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anxun 习近平在正定:内外招贤纳士 谦逊朴实尊老敬贤
1983年12月22日,时任中共正定县委书记的习近平在发展商品生产三级干部会议上讲话。
河北的“大包”最早是习近平在正定推广的
习近平说,离开第二故乡后,正定已经“回家”五次了
习近平要求干部既要有老黄牛的品格,又要有千里之势
正定人心中的习近平:不同寻常的勇气和智慧
在龙年的冬季,虽然已经寒冷多风,但正定古城处处洋溢着节日的气氛。习近平同志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的消息是在党的十八大胜利后传出的。正定人民都像一个盛大的节日一样欢欣鼓舞。
2012年11月15日上午,在正定万仞空巷,大家都在电视机前兴奋地等待着,希望第一时间听到久别、有浓浓京味的老朋友、老领导熟悉的声音。
11点53分,当习近平同志微笑着出现在电视屏幕上时,每个人都屏住了呼吸。他的演讲简短,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决心。他多次提到“人民”二字,尤其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再次触动了正定人民的心。正定人民都深切感受到,我们的老领导还是像当年一样谦逊平和,一如既往的善良温和。30年来,当Xi·姬叔在正定工作时,一幕幕场景出现在每个人的眼前。
1.习近平同志来到正定
正定是历史文化名城,有三官雄镇、神井锁钥、八坊路口,位于北京以南240公里,石家庄以北15公里。
正定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因为这里土壤肥沃,水源丰富,交通便利。这里是西汉南越王赵佗、兵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梁梦龙、梁庆彪的故乡。这里来了金元名医高力,元代戏剧家白朴,北宋名臣范仲淹,他们“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1958年,毛泽东同志在天津会见正定县委书记杨蔡奎时说:“正定是个好地方,那里有一个赵子龙。”
20世纪70年代初,正定是中国北方最早出现粮食生产“上纲”、“过黄河”、“过长江”的县。它曾经是中国北方著名的粮食高产县。同时,由于40万正定人每年要缴纳7600万斤粮食,还要戴上高产帽,实际上很多人连温饱都不够。
20世纪80年代初,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已经席卷中国,但正定仍在斩断资本主义的尾巴。卖羊毛的被视为投机者,拉沙摆摊的被批准走资本主义道路。“凤阳花鼓”还没有到达这里,人们还习惯于敲钟下地,吹哨子干活,从而成为远近闻名的“高产贫困县”。
渴望改变和繁荣已经成为正定人的共同愿望。
这时,习近平同志来到正定。此后,他与正定40万人结下了不解之缘,一起工作了1000多个日日夜夜,带领正定人民走上了一条富强之路。
人们还清楚地记得,那是1982年4月初的一个早晨,一辆绿色吉普车驶入县委大院,一个高大魁梧的年轻人跳下车,穿着褪色的军装,提着简单的行囊,住在简陋的办公室里。起初,人们对这个来自北京的年轻人有各种各样的猜测。不知道他是中央派来锻炼的干部,还是来基层体验生活的文化工作者。
当得知这位28岁的青年来这里担任县委副书记时,有人不同意,说高干子弟无非是镀金作秀。不到半年,如果吃不了苦,他就会卷铺盖走人。还有人说,来个无毛管我们。言下之意是他希望渺茫。
但是,习近平同志扎根了,工作了,吃饭了,生活了,和大家一起工作了,没有一点贵族的风度。人们得知他15岁时在陕西插队,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毕业后,清华大学在中央军委工作,自愿放弃了在北京安逸优越的工作,自愿到基层锻炼。他对自己的选择表示由衷的钦佩。
当人们看到年轻人晒干的床垫上盖着五颜六色的补丁,身上盖着一床旧军被;和大家一起排队吃食堂的“大锅饭”,和大家一起端着碗拉回家;骑自行车到处了解情况,和大家打成一片,距离一下子缩短了。通过朝夕相处,正定人民逐渐感受到习近平同志解放思想,勇于改革,具有非凡的勇气和智慧,工作作风扎实。
习近平同志初来时担任县委副书记,分管农村经济、精神文明建设、纠正冤假错案、贯彻党的政策、文化、教育、卫生、体育、计划生育等工作。1983年7月任党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带领全县人民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突破了“经济上、经济上、经济上、经济上、工业上、技术上、文化上、旅游上”的模式,走上了“半郊区经济”的道路。由此,正定掀起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发展热潮,全县形成了“党风正、干群和谐、干劲大、成果丰硕”的良好局面。正定已经摘掉了“高产贫困县”的帽子,开始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正定老同志曾对习近平同志有这样的评价:平易近人、沉着冷静、健谈、自信谦虚;他是年轻干部,但工作老练成熟;他是一个太子党,但他很简单。他工作认真,与群众保持密切联系。
他来了,成为了正定人的一员,带来了智慧和理念,带来了改革的春风,带来了正定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