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治东 人民日报:领导干部理由找多了啥也干不成
在基层,处理各种问题是必然的。今天,要清正廉洁,做好科员,呼唤治理新境界;调整结构,稳定增长,需要学会适应新常态;不仅要触及灵魂,更要触及利益,考验着改革的责任和勇气。
这个时候要特别警惕一种倾向:目前总是先强调客观原因,把大量困难和一大筐原因摆出来。推进改革,总觉得时机“不成熟”,不妨等一等,看一看;促发展,认为经济形势“不好”,干脆溜上西瓜皮算在哪里。于是,“为官不易”成了“不为官”的借口,发展机会在安逸的“理由”中溜走。
我们常说,不要打无准备的仗。要分析客观原因,提前规划。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但是,如果最后只有怕困难,不敢做,不想做,就会陷入另一个误区。“你可以逃避一段时间,但不能逃避很久”。一味地怕困难,回避矛盾,一切工作就会停滞不前,干部本身就一事无成。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的借口都是成功的敌人,再多的借口也无济于事。
如果你想做一件事,你总能找到方法;如果你不想做某件事,你总能找到理由。做一件事,需要多方面想办法,多角度想办法;而不想做的事,往往找个理由就够了。可以说,找理由比成功容易得多,因为前者可以坐着说话,后者需要努力;前者是一劳永逸的,而后者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见效。也可以理解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困难的时候才更勇敢;只有做好了,才是珍贵的。事实上,对于致力于一方发展的领导干部来说,困难总是存在的,但如何面对不利因素体现了他们的能力和责任。化可能为可能是领导干部的职责;把可能变成不可能是失职;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是一种技能。一个地方的跨越式发展,恰恰是在“不可能”的挑战中实现的。60多年前,信奉中国共产党“经济只能是零分”的西方,今天谈论中国经济成就最多;30多年前,在国际舆论形容的“让航母在硬币上航行空圈”的艰难条件下,我们实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转折。这些伟大成就的背后,是国家宏观层面的画作,是无数基层干部化劣势为优势,化不可行为可行的奋斗历程。
“莫言下山没有困难,赢得了行人空的青睐。进入万山圈,一山放一山。”在我们实现转型发展、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必然要进行“一场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征的伟大斗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指望一件有利可图的好事,我们不能指望马平川的成就,我们也不能想象顺利的发展。相反,既要习惯与新挑战相处,也要学会与新困难共舞,把客观不利因素作为开拓前进的垫脚石;把解决问题的触角伸向问题的根源。换句话说,该做的应该在压力下做;既要承担责任,也要承担风险。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少从外在方面找借口,多从自身方面找出路,注重从变化的形势中捕捉难得发展机遇,善于从逆境中发现和培育有利因素,这才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气质,才是领导干部应有的基本素质。