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乌素沙漠 陕西毛乌素沙漠7万亩沙地变良田 探出沙漠治理新路
从大齐汉村沙漠改造成后,土豆种得好,长得好。
孟家湾村的沙漠原始生态状况有待改造。
编者按:陕西省土地资源的科学开发、保护和利用,使沙漠变成了良田,创造了我国土地重建工程的奇迹,为全国沙漠重建提供了重要的工程示范和种植示范,探索出了一条沙漠生态治理的新路。
位于毛乌素沙漠东南缘的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小荠汗乡大韩村见证了这一奇迹。
在中国的西北部,有数亿英亩的沙地只能种草或不能生长生物。陕西的成功实践为我国改造沙漠、增加耕地提供了新的可能,值得进一步探索和重视。
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现代农业示范区,绿色的土豆直插地平线。田,路在一线,林成排。在平坦的田野上,一个巨大的喷灌机组正在马铃薯花盛开的田野里喷灌。这里是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小荠汗乡大韩村。
长期以来,流传已久的“榆林三大运动”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地区。走在一脚深一脚浅的土豆犁沟里,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总经理韩玉昌告诉记者,今天的良田,四年前还是一片荒漠。“这里生产的土豆品质优良,主要用于出口。每亩产值超过4000元,高于关中地区肥沃耕地的产值。”
沙漠如何变成良田?
“砂岩+沙子”的模式让沙漠成为良田
现有的沙漠重建经验往往在延伸、植树种草上下功夫,取得了很多成果。然而,这种沙漠治理方式不仅需要大量投入,还往往面临沙民退守的困境和风险,重复治理仍在继续。
如果在改造沙漠上有所突破,不仅可以一劳永逸地改造沙漠,还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
专家指出,我国沙漠表层土壤一般含有两种成分,一种是砂岩,另一种是砂土。在毛乌素沙漠边缘的榆林,当地人称砂岩为“红粘土”,砂岩一旦出露就风化,遇风就掸灰,遇水就松动,随水而跑,造成大规模水土流失,被称为“环境毒瘤”。
砂土结构松散,漏水漏肥,无法形成土壤团粒结构,与砂岩一样,是导致土地资源生态退化的“罪魁祸首”。两者结合起来,能否变两个“害”为一个“宝”?陕西省国土系统组织的科学家们从沙漠改造的内涵入手,进行了前所未有的研究实验。
组长、研究员韩玉昌带领技术和工程人员在沙漠中开始实地研究,并从榆林采集了沙子和砂岩样品,在实验基地建了14个实验场,进行了不同比例的土壤试验,研究不同水旱条件下土壤胶结和结构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研究发现,砂岩和砂具有保水性、漏水性和透气性,这三者正好互补。在实验室和试验田对不同配比的土壤进行研究和种植后,最终确定了马铃薯、玉米和大豆的适宜配比。
沙漠变成良田,不是一蹴而就的。几经寒暑,陕西省国土工程建设集团组织科学家团队,发明了适合不同作物生长的砂石组合配方,集配方技术、田间配置技术、规划设计技术、规模化快速养殖技术、节水高效技术于一体。在实验室和现场试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脆弱区水土耦合高效利用模式,形成了完整的砂石结合技术。
经过艰苦的努力,沙漠重建首次在试验场取得成功。连续几年马铃薯平均亩产超过5000公斤,玉米平均单产超过1600公斤。
把沙漠变成良田有什么作用?
