥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三、统筹兼顾,协调推进,把教育纳入扶贫开发工作大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强国必先强教。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和冲刺阶段,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是亟需补齐的短板。从长远来看,抓好教育,提升贫困地区人口素质和人才技能是根本举措。习近平明确将抓好教育作为扶贫开发的根本大计,强调“要紧紧扭住教育这个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这是具有深远战略眼光的精准判断。抓好教育,需要与政策、金融、文化等其他方面统筹兼顾,协调推进。
一是要把发展生产和发展教育统一起来。
发展是第一要义,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也是解决贫困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对于扶贫开发来说,教育是根本之策。因此要将二者结合起来,方能标本兼治。
2015年 1月,习近平在云南考察时指出,解决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的问题,要注意把政府推动和群众积极参与统一起来、把生产条件改善同生活条件改善统一起来、把生产和发展教育文化事业统一起来。
2015年 2月,在陕西考察工作时,习近平指出:“教育很重要,革命老区、贫困地区抓发展在根上还是要把教育抓好。”发展生产可以为发展教育提供物质基础和资金来源,发展教育则可以从根本上提高贫困人口素质和自力更生能力,有利于生产实现健康可持续的内生性增长。
二是要突出教育在“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和“五个一批”工程中的重要地位。
按照《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的要求,到 2020年扶贫开发要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即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教育居于“三保障”中的首位,是基本保障的重要内容,需要重点抓好。
在 2015年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为扶贫开发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开出了“五个一批”工程的药方。
“五个一批”是对之前“四个一批”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发展教育脱贫一批”作为新增单列的一项,体现了习近平对教育扶贫的高度重视。习近平强调,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是管长远的,必须下大气力抓好。
因此,要解决贫困问题,必须既重视当下,解决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同时又要着眼长远,建立和完善开发式扶贫机制,大力发展教育,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能力,彻底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
三是教育扶贫在方式方法上要遵循“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总体要求。
习近平指出,要提高扶贫措施有效性,核心是因地制宜、因人因户因村施策。扶贫开发工作必须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必须做到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教育扶贫作为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内容,必须遵循这一总体要求。
贫困地区教育落后状况、教育资源分布、教育发展水平等各不相同,各个贫困户的教育适龄人数、受教育程度和发展教育的困难也都各异,因此必须首先实事求是地做好建档立卡的精准调查工作,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因户施法,使教育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
习近平指出,要率先从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学生开始实施普通高中教育免学杂费,落实中等职业教育免学杂费政策,实行大城市优质学校同贫困地区学校结对帮扶政策。可见,精准到户的建档立卡工作是落实各项教育政策的基础和前提,必须加强认识,全力做好。
四是要创新教育扶贫方式,实现共享式发展。
教育扶贫,不能仅仅注重资金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还必须重视教育方式的创新,重视教育资源的公平和共享,重视教育质量的提升。
比如,可以通过互联网等现代信息科技的运用,使贫困落后地区共享先进教育资源。
2015年 5月 23日,在给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贺信中,习近平表示:“中国坚持不懈推进教育信息化,努力以信息化为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通过教育信息化,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数字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亿万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2016年 4月 19日,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可以发挥互联网在助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让更多困难群众用上互联网,让农产品通过互联网走出乡村,让山沟里的孩子也能接受优质教育。”发展教育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应当紧跟时代潮流,运用最先进的科技、最新的教育理念、最科学的方法推动教育扶贫方式的创新发展。
在 2015年的中央扶贫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要深刻认识到贫困问题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为此,要把教育作为“管长远”的扶贫之策,把教育扶贫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教育,是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
从当下来看,它关系到扶贫开发工作能否真正取得稳定可持续的实效;着眼长远,它关系到贫困地区能否从根本上实现脱贫致富,进而影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问题。
2013年 9月 25日,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上,习近平发表视频贺词指出:“中国将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不断扩大投入,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 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这既是对我国教育事业未来发展的战略规划,也包含了对教育扶贫核心目的的精准概括。
2017年 10月 18日,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第一项,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注重“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
这些论述,不仅阐明了教育的重要意义,而且指明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要求下进一步实施教育扶贫的努力方向和具体举措,为新时代条件下充分发挥教育作为脱贫致富根本之策的功效提供了最新科学指南,必须贯彻好落实好。
〔作者杜栋,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助理研究员;文章来源:《党的文献》2018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