通过大田种植,马铃薯种植平均每亩效益为4000元
大厂村村民张虎祥告诉记者:“现在是种植的第四年,这里种植的土豆亩产最高可达一万斤。每亩均价5000斤,每斤批发价按0.8元计算。平均每亩产值4000元。”
他说,村里的沙地分两个阶段,主要种植国外优良品种的土豆。第一年种的土豆亩产高达6000斤。快乐!共有大家伙儿给省国土资源厅发了条幅。大韩村沙漠改造模式已在孟家湾乡孟家湾村推广。现在,像大韩村一样,昔日的3万亩沙漠,变成了高标准的现代农业示范园。
沙漠改造而来的广袤良田适合农业规模化经营,于是村民分包的专业种植公司纷纷而来。中集农业发展公司总经理刘玉海告诉记者:“项目实施前,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与各乡镇达成协议,我们承包经营了大厂村整治后的2万亩土地。我们从美国进口了大型喷灌机组,引进了马铃薯新品种。第一年亩产达到6000公斤。近两年随着土壤的不断改良,亩产达到了8000公斤左右,大部分销往欧美。”
沙漠变成了肥沃的土地,吸引了许多科学家前来参观。中国工程院院士舒志、石玉林、南志彪、中国科学院院士傅伯杰多次到项目现场考察,对这种以砂岩和沙土组成高产良田,固沙效果明显的造陆工程给予了高度评价。舒志院士多次表达自己的感受:“太神奇了!太好了!”
在调查大韩村种植马铃薯的改造地块时,韩玉昌告诉记者:“这一栽培层新形成的土壤,粘土和粉末约占30%,形成的复合沙土适合种植各种农作物。透气性和保水性符合高产作物的要求。适中的粘土使表层形成约1毫米的土壤结皮,固定了沙子的流动,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保水和抑制蒸发的作用。
记者在田间发现,新形成的土壤表面有一层薄薄的“土皮”。韩玉昌说,这“土皮”是可以固沙的宝藏。“砂岩+砂”的模式形成了新的土壤,取得了良好的节水效果。由于砂岩中的团聚体保留了水分,形成的表面结皮抑制了蒸发,水资源固结最大化。在种植农作物4年的大韩村,地下水不但没有减少反而略有增加,种植农作物的耗水量远低于种草种树。
沙漠变良田前景如何?
新形势下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基础
变沙漠为良田,可以进一步夯实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基础。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综合考虑国内资源环境条件、粮食供需格局和国际贸易环境变化,实施以中国为主体、立足国内市场、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韩继昌说,粮食生产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在协调林业、畜牧业等产业的基础上,优先保证在适宜农业的土地上发展粮食生产。沙漠变成了肥沃的土地,为粮食安全创造了有利条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说,虽然中国用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粮食生产这根弦必须绷紧。从需求方面看,去年我国进口粮食1458万吨,我国粮食供应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重要的是,把沙漠变成良田,可以增加土地存量,为粮食安全奠定耕地基础。
沙漠变良田,在中国有着广泛的空和深厚的潜力。
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榆林土地开发项目部经理王曙光分析,从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目前关中地区人少,难以实现大规模的土地开发整治,而榆林恰恰相反。它位于毛乌素沙漠的边缘。2009年第二次土地综合调查数据汇总结果显示,榆林市未利用地占全省未利用地总面积的45.60%,其中约530万亩沙荒地占榆林未利用地,特别适合连片开发和规模化经营,榆林地区北纬40度附近,光照、温度、降水适宜农作物生长,成为陕西第二粮仓潜力巨大。
从全国情况看,第四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截至2009年底,我国沙化土地面积262.37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173.11万平方公里,分别占国土总面积的27.33%和18.03%。作为世界上沙漠面积大、分布广、荒漠化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中国的荒漠化面积仍在不断扩大。
研究员韩玉昌说:“在中国的西北部,有数亿英亩的沙地只能种草,不能生长生物。如果能利用现有的砂石复合技术和相关设备,增加几千到几亿亩耕地,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陕西省土地资源的科学开发、保护和利用,使毛乌素沙漠变成了沃土。关于耕地增量的文章给粮食安全带来了新的惊喜,为沙漠生态修复提供了重要的工程经验,为沙漠地区的水源涵养开辟了道路,为经济发展所需的土地资源增量提供了新的条件。
仰望一望无际的毛乌素沙漠,一万亩的田野上点缀着绿色的土豆叶,这的确是沙漠的神奇之作!记者高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